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太阳照常升起》:谁不曾失落彷徨,谁不曾迷惘无助

很多时候,评判一个作家的标准,就是看其能否为时代发声,或者,他的作品是否能代表某个时代、某个群体的精神面貌。我以为,一个作家,倘若只停留在吟风弄月顾影自怜的阶段,当然也无可厚非,毕竟能把文字写得人人爱看,已属难能可贵。但总觉文字的力量不止于此,它应该承担起反思过往、探索未来的责任。当一个作家有了这种格局时,他的作品也会有了永恒的力量。

好书推荐|《太阳照常升起》:谁不曾失落彷徨,谁不曾迷惘无助

一个作家在写作伊始,可能并未想过一定要成为什么流派,也不想被任何风格所束缚,就像马尔克斯不会从一开始就说自己是“魔幻现实”,加缪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存在主义”,而海明威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被视作“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关于“迷惘的一代”,历来有多种说法,但最可靠的一种是:美国小说家格斯坦因小姐使用的T型福特车的发火装置出了故障,车行里那位在一战中当过兵的小伙子在修理她的旧车时技术不熟练,而且工作态度也不够认真,斯坦因小姐提出抗议后,车行老板狠狠地批评了他。这位老板对他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于是斯坦因小姐回去之后就对海明威说:“你们就是这样的人。你们全是这样的人,你们所有在战争中当过兵的人,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你们不尊重一切,你们醉生梦死······别和我争辩,你们就是迷惘的一代,与车行老板说得一模一样。”

后来,海明威将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流传开来,“迷惘的一代”也可称为“迷失的一代”,意指失去了人生方向而无法找到人生意义的一代人,大多是欧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普通青年。一方面,战争摧毁了他们的政治信仰、人生理想、道德标准,使他们以前奉为神圣的价值观念土崩瓦解。他们憎恶战争,但又不知道如何消灭战争,于是精神苦闷,不知何去何从;另一方面,战后大萧条剥夺了他们的希望,当他们身心俱疲地返回现实生活时,迎接他们的却是各种无法克服的社会危机,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幻灭。他们未尝不想使自己再度振奋,然而却发现个人努力只是杯水车薪,在整个颓败的社会大势面前,个人作为无异于螳臂当车。于是他们竭力回避现实,以一种畸形的桀骜不驯寻找刺激与激情。然而消极遁世和放浪形骸并不能解决他们的精神危机,在狂欢过后,依然找不到出路,反而陷入更绝望的虚空。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破灭使得他们成为“迷惘的一代”。

好书推荐|《太阳照常升起》:谁不曾失落彷徨,谁不曾迷惘无助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就描绘了那一代人的青春与迷惘。

好书推荐|《太阳照常升起》:谁不曾失落彷徨,谁不曾迷惘无助

这一代人虽已逝去,但“迷惘”并未消失,而是如刻进人类灵魂里的密码,一代代传承下去。如今大多数人们不会再时刻面临战争威胁,但他们却无奈的发现,自己还是会空虚,还是会迷茫。在这个娱乐爆炸的时代,人们有无数种方式挥霍自己的时间,但在喧嚣过后,却更加孤独。在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里,单调地重复每天的生活,想要突破却无所适从,想要改变却没有方向。于是在那些无法成眠的夜晚,你幻想着倘若让你重新抉择,现在又会是什么模样;如果你能换个环境,未来一定会充满希望。

好书推荐|《太阳照常升起》:谁不曾失落彷徨,谁不曾迷惘无助

但尤瓦尔·赫拉利告诉我们:历史的铁律就是,在后来看似无可避免的事情,在当时其实毫不明显。所以,你尽可以为自己找到种种假设和精密论证,但到头来,却还是陷入无可救药的自我怀疑。

人们在这世上造作啊、流浪啊、寻找啊,奔跑啊,跌跌撞撞,兜兜转转,当有一天人们回首看自己走过的那些路时,也许会轻叹一声:谁不曾失落彷徨,谁不曾迷惘无助。

但即便如此,还有海明威用他倔强的文字告诉我们:就算有过迷惘,太阳照常升起。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关注即可订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