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對標任正非?網友感嘆“太年輕”

雷軍在香港上市說過手機業得天下者非華即米, 明著來說小米要對的是華為手機業。雷軍對於輿論和產品外交一面把握得比較好,但是搞輿論產品就像放風箏,太緊了會斷線,沒風了就飛不起來,算是個半靠環境給飯吃的商業方法。

雷軍對標任正非?網友感嘆“太年輕”

而任正非1987年用21000元人民幣創立華為,到今天有目共睹,當時的二萬元等於十套房,幾乎是拼了老命,首選代理香港的程控交換機。而雷軍則是首創跟人合夥仿製金山漢卡,被其他公司打敗,在產量和性價比這一塊直接被ko。都是靠外力支援公司的技術白紙,一個是選擇代理生產,一個是嘗試低產力仿製,各自難度各有,但是,華為活了下來,三色公司解散,論難度評創業開頭定人物能力,是愚蠢的,眼光越好創業才會越順,創業不是玩極限挑戰。

雷軍對標任正非?網友感嘆“太年輕”

軍他本人技術是有,這個無法否認,但是雷軍之後那一套完幾乎是純商業,不敢說沒科研,但是,就金山那些年的操作,幾乎是在和同行打架的多,這是雷軍到小米一直以來的風格:愛懟。結局大家都知道,目前來看是金山贏了。

而如果你有了解過華為的發展歷史,你就可以從華為公司四個字再看到兩個字:研究。

1987年代理生產科技產品。

1989 年,自主開發PBX。

1990年,開始自主研發面向酒店與小企業的PBX技術並進行商用。

1992年,開始研發並推出農村數字交換解決方案。

1994年,推出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

1995年,銷售額達15億人民幣,主要來自中國農村市場。成立知識產權部、北京研發中心,並於2003年通過了CMM4級認證。

1996年,推出綜合業務接入網和光網絡SDH設備。與香港和記黃埔簽訂合同,為其提供固定網絡解決方案。成立上海研發中心,並於2004年通過了CMM5級認證。

1998年將市場拓展到中國主要城市。與Texas Instruments、Motorola、IBM、Intel、Agere Systems、Sun Microsystems、Altera、Qualcomm(你高通爸爸)、Infineon和Microsoft,成立了聯合研發實驗室。

1998年,產品數字微蜂窩服務器控制交換機獲得了專利。成立南京研發中心,並於2003年6月通過了CMM4級認證。

2000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設立研發中心。在美國硅谷和達拉斯設立研發中心。

2001年,在美國設立四個研發中心。加入國際電信聯盟(這個大家都認識)。

截至2005年6月,華為共有10所聯合研發實驗室。

2006年,與摩托羅拉合作在上海成立聯合研發中心,開發UMTS技術。

2008全年共遞交1737件PCT專利申請,專利申請公司(人)排名榜上排名第一;LTE專利數佔全球10%以上。

2009年成功交付全球首個LTE/EPC商用網絡,獲得的LTE商用合同數居全球首位。

2011年,華為與賽門鐵克公司宣佈雙方已就華為收購華賽49%的股權達成協議,以5.3億美元收購華賽。整合成立了“2012 實驗室”(傳說中的通訊行業黑科技研究所初期就是這樣來的,金山?金山殺毒在賽門鐵克眼裡就是個弟弟)。

2013年,作為歐盟5G項目主要推動者、英國5G創新中心(5GIC)的發起者,發佈5G白皮書,積極構建5G全球生態圈,並與全球20多所大學開展緊密的聯合研究。

2014年,在全球9個國家建立5G創新研究中心。全球研發中心總數達到16個,聯合創新中心共28個。在全球加入177個標準組織和開源組織,在其中擔任183個重要職位。

2015年5月7日,華為宣佈在比利時魯汶成立華為歐洲研究院。成立歐洲研究院(成為歐洲南霸天之心不死)。

2015年,華為在印度開設了新研發園區,將園區的容納人數從目前的2500人提高到5000人。

2016年,專利數目超越高通。

2017年,華為運營商業務收入2978億元,同比增長2.5%;全球部署超過50萬個基站,商用連接突破1000萬,與1000多家生態合作伙伴共建生態。

2017年,雲業務方面,華為成立Cloud BU,推出14大類99個雲服務及50多個解決方案,發佈EI企業智能平臺,提供一站式的人工智能平臺型服務,發展雲服務夥伴超2000家。

雷軍對標任正非?網友感嘆“太年輕”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話說回來,就手機論手機,日常互懟方便督促小米華為互相繼續進步,同時充滿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