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巾之亂到曹魏代漢的這段時間裡,漢朝各地的諸侯王都怎樣了?

細心的讀者在讀三國史時,會發現一個現象: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奔騰年代,怎麼很少看到諸侯王的影子?朝廷有難、國家動盪之時,怎麼沒看到他們的影子呢?東漢到底有沒有諸侯王,他們是怎樣的一種生存狀態呢?

從黃巾之亂到曹魏代漢的這段時間裡,漢朝各地的諸侯王都怎樣了?

1、東漢不僅有諸侯王,而且還不少,許多諸侯國一直存在至東漢滅亡。

在黃巾起義(公元184年)時還存在的諸侯國有:趙國、齊國、北海國、東海國、沛國、東平國、阜陵國、琅邪國、陳國、彭城國、下邳國、梁國、淮陽國、濟北國、河間國、任城國、安平國、甘陵國、平原國等。

公元206年,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陰、平原等八個諸侯國被撤銷,可見當時諸侯國的存在感是多麼差,無怪乎看三國演義時很少看到他們的影子。不過,趙、東海、沛、東平、彭城、梁、河間等諸侯國一直存活到東漢滅亡,魏國代漢後,把這些諸侯王一律改封為崇德侯。

從黃巾之亂到曹魏代漢的這段時間裡,漢朝各地的諸侯王都怎樣了?

2、東漢諸侯國形同虛設,諸侯王權力很小

東漢制度是承襲西漢制度,是郡縣制與諸侯制的混和政體。自漢武帝以後,採取推恩令手段,把大諸侯分割為小諸侯,以避免出現諸侯對抗中央的情況。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仍然延續西漢的做法,把諸侯王的權利限制在“衣食租稅”上。王只是個榮譽稱號,只享有經濟權益,並沒有軍政上的權力,因此對中央的統治是不構成威脅的。

我們讀歷史,各朝代多有諸侯與皇權的對抗,或諸王之間的廝殺。比如西漢之七國之亂,晉之八王之亂,唐之玄武門之變,明之靖難之變等等,爆發的原因無外乎是諸侯權勢過重。但是,東漢沒有發生,這就是劉秀的明智之舉,諸侯沒有兵權,怎麼搞亂子呢?

但是,事情都是有利有弊,諸侯權力太小,也有問題。這些諸侯王畢竟都是皇帝的同族,雖然容易為權力而自相殘殺,但皇帝倘若被權臣控制時,他們還是會維護同宗的利益。就比如說東周吧,周王室亂了好幾次,都是晉國出兵幫助天子擺平,這就是諸侯在關鍵時候起的作用。東漢諸侯太弱小了,權力不在王,而在相。我們看三國演義時,經常看到諸侯國的相,比如濟北相鮑信、北海相孔融、沛相陳珪等,劉備也當過平原相。大家看,代表這些諸侯國的,是相,而不是王,他們是不受諸侯王指揮的,是諸侯國真正的主政者。

在三國史上,只有一個東漢諸侯王稍稍露把臉,此人就是陳王劉寵。

從黃巾之亂到曹魏代漢的這段時間裡,漢朝各地的諸侯王都怎樣了?

3、陳王劉寵,諸侯王中唯一的實力派,被袁術所殺

東漢晚期,諸侯王基本沒有權力,權力在封國宰相手中。原本生活無憂的王侯,生活一落千丈,沒有俸祿,田租稅賦又收不上來,還遭強盜搶劫,無以為生,狼狽不堪。

在諸王中,只有一人是例外,他就是陳王劉寵。

劉寵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他非常驍勇善戰,有一手好箭法。黃巾起義爆發後,很多封國都被起義兵所擊破,劉寵則組織起一支軍隊,攖城固守,陳國百姓對他很畏懼,沒人敢反叛。陳相駱俊也是個很有本事的人,在當地有崇高的威望。陳國成為亂世中一片小樂土,很多人前來投奔。討伐董卓的戰爭爆發後,劉寵率軍隊駐屯在陽夏,自稱為“輔漢大將軍”,與關東義軍遙相呼應。

陳國比較安定,糧食比較充足。這時,已經自立為帝的袁術派人前去見陳相駱俊,提出要借糧。陳乃是漢之封國,而袁術自己稱帝,公然成為漢室之敵人,這糧食豈能借呢?駱俊二話不說,一口回絕。袁術大怒,決心要剷除陳國。他派人假裝投降,駱俊不知是計,開門迎降。豈料所謂的“降兵”突然殺出,他與陳王劉寵都被殺害。這個東漢惟一有實力的諸侯國,就這樣完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