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的「內風」指的是什麼呢?

中医讲的“内风”指的是什么呢?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陽氣相當於能量,人體能量的流動也會形成風。比如我們經常所說的怒髮衝冠,就是指生氣以後形成的能量,把頭髮絲都拱起來了,這種風是中風最常見的誘發因素。抗金英雄岳飛的部將牛皋將軍,活捉金兀朮大笑身亡,可能就是因為中風的原因。

一般來說,“內風”多由“肝”引起。《黃帝內經》早就有了“風氣通於肝”的記載,名醫張錫純在分析中風的病因時,明確提出了“肝風內動”一詞。肝風內動就是說肝風不因外感風邪而動,而是因肝陽太過而動。

而肝又主筋,肝的陽氣太過,必會導致筋上陰氣不足。比如一根橡皮筋,如果給橡皮筋加熱,橡皮筋會變得鬆弛。身體中的筋,就像一根橡皮筋一樣,如果陰陽平衡,則張弛有度,韌性較好。如果陽氣太過,則會出現鬆弛現象。這時候如果再受到什麼刺激的話,陽氣可能會突然增加,筋體開始大幅鬆弛,一旦筋體大幅鬆弛,人必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活動而導致癱瘓,就如同鬆了線的木偶一樣。這便是中風了。

因此,中醫認為,養肝是預防“中風”最為關鍵的一環。

要養肝,首先應注意保持情緒要平穩,中醫提到“怒則傷肝”,情緒起伏過大,很容易影響到肝臟。愛發火的人,可常按摩太沖穴。這個穴位是著名的消氣穴,能清除瘀氣、濁氣。每次生氣或心裡不痛快時,用拇指肚按住太沖穴下壓,緩緩加力,按住1分鐘,再緩緩收力,放開。如此反覆按壓太沖穴,每隻腳按壓3~5次。便立馬神清氣爽、心情愉悅。

其次是,睡眠要足夠。

肝主藏血,《黃帝內經》裡說:“人臥則血歸於肝。”有了足夠的睡眠,肝臟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復。以中醫觀點而言,晚上11點至凌晨3點,血液流經肝、膽,此時應讓身體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則肝的修復功能受到影響,有很中風往往發生在連續加班幾天之後,這就是明顯的休息不夠了。

此外,飲食要清淡。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咖啡、茶等,易引起肝陽上亢,比如愛喝酒的人,酒會把這種辛熱毒辣之氣帶到身體內,從而誘發中風。因此,這類食物儘量避免過量食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風雖然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數秋冬季節的發病率最高,這與氣血液的運行特點是有很大關係的,《素問·調經論》在形容血液時說:“喜溫而惡寒”,《醫扁·血》說:“氣寒而行遲,則血澀滯”這兩句話說明人體的氣血只有在溫暖狀態下才能正常流通,遇到寒冷就會淤滯不暢。因此,容易患中風的人群,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體質較弱的患者和患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都應注意防寒保暖。重點應放在頭、頸、足、背部的保暖上,一旦覺得冷就應該添加衣物,另外,可多吃一些如羊肉、豬肉、豬肚、牛肉、雞肉等補氣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