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没有告诉你的历史真相 凿壁偷光的少年长大后怎样了

说到刻苦努力的典范,首先想到的就是悬梁刺股的孙敬,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以及凿壁偷光的匡衡。

但说到匡衡此人,我们只知道凿壁偷光的典故,却语文老师并没有告诉大家他后来的人生经历。其实他后来人生经历可比他年少时凿壁偷光的行为要精彩多了。

语文老师没有告诉你的历史真相 凿壁偷光的少年长大后怎样了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家里世代为农,但是匡衡小时候的确非常好学,而且学习的精力胜过常人,所以当时儒生送给匡衡一个评价:“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

但有时候刻苦努力却不一定能有好的回报,史载匡衡“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也就是说匡衡虽然最终走上了仕途,但是仕途的道路却非常的崎岖坎坷,经历了数次的失败之后,匡衡才得了一个最低等的平原文学。

由于当时匡衡对《诗》的理解非常的透彻和独到,被许多官员推荐给了汉宣帝,而汉宣帝也很赏识匡衡的才能,调补匡衡担任了官员,除了皇帝对匡衡很赏识之外,当时的皇太子也很赏识匡衡,私下与匡衡也来往甚密。

汉元帝即位之后,在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的推荐之下,提拔匡衡担任了郎中,博士,给事中等官职,一时之间,匡衡的官场仕途开始有所起色。

语文老师没有告诉你的历史真相 凿壁偷光的少年长大后怎样了

引起皇帝注意的匡衡开始在仕途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他积极向皇帝进言,同时积极引用自己所熟知的诗经内容建议皇帝,开言路,宽怀柔,肃纲纪,使得汉元帝对匡衡更加信任,渐渐的,匡衡被汉元帝提拔担任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可以说,匡衡之所以能够混到如今的地步,除了自己的努力以外,还有就是碰到了一个欣赏自己的皇帝,但其实说到匡衡真正的本事,大概除了上疏之外,就没有别的了。

在汉元帝在位时期,匡衡上疏的频率和次数可以说是相当多的,也正是因为匡衡“傅经以对,言多法义”的行为,使得汉元帝对他愈发的信任,在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取代了韦玄,成为了大汉帝国的丞相,并且被封为安乡 侯,食邑六百户。

后来汉元帝去世后,汉成帝即位,匡衡继续着自己不断进言的套路,期望以此来引起新皇帝的注意和重视。不得不说,匡衡对于朝廷来说,绝对是一个合格尽职的官员。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语文老师没有告诉你的历史真相 凿壁偷光的少年长大后怎样了

当时匡衡的儿子匡昌在朝廷中担任越骑校尉,有一次因为喝醉酒杀了人,被下了大牢,当时匡昌麾下的官员和他的弟弟暗中打算将他从牢中救出来,但因为做的不够干净,被人发觉,匡衡见儿子越狱的行为被人发现,便只好“免冠徒跣待罪”,期望能够求得皇帝的宽恕,而汉成帝也看在匡衡有功于社稷的份上,便饶恕了他的教子不严之罪。

如果说匡衡只是教子不严的话,那他顶多算是一个不太合格的父亲,但匡衡在当官期间也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勾当,以至于在青史中留下了一个“专地盗土”的罪名。

匡衡当年被封为安乡侯的时候,安乡的土地堤封为三千一百顷,南边以闽佰为界线,但当时汉代地图商榷闽佰却被划为平陵佰的边界,一下子让匡衡封地的面积多了四百顷,而匡衡也并没有如实的将这种错误汇报给朝廷,就这样,这个错误一直积攒了十多年。

语文老师没有告诉你的历史真相 凿壁偷光的少年长大后怎样了

直到后来被人告发之后,朝廷为了顾及面子和威严,当即下令将匡衡废为了庶人,彻底让这个表面忠忧国忧民,暗地中饱私囊的蠹虫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