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风云录(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念一段金刚经,权作定场诗。 为什么不说书先念经呢?这段书不好说啊,处处是凶险,字字如屠刀,强调一句,本文纯属演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还请诸位明公明断。

中国的古典小说,尤其是一些个评话小说,在人物设置上,往往是非分明,二维化的立场,这边是侠义道,那边是土匪强盗,这伙是好人,那伙是坏人。分 得很明白。

《西游记》作者吴承老,有文化,通晓儒释道,玩了手高级黑,让央视一改编,还是那个模式,成了打怪护法的少儿节目,还带思想品德教育。到今天很多人还在那捧,那位主角老师还经常举着道德大棒说人家胡改,他的是正根。幸亏没让他演三国,不然,张飞他妈准得叫“吴氏”,无事生“飞”嘛。

当然,我也不是对章老师有什么看法,可能就是思想上,那一代人接受的教育,或者纯粹是因为立场。 看人看事用二分法,非这即那,我觉得,这样不好。意识形态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容许多种思想,多种看法并存,没必要非得分个是非对错,非得打得头破血流,骂得鸡飞狗跳,什么话难听骂什么,尽往江阳辙上倒。真没必要~

(此去删去五百字,电视台不让播)

平头百姓,家长里短,看人看事,有时真得往好处想,往宽处走。 回过头来再来看,德云社的那些风波,那一夜的百万雄兵。 (此去略去三百字,电视台不让播)。

徐暗是北京人,跟王玥波是发小,也有这方面的天赋,学得杂,八角鼓,相声,评书,葵花宝典,辟邪剑法,反正都会耍两下。 当然,能为上跟玥波比差点,玥波当年学徒的时候,一进门,师娘先给端菜上肉,吃饱喝足了,师娘才教呢。哎,徒弟跟徒弟不一样,什么喂狗,擦桌子扫地,那都是笨的才这样,人王玥波当年学徒,进门狗就得先上桌,喂啥喂?吃了吧先!这就是师父中意的,天生的说相声评书的胚子,重点培养对像,后来,培养得那个“胖”就甭提了,得两秤才搁得下,同门的师弟孙越,就养过大象那位,两秤一起上都怕他,没办法,师娘伙食好……这是说他资质好。 徐暗的资质其实也差不多,打小就在这个圈里混,脑子也聪明,从小就参加各种乡村武林大会,得过不少奖,郭德纲是清华池的,人是正经的北大中文系。

郭德纲三进北京,在天桥打把式卖艺,真尤如鲁智深落难相国寺,尽管没混上编制,但那一手“倒拔垂杨柳”的本事,把京城的泼皮混混给镇住了不少,其中就有徐暗。

那一年,徐暗还是高中生。 那一年,郭德纲的自行车还破着胎,一路走一路给自己打气…… 那一年,王玥波兴许还坐过郭德纲的那辆破车了。(怪不得车胎总是破) 但是,徐暗(兴许还有李青,这都同龄)差不多都是在台下看着的主,一问他要票钱,就抱拳道辛苦,这都是江湖。一来二去,混熟了,偶而也出台,打上几下,哎,就算抵了。

这一时期,要照我看,甭说功臣不功臣,什么“四梁八柱”,连块砖头都没有。 后来,张文顺来了,有首歌是这么唱的:“1997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北京的前门(广德楼)画了一个圈……”

在此期间,包括徐李在内的这些少侠们一边在学校用着功(都在读大学),一边在园子里说着相声。为德云社的建立和发展,添砖加瓦,其中辛苦自不必说。没有郭德纲,未必有他们在相声方面的这份成就。

同样,没有他们这些人帮衬,德云社也未必能够有后来的成就。

(此处略去一百字,电视台不让播)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人民才是英雄的缔造者,群众才是时代的推动力量!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的进一步变革,更需要思想的开放和进步,穷者思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