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力電池市場:產能過剩 50家企業已被淘汰

當前,電動汽車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動力電池的進步成就了今天的電動汽車,也決定著未來電動汽車市場化的步伐。如何推動動力電池與其他環節的協調配合將直接影響動力電池,乃至新能源汽車的下一步發展前景。為推動產業的協同發展,6月27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中國(青海)鋰產業與動力電池國際高峰論壇”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兼首席專家張永偉代表百人會發布了《鋰電池產業發展白皮書(2018)》。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會上表示,動力電池產業的快速進步支持了電動汽車整體性能和競爭力的提高。在政策和市場雙驅動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市場比翼雙飛。但與此同時,我國動力電池市場也出現供應緊張和產能過剩並存的現象。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動力電池的產能已經超過了200GWh,但總體產能利用率卻只有40%,市場兩極分化非常明顯,高端優質產能供應不足,低端產能訂貨不足,生產經營困難,呈現出結構性的產能過剩。

他指出,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一直是被幾大企業所盤踞,2017年排位前十的企業出貨量佔到了80%,市場將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小型低水平的動力電池企業將在競爭中被淘汰。數據顯示,中國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已經從2015年的大約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

對此,寧德時代副董事長黃世霖也表示:“動力電池企業形成的頭部效應已經非常明顯,裝機量前五的動力電池企業的市場份額2017年是61%,到2018年已經提升到了71%,從前面兩年,我們跟比亞迪的市場份額來看,從2017年的44%提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63%,下半年的情況估計跟上半年差不了太多,所以頭部效應很明顯。”

對於動力電池產能過剩,他也指出,從2013年到2017年,整體規劃出來的產能達到了228GWh,但2017年只用掉了37GWh,所以從整體來講,動力電池現階段已經表現為部分結構性的產能過剩,預計產能過剩的情況可能會延續到2020年以後。

除了動力電池過剩,新能源車也出現了過剩的情況。

黃世霖表示,這幾年在國家政策和鼓勵引導下,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從2013年2.2萬輛到2017年裝機的整車達到了81.8萬輛,其中市場以乘用車為主,較去年上漲了58%,發展非常快,預計2018年整體整車的裝車量一定會超過100萬輛。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他還指出,整車投資還是非常熱的,從目前來看,投資的增長也非常快,包括從動力電池到整車。

需要一提的是,動力電池的競爭已經不僅僅侷限在國內。

陳清泰表示,動力電池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中國企業將逐步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展,而日韓企業也將進一步向中國市場發力,中國將成為動力電池競爭的主戰場,歐美國家的企業雖然在本輪競爭中失去了位置,但他們已經在為下一階段的競爭做佈局,是潛在的強大競爭者。

因此,他強調,電池技術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之中,它已經成為主要國家競爭力的一個焦點,這裡既充滿機會,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拼生產規模只是淺層次的競爭,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地位最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術,而且有能力不斷創造核心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