河南济源 道教三清奉仙观

奉仙观位于中国河南省济源市北海街道荆梁北街,为济源市现存重要古建群之一,因主体建筑三清大殿用荆木作梁,故又称“荆梁观”,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仙观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唐代二鲁真人(鲁希言、鲁和光)和宋代贺兰栖曾在此修道。现存金、明、清建筑十座,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长90.5米,宽45.5米。山门为清代所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玉皇殿建于明代,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三清大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顶,是减柱造建筑的典型。

河南济源 道教三清奉仙观

奉仙观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原名“奉先观”,意为供奉先人之意。奉仙观历代高道辈出,唐代二鲁真人(鲁希言、鲁和光)曾修道于此。

北宋时,著名道士贺兰栖真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见,被敕封为“宗真大师”,并免除奉仙观田地租税,贺兰栖真对奉仙观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元代初年,道士崇宁葆光大师卫志隐主持奉仙观,重修玉皇殿、三官殿等。

河南济源 道教三清奉仙观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住持道士韩嵩岩重修讲堂。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重修三官殿,重建山门和厢房四座十六间。

现存奉仙观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90.5米,东西宽45.5米,两进院落,保留金、明、清历代古建筑十座三十间。依次为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左右两侧为厢房和配殿。其主体建筑三清大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为我国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高度评价此殿“手法豪放,运思奇特”。观内还保留了唐《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章圣皇帝御制诗并记》和元代《卫公道行之碑》等附属文物二十余件,弥足珍贵。 2001年6月,奉仙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济源 道教三清奉仙观

金至清时期古建筑,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区北海办事处三庄村、创建于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因殿中有一荆木梁,故俗称荆梁观。原来建筑很多,占地60余亩,由于种种原因,现仅存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东西4座配殿,形成二进院落,南北方向。院虽不大,但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北高南低,错落有致,文物价置很高,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三间,清代遗物,中间甬道,两边各一间垂花门。由正门和东、西两掖门组成,为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单檐悬山式建筑。主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两掖门,东门额上楷书“福区”,西门额上楷书“灵境”。正门两侧放置抱鼓石狮,为明代遗物。

河南济源 道教三清奉仙观

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系明代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前檐柱为小八角形石柱,有柱侧脚和柱升起,为明代建筑典型特征。殿顶正脊的琉璃瓦饰构件上堆塑有花卉、龙凤等图案,历经数百年仍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殿内梁架和斗拱上明代彩画依稀可见。玉皇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石像碑,置有碑亭,碑身碑额相连,高3米,宽1.1米,厚0.33米,额上雕6龙盘顶似半圆形,中有道像三尊,中间是老子端座在莲花盘上,两边各一侍童。碑文字迹漫漶,大意是:“说古道今,称颂大唐盛世,四方太平,尊崇老子”。李审撰文,沮渠智烈书,赵文素镌,由洛阳居住的李姓二百余人出资树立,为奉仙观落成祝贺。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评价该碑:文章之宏瞻,书法之遒美,碑身匀称,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

三清大殿是奉仙观的主殿,与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齐名,是河南省现存5座金代木构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也是全国重要的金代单体木构建筑之一。该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造,平面布局为减柱造,仅用两根后金柱撑起屋顶,是中国减柱造建筑的典型作品,实属罕见。1936年,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来奉仙观考察时,评价此殿“手法豪放与乎运思奇特,尚属初见”。三清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大石柱上置硕大斗拱,单檐悬山造,为河南最古老的三座木结构建筑之一,纯度最高,由道人贺兰栖真采修。

河南济源 道教三清奉仙观

独特的构造:三清大殿采用了大比例的减柱造,世所罕见。“减柱造”是古建筑中增加室内空间的一种特殊做法,是在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通过减少柱子,使室内空间宽敞。三清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原本应该有八根立柱,建造者却独具匠心,仅仅使用两根后金柱,使屋顶重量大部分集中于二梁二柱之上,令人叹为观止。

罕见的用材:清乾隆年间《济源县志》云此殿“荆木、柿木为梁,桑木、枣木为柱,皆合两三围,长两丈许”。荆木、柿木、枣木、桑木谐音“今、死、早、丧”,十分不吉利。三清大殿却一反常态,将这四种不常用的木材集于一身,作为栋梁之材,确属罕见。相传这四根梁柱是北宋时期奉仙观住持道士贺兰栖真走遍济源四境才找到的。悬挂于柱子上的清代木牌上记录着四根木材的来历。我市的荆王、枣林、柿槟、桑榆河这四个村名至今还在使用。 前墙上镶一块碑,上刻贺兰栖真骑着毛驴去东京的画像,还有《宋真宗诗赐贺兰栖真》的题刻,诗文曰:“玄元留教五千言,有象难明恍惚间。数进篇章达至理,时吟时咏道清闲。”民间相传,济源西关的西湖寺倒塌后,贺兰栖真道术很高,深于老庄学说,善于辟谷和吐纳之术,能点化黄金,盖起奉仙观。在运建筑材料时,不见马拉,但见马气喘吁吁,浑身出汗,百姓盛传,宋真宗闻讯,召贺兰栖真至京城,让其当众献艺,贺兰栖真说了实话:“是方士伪术,不足为陛下道。”宋真宗为贺兰栖真诚实所感,大赞其言,益加礼敬,封为“宗真大师”,免其观之田赋,赐诗一首。 院内两边存放有唐玄宗皇帝撰文和提额的《玉真公主受道灵坛祥应记》碑;有明代李宗德的石棺及二十四孝图刻;有清代大书法家三个皇帝的老师李唐吉,为济源籍的东北台道大人张光禄书写的墓志铭,称为书法艺术精品;有清代道光皇帝封征台湾回大陆的马济胜为“震威将军”的墓道石刻;有唐代谏议大夫温造墓前的石狮;有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父亲墓道的石羊。 这些实物均为奉仙观增添了文化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