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如果按照諸葛亮部署紮營,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嗎?

吳昆華

馬謖大意失街亭的故事,得益於《三國演義》以及經典京劇“失空斬”唱段,可謂家喻戶曉。然而細讀史料,發現很多細節真的詳敘起來,尚有餘味。首先我認為肯定能守得住。因為街亭失守才有後來的空城計,諸葛亮再笨也不回置自己於險境。其二,諸葛設想在街亭關門,然後主力迅速吞食街亭以西的部分後,馳援街亭。這個方針合理性地建立在主力吞食速度和街亭抵抗時間,只要十日!!!諸葛回軍,戰略目標就達成了。



諸葛亮為什麼讓馬謖守街亭?

第一 馬謖作為心腹,又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可以培養也值得培養;何況諸葛亮待馬謖如親子。最後,第一次出征都以練兵為主,培養新人本來就是目的。

第二 孔明成為荊襄派首領,除了自己本事外,與當時荊襄大族馬氏、鄧氏、向家等的扶持有關,當然要投桃報李,培養一下馬謖。

第三 馬謖在諸葛亮身邊多年,熟讀兵書,多次參與謀劃,這點讓諸葛亮放心,而且這次任務難度不大,守住十日,馬謖這次北伐馬謖首功,有了軍功日後提拔他別人無話可說,而且有王平輔助,街亭不能說固若金湯,起碼守十日不成問題。

但馬謖的表現卻讓諸葛亮大跌眼鏡。


諸葛亮傳:

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我們先看看守街亭的不利條件

魏庭任司馬懿為大都督後,消息傳至蜀軍乃數日之後,此時諸葛亮才想到魏軍必攻街亭,遂火速派馬謖率兵兩萬兵防禦,而此時張郃正領軍5萬進軍街亭,時間已經不足,馬謖到達後已沒有足夠的時間構築防禦工事。


街亭易攻難守,五路總口處無險可守,此處匆忙下寨魏軍必定血戰,而張郃兵力是馬謖的2.5倍,且騎兵數量眾多,更有司馬懿大軍在後可不斷補充兵員,而諸葛亮手中兵力本身不多,加之之前連續三戰,雖然取勝,但此時蜀軍已經兵疲馬乏,難以分撥更多援軍給馬謖,雙方肯定會血戰數日。

而且馬謖初出茅廬,又第一次帶兵,對手的早以成名的張郃將軍,比一戰必定是一場惡戰。

下面再看看有利條件

諸葛亮的部署並非讓馬謖長守街亭,他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守住街亭,十日之後馬謖首功。

首先馬謖先到戰場,雖然不能建立穩固的防禦工事,但起碼的總有時間構築。

第二 馬謖方面背靠大山,地勢高,扼守交通要道,大軍山下駐紮,分一小部分兵力在山上,備滾木擂石可助馬謖守住街亭。

第三 諸葛亮連下三郡,蜀軍兵鋒所指,無不獻城投降,蜀軍士氣正盛,就算平原廝殺,也必不落魏軍下風。

但馬謖敗就敗在太心急,太自大上。

著急立功,所以心智已亂不能靜心考慮戰局,冷靜分析局勢,不聽王平勸諫

自高自大,以為自己熟讀兵書,參與謀劃多年,忽視了自己帶兵經驗不足,也沒把諸葛亮的安排放在眼裡。

街亭一戰是馬謖第一次領兵打仗,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一戰,如果成功完成任務,沒準他就能從此受到重視,平步青雲,獨當一面。

而他一出場就採用如此激進冒險的策略為的是什麼?我們不妨大膽的猜想一番。功績,馬謖正是因為被人謳病不曾有過什麼大作為,所以他才急切的想建功立業。守街亭就是一個大好機會,不過這還不夠。正如王平所說:“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無論是誰帶著孔明給的兩萬五千精兵,規規矩矩守在街亭,司馬懿的大軍來了便難以通過。這工作誰都能做,並非馬謖不可。但他馬謖來了就要贏,而且贏的不一樣!為了功績,得到世人認可,馬謖不惜冒著天大的風險下街亭這一盤棋,欲致死地而後生。如果來的不是司馬懿所率的魏營大軍、如果馬謖能趁士氣未被斷水所影響便號令士兵應敵、如果麾下將士能上下一心,猛若虎賁擊潰敵軍;或者說司馬懿面對空蕩蕩的關道起疑,不敢貿然進攻下令撤兵,上演一出“空街亭記”。做出如此大膽不按套路,甚至瘋狂的舉動,街亭不丟那真是奇蹟,再把一切歸功於自己的神機妙算上,那馬謖可真是功成名就了。不僅能同臥龍鳳雛相齊名,還能給三國演義填上精彩的一筆。

