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退休操旧业,发挥余热做家教

帝师退休操旧业,发挥余热做家教

嘉庆年间,陕西韩城乡下有个八十岁的老头儿想做家教。本县熟人没人敢请他,他只好换个名字跑到邻县,在一个乡绅家坐馆。老头儿挺认真、勤恳,数月之间,宾主相得。

一次,当地知县下乡,乡绅在家宴请父母官,请老头儿作陪。老规矩,席前首先真的假的要让一让。让来让去,谁的位置该在哪儿彼此心里都很清楚。“先生请。”“老父台请。”“先生请。”“老父台请。”让到老头是时,老头没有过多推辞,一屁股就落在了上席的椅子上。乡绅十分尴尬,老父台也很不爽,心想:我也就是虚让你一下,你也太拿我不当干部了。坐下去再起来重让也不是那么回事了,于是开始吃饭。

知县是读书人,雅,酒过三巡,便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牡丹梅花图”说:“咱们以此联句吧。”说完吟出第一句:“牡丹花下一枝梅。”乡绅称赏,接着吟道:“富贵穷酸共一堆。”言外之意很明显。老头儿也读过些书,稍一思索,接着吟出:“莫道梅花不富贵,当年曾占百花魁。”

知县和乡绅觉得老头儿出语不俗,便略带讥讽地问:“先生一生坐过几次上席啊?”老头儿似乎也感到了一种羞辱,想了想,但还是谦逊地说:“两......噢,三次吧。呵呵,三次。”“哪三次?”老头儿说:“第一次婚宴。”二人大笑,觉得此叟愚不可及,因为结婚时新郎是最重要的人,自然要坐上席。“第二次是琼林宴。”二人一愣:这是考中进士后朝廷举办的宴会,状元才能坐首席。“第三次是功臣宴。”这种宴会是清代边疆立功将领回朝时皇帝的赐宴,一般是军机大臣代表皇帝出席——老头儿知道自己的家庭教师做不下去了,干脆亮了底牌:老夫叫老杰。此言一出,二人别说坐,站都站不住了。

王杰,字伟人,生于雍正三年(1725年),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历任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端。

王杰位居一品,位极人臣。有感于乾隆皇帝知遇之恩,王杰一生忠心耿耿,数十年来位居高位,兢兢业业,老成持重。他曾督浙学三任,督闽学两任,乾隆丁未、己酉、庚戌四年之间,三次任会试主考,持心自重,清廉有加。

帝师退休操旧业,发挥余热做家教

嘉庆

他最早教过的那个孩子叫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又一次永琰不好好读书,被王杰罚跪。乾隆皇帝见了很生气,让太子起来,说:“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说:“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乾隆叹服,令太子复跪。

一天清晨,众大臣在朝房中等待上朝,王杰坐在一个角落里搓手自暖。有个大员走过来握着他的手开玩笑说:“王大人手好白啊。”本来是开玩笑的一句话,他却一本正经地说:“王杰手虽好,但不会要钱。”那人的脸“腾”就红了——他就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满洲大员和珅

帝师退休操旧业,发挥余热做家教

和珅

在和珅一手遮天的时候,同为军机大臣的王杰对他一直是不冷不热。《清史稿》说,“王杰持正,恒与(和珅)忤”。但由于他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和珅也无可奈何(这也许是乾隆皇帝的一种制衡策略吧)。王杰的儿子写字很好,常常为他代笔。乾隆皇帝知道后问起过,他只说:犬子不才。他的儿子要参加科举考试,每次他都预先通知主考不要让其考中。他儿子回陕西参加乡试,他又通知陕西巡抚——他的门生——不予录取。似乎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大概怕自己太过豪爽贪杯的儿子招架不住和珅这样的人,所以不欲让他进官场吧。

王杰七十余岁,多次上书要求致仕还乡。嘉庆皇帝再三挽留,最后终于在他79岁时批准。临行,嘉庆皇帝派皇次子送至城外,并亲自做了两首诗为之送行。有句云“直道一身立廊庙,两袖清风返韩城。”王杰身为首辅四十载,所有的家当就一车。前半车载的都是书,后半车载的是吃饭用的锅碗瓢盆。

嘉庆八年,一辆不起眼的大车,吱吱嘎嘎地走在京城至韩城的官道上。从此,朝廷里少了一位清廉耿介的高官,韩城乡下多了一个踏踏实实的老农民。

王杰回到乡下,身子闲了,便想给家乡做点贡献,带学生。本地没人敢请他,最后他跑到邻县当了家教。

帝师退休操旧业,发挥余热做家教

王杰小像

从而引出上面那一幕。

无论什么年代,有这样的人,都是百姓的福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