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入門100講第2講 經濟學的可證僞性

一切科學定律都是一種理性的冒險,

它們隨時都有被推翻的危險,

但是那是一種人類的進步,

因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

——卡爾·波普爾

2018年6月5日GBI指數:10308.30

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著作《猜想與反駁》中稱,所有科學命題都要有可證偽性,不可證偽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理論。

波普爾認為判斷一個理論是否科學的標準是,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於是科學和非科學的劃分在波普爾這裡得到了明確界定。

按照波普爾的定義,他把數學和邏輯學劃分為非科學,原因在於這些都不需要經驗去檢驗。

比如,男人是人,1+1=2,這些不需要證偽,也無法用實驗檢驗,用休謨的話來說,這些都是必然真理。

不管怎麼分類,科學與非科學的本質不在於正確與否,而是在於是否可以證偽,即是否可能被事實推翻。

這裡的科學,和我們平時講話中的科學含義不同。

比如,你贊同一個人說的話有道理,可能會說“你講的很科學”,從這句話延伸開,人們其實是默認“科學=正確”,這作為日常交流倒沒什麼大礙。

如果在嚴謹的分析研究中,還是把科學當做正確來看,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因為二者根本就沒有必然的聯繫。

科學可以是正確的,也可以是錯誤的,同理,非科學可以是正確的,也可以是錯誤的。

科學又正確的,這個很常見,大到日心說,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經濟學中的需求定理,小到一個命題,比如在標準氣壓下,水達到0度便會結冰等都屬於此類。

科學又錯誤的,經常指已經被證偽的理論,比如地心說,地球空心說,我國網絡流行語“打雞血”的“雞血療法”等。

非科學又正確的,按照波普爾狹義科學的定義,數學和邏輯都是非科學又正確的。

非科學又錯誤的,比如《聖經》裡說,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變的,世上有鬼有神等這些宗教和有神論說法,無法用實驗驗證而又明顯錯誤。

經濟學入門100講第2講 經濟學的可證偽性

通過上面的對比,再回到科學的定義,科學是指一種人類的智力活動,它從一個或者若干假設、公理出發,按照嚴密的邏輯推導,推出一整套由理論及其推論組成的體系。

假設或者公理,是人們為了解釋事物現象的本質或者預測未來,通過不斷觀察實驗總結而來。

它們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必須用一定的檢驗方法去檢驗它的真實性。

比如化學反應2H 2 +O 2 —2H 2 O,在正常實驗條件下重複,H2和O2點燃一定會產生H2O,不管是一遍還是一萬遍,實驗結果都一樣,有足夠多的樣本來支持這個理論,可以認為在人類目前的條件下,這個化學反應規律是正確的。

經濟學就是基於一個假設和一個公理,用邏輯推導構建成一個整套理論及其推論的體系。

用這套理論,可以解釋所有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經濟和社會現象。

比如需求定理,供不應求時價格上升,供過與求時價格下跌,在現實生活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推翻這個理論的情況出現,可以暫時認為它是正確的,未來是否還是正確,除非有反面的例子出現才可以。

這些假設和理論,以及他們的推論,是構成整個經濟學大廈的基石,我們不能質疑,也無需質疑,就像經典力學的萬有引力一樣,我們只需要用事實去驗證它即可,同時在驗證中也被我們所用,比如用經典力學發明了飛機,用經濟學理論指導我們正確的投資。

隨著時間和驗證樣本的增加,我們對理論的認知也在進一步加深。

所以波普爾說,一切科學定律都是一種理性的冒險,它們隨時都有被推翻的危險,但是那是一種人類的進步,因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