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话:绱鞋

上世纪七十年代,相声演员马季、唐杰忠有一段说“中巴友谊”的相声,其中有一句歇后语:上鞋不用锥子....真好(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那时段,报纸上也刊登过这段相声,我们知晓了啥叫:逗哏、捧哏,分甲、乙。有一点我们都忽略了,“上鞋”应该是:绱鞋,不信,您现在用电脑打打拼音试试?

绱shang:形声。字从糸从尚,尚亦声。"尚"意为"摊开"、"展平"。"糸"与"尚"联合起来表示"把鞋垫、鞋帮摊开在鞋底上进行缝合作业"。本义:缝合鞋底、鞋垫、鞋帮。字典上还有一句话:亦上鞋....也可以写成:上鞋,是文学家看我们写错字还流行的无奈,错就错了吧,正经的写法是:绱鞋。

绱鞋:是鞋业的一种工艺,过去做鞋是女工hong范畴,女人必须具备的能力,纳鞋底儿,缝鞋帮儿,最后合成叫:绱鞋。那个年代,无论家境贫困、富有,女人必须得具备的能力: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当今,很多女人都认为富家千金是很享受的角色,实乃误解,居住环境、依着打扮必然高档,但就算你不学文化,也得具备女工hong的各项技能,。恰恰相反,我们理解的与事实有很大出入,越是有钱人家的姑娘越“能”,绣花、做鞋啥的工艺质量越精湛,令人佩服、赞叹。漂亮、精明、矜持“活儿细发”乃外界的褒奖。后期我们受文学宣传的影响,都认为富家小姐蛮不讲理,刁蛮、好逸恶劳,实际乃误解。洛阳老城民主街也有一位这样的“千金”二小姐,那是位“差窍”,万里挑一啦,她精神上有点问题.....

老洛阳人可以回家问问老人,对比一下谁家的布鞋做的漂亮?那家女人绱鞋针脚儿密实、匀趁.....就明白啦。做不好,娘家妈儿是很丢人的,大户人家很在乎这个名誉影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