可惜,和趙括一樣紙上談兵,賠了性命,也連累了北伐。


火器工坊

馬謖失街亭有許多疑點,所謂成王敗寇,許多人都是以馬謖的失敗為基礎,到處指證馬謖的用兵不當之處,這叫馬後炮。那麼如果馬謖依照諸葛亮的部署紮營,真的就能守住街亭嗎?答案是

不一定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要守街亭,街亭之戰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這一次諸葛亮準備最充分,獲得的成果也最大。為什麼呢?

自劉備死後,將近六年的時間,蜀漢沒有一點針對魏國的軍事行動,因此,魏國以為諸葛亮要據險自保。誰知道公元228年,諸葛亮突然發動了伐魏之戰,準備之充分,籌備之嚴密,動靜之大令人震驚!

諸葛亮假裝從斜谷道進軍,派趙雲佯攻。實際上率大軍往西走,從偏遠的隴西地帶開始攻擊,而且諸葛亮還提前策反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的郡吏和隴西的羌族勢力。孫權在東邊遙相呼應,攻擊合肥,魏國震動。

諸葛亮圍祁山,攻下天水後就準備派人提前去守住街亭,那麼為什麼要守街亭呢?看下圖,街亭是六盤山上的唯一一道缺口,六盤山以西,隴山以東為隴右地區,六盤山以東為關中地區。也就是說街亭是出隴右進關中的必經之口,易守難攻,因此諸葛亮才未雨綢繆,想搶先佔領這個地方。

當時的最佳人選是魏延,可惜魏延此人與諸葛亮在軍事指揮上有隔閡,魏延總想著

出子午谷,奇襲長安,而諸葛亮則想要穩紮穩打,先佔領隴西和隴右再說。於是諸葛亮挑選了自己向來放心的馬謖來搶守街亭,戰略目標為堅守到蜀軍主力到來,一起出隴右,進攻關中

諸葛亮提前已經給馬謖交代好了,于山隘處紮營,據險自守即可。可惜馬謖不這麼認為,為什麼呢?

馬謖此次能夠獨自領兵,完全是諸葛亮獨斷的結果。因此馬謖覺得自己不能服眾,即使成功守住街亭,也只是執行了諸葛亮的安排而已,回去後自己還是被人輕視。於是馬謖有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即放棄防守,轉為進攻,擴大戰略意圖,殲滅前來進攻的魏軍

後來就發生了這樣一幕,馬謖率領主力駐紮於南山之上,居高臨下,憑險守衛。副將王平提出異議,馬謖就讓王平率領自己的一千人馬駐紮于山下,為掎角之勢。王平這一千人馬大有來頭,什麼來頭,一會兒再說。

魏國這邊反應很迅速,魏明帝親自坐鎮長安,派張郃領兵五萬前去平叛。張郃一看馬謖駐紮于山上,於是派兵包圍了山頭,沒有急著進攻山上,而是先去尋找水源。為什麼要找水源呢?因為蜀軍人多,都駐紮在山上,不易擊敗。但是人多有人多的壞處,食物和水源一旦發生短缺,不出七日,肯定不戰自潰。

那麼馬謖有那麼傻嗎?沒有,馬謖已經提前派黃襲和李勝據守於清水河河岸,保護水源。可惜的是張郃派重兵襲擊黃襲和李勝,奪取了水源,然後張郃圍而不戰,七天後發動進攻,馬謖軍大敗。

這時王平率領的一千人起了大作用,這一千人訓練有素,每人手拿飛弩和毒箭,口袋裡還帶有扎馬釘。這隻小部隊隸屬於無當飛軍五營,此次出征是試探一下戰鬥力如何。正當馬謖軍失敗時。王平指揮這一千無當飛軍擂鼓吶喊,穩穩的守住了營盤。張郃以為蜀軍有埋伏,於是不敢輕易進軍。王平趁機收集殘兵,以無當飛軍斷後,保護剩餘的大軍成功撤離。

