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紀」石墨烯產業化逐步聚集 有望打破新材料國際格局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兩位教授從石墨薄片中剝離出石墨烯——世界上最薄也是最堅硬的納米材料。因為石墨烯具有優異的電、熱、力、光等性能,這一發現被認為是新材料的革命性事件。海外求學的瞿研意識到,石墨烯將帶來巨大商業應用前景,而事實上,就在他2010回國創業的第二天,兩位教授因此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不脛而走。

「創新紀」石墨烯產業化逐步聚集 有望打破新材料國際格局

第六元素董事長 瞿研

別名“黑金子”的石墨烯用途廣泛,除了應用在鋰離子電池中,提高電池性能外,石墨烯導電率強,在芯片領域的用途也大於電池;石墨烯鋁合金可以替代航天中的鋁材料,改善鋁材料的性能;添加在鋼材裡面以增加柔韌性。

瞿研慶幸自己趕上了石墨烯的風口, 2010年底,石墨烯走進中國投資機構的視野。石墨烯本身極其特殊的特徵,讓人們對石墨烯帶來多領域科技革命,改變人類生活,寄予更多期待。一夜之間,石墨烯成了新材料的代名字,資本市場對石墨烯的追捧,更加速了大眾的認知。

石墨烯的前景是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更重要的是可以支撐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在常州,目前已初步形成從石墨烯材料製備、設備研發、石墨烯相關產品生產到應用的全產業鏈,初步建成“產-學-研-金”的石墨烯生態圈。

起步高,發展卻並不如創業者們預料得順利。26家石墨烯概念重點上市企業和16家新三板石墨烯企業財報顯示,石墨烯業務板塊仍處虧損狀態。

瞿研總結,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石墨烯是一種原材料。“作為產業鏈,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活用。舉例來說,只做石墨烯不夠,要把它做成尼龍聚合纖維,還要紡絲,還要織布,織布完以後要印染,印染後做衣服,產業鏈必須打通。”

石墨烯作為一個新材料、新行業,應用場景還沒被完全開發,產業鏈條沒有打通。瞿研認為,培育這樣一個新產業不要說十年八年的投入,二三十年都是應該的。但目前中國的創新企業規模偏小,以江蘇省為例,共有300多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約30億元人民幣,而早在2010年,世界最大的汽車的零配件供應商德國博世一年的研發經費是46億歐元。

瞿研曾經對中國全社會投入石墨烯領域的資本做過統計,發現所有石墨烯企業的融資總和只有七八十億元,甚至只相當於一家ofo的融資額。這對於一個需要重資本投入的行業來說,金融的支持任重道遠,支持創新型企業還需要創新機制。

“創新是非常難的事,九死一生。創業者所要做的就是血戰到底,戰至一兵一卒。”瞿研感嘆,第六元素去年虧損1500萬元,“如果把一年2000萬元的研發費用減去,公司就盈利了,但這決定公司未來的競爭力,咬牙也要堅持投入研發。”

“在新材料領域,我們在全世界領先的企業幾乎為零。但是我相信中國在五到十年內,一定會有幾家拿得出手的新材料企業。”瞿研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