那麼如果馬謖沒有上山,而是按照諸葛亮的安排紮營于山下,能守住街亭嗎?不一定,張郃此次帶兵五萬人,而馬謖帶兵兩萬人左右。首先是兵力懸殊,街亭口不算小,看下圖,兩萬人守衛有些吃力,因此諸葛亮交給馬謖的任務是防守幾天,等大軍到來即可。但是張郃善於用兵,不會給馬謖機會去拖延。

其次就是兩軍指揮官的素質之比了,張郃曾經在漢中之戰中拒劉備於漢水之北,也曾隨曹操平定關中,戰鬥經驗無比豐富。而馬謖此次領軍是第一次,因此,如果兩軍在街亭口短兵相接,馬謖敗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如果馬謖能夠聽王平的建議,駐軍於險要之處,用王平的無當飛軍奇襲張郃軍,兩軍也許會相持於街亭。因此,馬謖不是關鍵,駐紮在山上或者山下也不是關鍵,最關鍵的是王平。

因此後來才出現了這樣的結果,諸葛亮處死了馬謖和李盛,黃襲被奪了兵權,而王平則升官當了參軍。可見王平的重要性。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紮營,不一定能夠守住街亭。因為張郃的指揮經驗要比馬謖豐富的多,因此馬謖很可能要敗於張郃。但是如果馬謖能夠重用王平,聽王平指揮,那麼雙方有可能戰成平手,甚至獲勝。最關鍵的就是王平,而不是馬謖或者駐紮在哪裡。


每日趣評

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三國志》和《三國演技》我都仔仔細細的讀過幾遍了,《三國演義》更是我最喜歡的四大名著之一,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說的當道下寨我個人認為是可以擋住司馬懿而守住街亭的!

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諸葛亮並不是說街亭不能丟,而是說只要守住一個月不丟就行!

原文是“當道下寨,令其急切不可通過”按照這樣的思想,馬謖如果當道下寨的話,挖好工事,馬謖在正面,派一隻隊伍在側面,形成掎角之勢,與司馬懿的大軍形成兩軍對壘,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守不住的,但是守個月餘問題還是不大的!



第二:司馬懿的大軍到來以後,看到街亭有駐軍,遂讚歎諸葛亮用兵如神,他也分析出來,諸葛亮不可能讓屯兵山上!

街亭這麼重要的地方,以諸葛亮謹慎的性格,在以前肯定探查過街亭的地勢,從博望坡之戰就能看出,司馬昭只是指責馬謖,說諸葛亮用這種庸才做將,必會誤事的言語中我們看出,如果是當道下寨,司馬懿的大軍還是很頭痛的,這個是從側面分析,如果當道下寨,能不能守住街亭!



第三:街亭失守的重要原因是司馬懿決斷的馬謖的水源!

把山團團圍住,圍而不打,讓將士們都失去了信心,甚至是不敢下山,還沒有正面作戰就已經潰不成軍,說明了馬謖的計策是行不通的,那如果是當道下寨還真沒準就守得住了呢!



第四:從諸葛亮失守後的防禦來看,他不覺得會失守!

從諸葛亮對馬謖的問罪裡面也可以聽出來,諸葛亮反覆強調要當道下寨,街亭失守,被迫使用空城計,可以看出當時諸葛亮並沒有想到街亭會失守,說明了當道下寨諸葛亮還是有很大把握能夠守住街亭的,按照諸葛亮謹慎的性格,如果是沒有辦法守住,他早就自己去,或者直接退回漢中去了,所以按照諸葛亮的軍事部署,守住一個月應該問題不大!



覺得我說的有道理的可以點個贊,支持一下,覺得我的觀點和大家的不同的可以在下方的評論區進行討論,我會及時的看評論和一一回復的,喜歡我的可以點個關注!

小小孫說

別說馬謖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紮營會不會失敗,就是諸葛亮親自帶隊,如果也是帶著馬謖的那些人馬,他也守不住街亭,因為當時由於諸葛亮失算,非主力部隊對上了曹魏主將張郃帶領的全部主力部隊,眾寡懸殊,失敗是必然的,街亭是必然要丟掉的,只不過如果馬謖不是把兵馬拉到孤山上,未必會被包圍,可能還有戰略迴旋餘地,不至於被張郃包了餃子弄得全軍覆沒——打不過受不住,跑還是能跑得掉的,畢竟在戰場上,逃命的總比追兵跑得快,一個是性命,一個是要功勞,就像兔子一般都比獵狗跑得快一樣。

按照《三國志張郃傳》記載:“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馬謖之錯,不是沒有“當道下寨”,而是沒有佔據現有的城池,因為即使臨時搭起來的木頭營柵,也禁不住火箭攻擊,張郃大軍完全可以用先來一通火力覆蓋,然後大軍衝鋒,那麼幾根削尖的木頭,是擋不住千軍萬馬衝擊的。所以歸根結底,是諸葛亮算錯了曹魏大軍的主攻方向。在這裡我們不能看《三國演義》,因為小說裡曹魏主帥是司馬懿,張郃也是先鋒或者偏師,諸葛亮用馬謖以偏師對偏師,一萬人去收個街亭,也是可以的。但是歷史上真是的情況是張郃就是主帥,司馬懿根本就沒參加這場戰役。

張郃帶領的是曹魏全部精銳: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所以說張郃打馬謖,是“牛刀殺雞”,他斷了馬謖取水的道路,馬謖連衝破封鎖的實力都沒有。眾寡如此懸殊,就是諸葛亮帶著馬謖那麼點人馬,也只能見勢不妙開溜。

而馬謖之所以被處死,街亭失敗只是一個誘因,畢竟不能打一次敗仗就砍掉一個主將,要是這樣的話,張郃的腦袋早被曹魏砍過兩次了,而且諸葛亮也不是沒打過敗仗,他打敗了也沒有自殺。即使是關羽張飛馬超也都沒少打敗仗,但是也還是一路高升。馬謖之所以被殺,不是因為戰敗,而是因為戰敗後沒有第一時間收攏敗兵迴歸大本營,而是畏罪潛逃了。後來是被緝拿歸案還是投案自首,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但“畏罪潛逃”的說法是一致的。

而事後諸葛亮的檢討書也寫得很明白,是自己臨戰畏縮,才導致了街亭失敗: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


半壺老酒半支菸

關於街亭之戰,如果排除掉《三國演義》中製造的細節,史書中的記載實在是太少了,基本過程無非是馬謖是諸葛亮派出的前鋒,到街亭去堵住曹魏大軍通過隴山的口子。

而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舍城不據,而上南山守衛,結果被張郃五萬大軍擊敗,部下星散,只剩下王平本部1000人左右保持了建制。

因為此戰的失敗,諸葛亮奪了一個將軍的軍,和馬謖一起殺了兩個將軍。

然而,馬謖在戰敗後的反應也很有意思,一個說法是逃亡,還受到了同鄉、丞相長史向朗的幫助,結果讓向朗被貶。

另外一個說法是獄中物故,還有一個說法是他被諸葛亮明正典刑殺掉了。

很有意思的是,他在死前和諸葛亮還有一番酬答,說對諸葛亮以父視之,希望善待他的家人,十萬人為之垂泣。

有陰謀論說,其實諸葛亮是讓馬謖背了第一次北伐失敗的黑鍋。

這些說法都不太實錘,只說守街亭這個問題。

實際上,史書裡是沒有說馬謖到底帶了多少人去防守街亭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隨他去守街亭的將領,都是無名之輩,除了王平,本部也只有1000人,也就是“校尉”統兵的規格,總兵力恐怕也就4000、5000人左右。

這樣的兵力規模,面對50000大軍,作為前鋒固守待援倒還湊活,但如果說有效遲滯對方進攻,並死守住交通線,可能性實在太低了。

問題是,後續諸葛亮的主力有沒有移動北上,增援馬謖,並依託山川穀地的有利地形和張郃決戰呢?

事實上是沒有的,我們基本也沒看到有積極的動作,張郃直接去進攻之前投降諸葛亮的郡縣了,最後諸葛亮緩緩而退,帶著千餘戶百姓回了漢中。

這裡其實又是另一個問題,就是諸葛亮手裡有沒有與張郃決戰的兵力本錢?

就出祁山奔隴右的距離來說,諸葛亮要從漢中開始維持大軍的後勤已經不是一倍兩倍以上的民夫了,起碼得是3倍於前線兵力的運輸民夫,才能夠維持他們的糧食供應。

也就是說,假設諸葛亮總動員了10萬人,在前線能打仗的戰兵也就2.5萬人,而如果是出征10萬,那麼後勤補給就需要30萬人……這個數字,對於蜀漢來說太玄幻了。

那麼,諸葛亮就算是把全軍都拉起來,其實和張郃決戰也是沒有把握的,既然沒能速取隴右,還費力攻城,頓兵堅城之下,則諸葛亮只要是個人,就不可能打贏這種戰略態勢下的仗,最後能夠從容撤回,已經算是高手手筆了。

也就是說,兵力決定著馬謖就算是“聽話”,也一樣是個輸,畢竟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真沒多少。


劉三解

都不是軍事家,也沒打過仗!都別以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以為自己就是軍神!進入正題,很多評論說,魏軍是突襲這個方向,我們按這個思路來講,諸葛亮知道這個事後,決定派兵在街亭佈防。說明這件事是突發事件,街亭很重要,而且派兵是事情發展臨時決定。這就決定了守街亭是倉促應戰,說一下馬謖吧,諸葛亮學生,說明能力還是有的,我們不能因為第一戰就敗了就好馬謖是笨蛋。諸葛亮派馬謖去,說明了幾個問題,時間倉促,地理位置不利防守,而且位置很關鍵,這就是說諸葛亮不會為了表現馬謖才派他去的,說明沒人或只有一兩個人有這能力。這就說明馬謖不是笨蛋。馬謖到地方後,為啥沒駐兵在街亭,這並不能說馬謖就是錯的,就好比諸葛亮也不知道他會殺馬謖,馬謖到地方後發現根本守不住呢?這是有可能,別算人數對比,兵敗如山倒,人多也會輸,赤壁就是例子,別說人頭,殺一萬頭豬的時間也有可能比殺一萬人時間長,劉備怎麼被火燒連營的,我猜想,馬謖到街亭後發現街亭位置不好,而且他沒有時間去做防禦了,這時有人說2.5萬對5萬能打。如果正面決戰,古代打仗,一天就能出結果,因為打仗勝敗不是殺多少人,而是被打敗,就好比帥旗倒了,就敗了,不是說把人都殺死了。而且諸葛亮讓馬謖去守街亭,不是去打敗魏軍,說明馬謖的軍隊正面決戰是打不過魏軍的,這樣就只能防守,如果你沒時間建築防守工事,這時馬謖去山上也不能算全錯。你不能說他沒在街亭守就說街亭一定能守住吧!就好比你沒試就不能說100樓跳下有事。馬謖去山上防守我認為是對的,首先,魏軍沒有對馬謖的軍隊不理睬去打別的地方,魏軍選擇攻打馬謖軍隊,說明馬謖是對的,馬謖敗在斷水,我們要承認,這就有幾個問題了,時間很重要,第一就是我們說的,馬謖到山上駐軍時間太短,水沒儲存夠,魏軍不可能去就斷水,我估計打了一兩天,發現打不上山,這時發現山上下山取水,才斷水源,馬謖的軍隊下山也打不過魏軍,這說明馬謖是倒黴,第一次帶兵就碰上這倒黴事,有啥辦法!


倣飛杺凊28825369

如果是平原作戰,馬謖根本就是禁不住張郃司馬懿一合之數。關鍵是街亭位置依孤山傍水,作戰空間有限,如果不是被圍在孤山之上,而是當道紮寨,隔一段扎一寨,連扎數寨,就算百萬大軍也不可能輕易吃下馬謖的一萬多大軍。這樣本來會戰就變成了魏軍的攻城拔寨戰,沒有計策輔助,司馬懿就算沒日沒夜的攻馬謖也能守個數月有餘。這樣只等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擊潰曹真主力大軍奪取長安,回頭夾擊司馬懿。魏國真就回天乏術了。

有的可能不明白作戰空間這個道理,我解釋一下冷兵器時代作戰多以短兵相接,遠距離打擊手段比較單一效果也不好。這時候作戰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部隊的數量取得作戰效果受到對戰部隊的直接接觸面積影響,1萬人和3萬人部隊如果在平原交戰,接觸面積大第一序列交戰可能上百人,死傷速度快,正常來說戰鬥可能數小時就能分出勝負。反之如果在作戰空間小的環境下,接觸面積小一次也就幾十人,死傷速度慢,站在人數少的一方1萬人,想想要多久才能死傷完畢,這樣人數就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在算上馬謖是守方,可以提前設置營寨等戰術手段,攻防就更不容易打了,可能正常兩個魏軍殺一個蜀君,或者一個殺一個,但是加上防守戰術手段,一個蜀軍能殺十個魏軍。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攻城都以計謀偷襲或者圍困,不輕易攻城的原因。


人人的世界1

總的來說,守街亭馬謖有細節失誤,但是與整個戰役關係不大。而諸葛亮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那咱家簡要解釋一下:

對於戰爭而言,就是一個爭奪戰略主動權的過程,特別是在古代戰爭基本上都是會戰。

這個時候,擺在諸葛亮面前兩個問題。

  1. 作戰目標地區面積大,不是一兩個小縣城,而是意圖一口吃下隴西,也就是涼州。
  2. 與隴西作戰的同時,必須要面對從東邊來的曹魏的主力來援。

那麼諸葛亮沒有那麼多兵力,所以他需要的是時間。那麼只能分散敵人,攪亂敵軍部署,浪費敵人時間。(最典型的就是毛主席指揮的是四渡赤水,把敵人玩的團團轉)

諸葛亮的部署發現也是這麼弄的。

趙雲出斜谷攻打長安,就是為了拖住曹真,讓其以為諸葛亮主力就在這裡。讓其產生誤判,漢軍就可以爭取更的時間進攻涼州。

趙雲也完成了這個任務,確實牽制了很長一段時間。使得戰役的第一個階段對漢軍而言發展非常順利。

然後諸葛亮從武都出發去涼州,這時曹魏才緩過神來,諸葛亮主力在隴西,要想保住隴西就必須派援軍,不然援軍必失去。

曹真肯定動不了,派遣了張郃率一部分兵力穿越六盤山去救援,這個趙雲是無法牽制的。這是街亭要道必經之路,諸葛亮就必須派人駐守街亭打援。


其實這時馬謖的任務好的情況打一個埋伏戰,次點也要打個持久戰,總之現在諸葛亮最缺的就是時間,不求勝利不求失敗只需要牽制。

諸葛亮一但拿下涼州,迴轉街亭一內一外逼迫張郃會戰,戰局其實是有很大主動性。

關鍵是,馬謖在張郃的進逼,在很短上的時間內失去了戰鬥力,這時候諸葛亮和手下的將領,正在正在臨渭、襄武、清水等地艱苦作戰,諸葛亮本人大致在冀縣一帶居中策應。

問題在於馬謖抵達街亭之後不久,就遇到張郃的前鋒部隊是屬於意外情況,屬於遭遇戰。馬謖槍佔了有利地形,但並沒有與張郃所部進行糾纏,相反,他倒是被張郃部端掉了汲道,最後困死山上。


這是馬謖的根本失誤。上山其實沒啥錯,關鍵就是沒有和張郃對打。但是諸葛亮的錯誤更嚴重?

就是因為,諸葛亮對於計劃可行性過度迷信,對魏軍的行軍速度沒有準確把握。竟然導致馬謖提前到達指定地點卻沒有一點準備。

街亭失手,六盤山通道一開,諸葛亮如再不撤退,必將全軍覆沒。

諸葛亮就是過度迷信,想用完美詳細的的計劃代替戰場隨機時間的缺陷,但是戰場的形式是千變萬化,在聰明的人也有考慮不周的情況。諸葛亮希望用完全的“科學手段”來掌握戰爭是不現實的。


新鄉小子先鋒員

不請自來,從年青時就愛讀三國,特別對馬禝大意失街亭這一段感興趣,中學課本上就有這一章節。我思考過很長時間,也把我的想法和思考寫到一些相關的研究文章之中,也回答過相類似的問題。

如題,如果馬禝按諸葛亮的佈置,馬禝是否能守住街亭?這個回答是明確無疑的,是守不住的。

因為諸葛亮至少犯了三條兵家大忌。為什麼這樣說,其一,有句話叫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軍上陣是因地制宜。諸葛亮沒有到陣前就叫馬禝如何做,除了顯示你諸葛亮能耐大,還能顯示什麼?這叫不瞭解情況亂指揮,捆住了馬禝的手腳。其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給馬禝授計,說明其實也是對馬禝的能力還有懷疑有所不信任,如果信任,你就讓他去根據實際情況處理罷了,還要你去教他如何排兵佈陣嗎?其三,諸葛亮雖然說經常和馬禝在一起談兵論陣,但對馬禝真實的想法和願望根本不瞭解。我們從馬禝的行動佈陣來看,馬禝根本不是想去守住街亭,而是想通過這一仗打出名氣出來。諸葛亮這都沒有搞清楚,就拿了兩萬兵馬給馬禝去守篈亭,想要馬禝去打贏這場仗,也只能是望天收了。

其實,馬禝確實是有軍事戰略才華的人,否則諸葛亮也不會如此看重馬禝的。而且,此次也不是諸葛亮第一次用馬禝。書中載,諸葛亮南征時禝獻攻心之計,諸葛亮採用後大獲全勝,所以,諸葛亮才會愛與之討論戰術戰法。諸葛亮是看人看對了,用人用錯了,諸葛亮這個神算子並沒有算到了馬禝的想法,這也是諸葛亮自己在事後所承認的,用人用錯了。

諸葛亮再神算也沒算到馬禝的腦子裡在想什麼。這可是馬禝第一次以主將的身份帶兵出來,自己又認為精通戰略戰術。二萬兵馬,好不威風。他從帶兵出發時就一腦門子想的是如何這一仗要殺得曹軍嚇破膽,揚名立萬。他是找曹軍去決戰,就他這個二桿子毛頭,與張鴿比起來,就要差得去了。

馬禝在佈陣上把軍隊放在山項,遠離水源,如果從長期堅守來說是錯,如果目標是進攻就一點錯也沒有。因為一戰成名,要什麼水源,從山上向下攻,勢如破竹,是上上策。馬禝的置死地而後生戰法,這招項羽用過,韓信用過,漢光武帝劉秀也用過,個個都打出了奇蹟,勝利到處都是,為什麼馬禝就用不得?就算是短時的防守,馬禝住紮在路邊的山上也沒有錯啊。君不見,離我們只的幾十年前的二戰也好,抗日戰爭,解決戰爭中也好,路兩邊的高地是必爭之地,朝鮮戰爭時,有一篇最可愛的人文章,裡面的志願軍部隊,為了攔截美軍的退逃之路,也是選擇在兩邊的山坡上打阻擊,也沒有選在大路當中挖戰壕阻擊。

馬禝的問題在於,什麼都沒有錯,結局是最大的錯,關鍵在馬禝並沒有很好的戰前動員,只是一鼓腦地叫兵士們向山下衝,戰前動員,兵士們瞭解自己的處境,才能置死地而後生,而且,王平的分兵,從執行諸葛亮的戰略來說沒有錯,但對執行主將的戰略是有妨礙的,分散了兵力,體現出將領之間的思想不統一,不能做到與主將同心,這裡還有個細節,諸葛亮還特意單獨交待了王平的任務,正好印證了我的觀點,諸葛亮對馬禝能不能完成任務並沒有十分的信心。

所以,守住守住的根本原因真不在馬禝身上,當然他也有原因,而根子在諸葛亮身上。


煙雲吐秀

馬謖如果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紮營,是可以守住街亭的。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說一下馬謖與陳壽的關係,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在街亭之戰後,馬謖被殺,陳壽的父親也受了髡形,所以陳壽對馬謖和諸葛亮是有怨言的,畢竟這個對陳壽的影響很大。

晉書陳壽傳記載,陳壽是抱有私心的,另外還有與諸葛瞻的關係,陳壽是諸葛瞻的部下,曾經被諸葛瞻所輕視,說諸葛瞻只會畫畫寫字,言過其實,所以很多人都挺看不起陳壽的。

另外,在馬謖的問題上,陳壽又說了兩件事情。第一件,劉備在臨死之前,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像趙括那樣,只會紙上談兵,不能重用,但其實有問題的,因為馬謖這個人只是小人物,劉備託孤的時候,只會交待國事與家事,不可能提到馬謖的。

第二件事情,當初在先鋒的人選上面,很多人都認為應該任用吳懿,或者魏延當先鋒,而諸葛亮卻選擇了馬謖這個人做先鋒,所以才會大敗,這個問題是什麼呢,馬謖沒有實戰經驗,所以不能任命,但是每個將領都有其的第一次。

益州人才不多,諸葛亮想培養馬謖這個很正常的,另外像鍾會,鍾會之前也一直是司馬昭的參軍,也沒有帶過兵,在魏滅蜀之戰,司馬昭也是直接交給了鍾會十幾萬大軍,這個也是有問題的嗎?

從這兩個事情,就可以看出陳壽就是因為其父在此次受到牽連,所以就十分的恨馬謖,自然就比較不客觀了。當然馬謖確實是做得不好。

如果馬謖按照諸葛亮的安排去做,而且還有名將王平在旁邊輔助,那麼雖然不見得能夠打敗張郃,但是能夠守住,擊退張郃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另外還有諸葛亮的援兵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