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初南洋六艦、北洋八大遠和廣東水師三者聯合行動,甲午海戰中國有勝算嗎?

大成至聖遊戲

有關中國近代海軍史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歷史不容假設,但是可以做盡量合理的推論。甲午戰爭時,如果以一場海戰而論,如果北洋海軍和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的主力相加,以此和日本聯合艦隊進行海戰,可以說仍然是毫無勝算。

因為在歷史上,廣東水師的主力已經與北洋海軍協同作戰,所欠缺的僅僅是南洋水師未參戰而已,而以南洋水師當時所擁有的主力艦實力,就算加入戰事,也仍不具備能夠翻盤的能力。

甲午戰爭時,南洋水師所擁有的排水量在1000噸以上的主力軍艦共有6艘,均為無防護軍艦,分別如下:

(南洋水師“南琛”級巡洋艦)

“南琛”:排水量2200噸,裝備8英寸炮2門、4.7英寸炮8門

“南瑞”:同上

(南洋水師“開濟”級巡洋艦)

“開濟”:排水量2200噸,裝備210mm炮2門、120mm炮8門

“寰泰”:與上略同

“鏡清”:同上

(南洋水師“保民”號炮艦)

“保民”:排水量1480噸,裝備150mm炮2門、120mm炮6門

這6艘軍艦的設計樣式較為老舊,沒有裝甲防護,而且安裝的火炮主要是舊式艦炮,其航速、火力幾乎和北洋海軍存在著一樣的問題。

按照最最簡單的算法,不去管南洋水師當時所存在的訓練低下、人員素質極差的問題,僅僅以軍艦的數量來看,如果南洋水師的6艘主力艦北上合兵一處,那麼中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可以投入的1000噸以上的主力軍艦總數為19艘:

北洋海軍

鐵甲艦“定遠”“鎮遠”;近海防禦鐵甲艦“平遠”

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

防護巡洋艦:“濟遠”“致遠”“靖遠”

撞擊巡洋艦:“超勇”“揚威”

南洋水師

無防護巡洋艦:“南琛”“南瑞”“開濟”“鏡清”“寰泰”“保民”

廣東水師

無防護巡洋艦:“廣甲”

魚雷巡洋艦:“廣乙”“廣丙”


這19艘中國軍艦所面對的日本聯合艦隊,也包括19艘排水量在1000噸以上級別的主力軍艦。

鐵甲艦:“扶桑”“金剛”“比叡”

裝甲巡洋艦:“千代田”

防護巡洋艦:“松島”“嚴島”“橋立”“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高雄”“八重山”

撞擊巡洋艦:“筑紫”

無防護炮艦:“天龍”“海門”“葛城”“大和”“武藏”


從數量上看,如果南洋水師的軍艦加入,中日雙方的千噸以上級軍艦剛好持平。但是從軍艦性能來看,日本聯合艦隊19艘千噸以上級軍艦中,航速高、火力密集的9艘防護巡洋艦是絕對的主力,其戰鬥力幾乎超過了當時中國所擁有的軍艦,南洋水師的無防護軍艦面對這樣的對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可言。

在甲午戰爭時代,如果無法PK日本的新式防護巡洋艦,那麼在海戰上就沒有所謂翻盤的可能性。


海研會


關於這個問題,我傾向於分成三個方面來看,指揮、後勤和裝備訓練。我們只通過大東溝海戰為例,解讀一下這樣的論斷。

清朝的三支水師中,除了北洋之外,還有南洋水師和廣東水師,其中南洋水師擁有各類軍艦10餘艘,噸位近2萬噸,其中巡洋艦有“開濟”(2100噸)、“鏡清”(2100噸)、“寰泰”(2200噸)、“南琛”(1900噸)、“南瑞”(1900噸)、“保民”(1500噸)。廣東水師規模不大,且最有戰鬥力的廣甲,廣乙,廣丙三艘巡洋艦都已經參加了甲午海戰,所以可以視為廣東水師參加了北洋水師的行動。

下面我們具體說說。

首先戰爭中的指揮問題,可以說這是個大問題,即使南洋水師加入了北洋艦隊,也只是拉長了戰爭持續的時間,這點對於北洋水師來說雖然有利,但並無絕對。指揮問題分為戰術指揮和戰略指揮。

戰術指揮中,很明顯中國的艦隊指揮官丁汝昌和日軍的艦隊總司令伊東佑亨的指揮能力不在一個層面上,在海戰中的調配來看,完全沒有預估到艦隊各艦的航速不同問題,結果擺成了一字長蛇陣,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畢竟隊形只是一方面,但很快各艦隊因為航速不統一,導致出現戰機,讓日本人利用高速進行了分割,使得北洋水師陷入了被動。

戰略指揮就更不用說了,南洋和北洋的統一指揮權都夠清政府喝一壺的,更不要說戰鬥中的統一指揮了,說不定南洋水師開戰就撤退了。而且清政府從一開始的戰略就是拖,導致北洋水師一直未能積極備戰,特別是炮彈問題一直困擾北洋水師,海戰開始時,北洋水師正在回程,可以說沒有做好應戰的準備,於是戰鬥開打時已經輸了一半。

後勤上,當時中日兩國都沒有合格的製造業,軍艦、火炮大部分都是外購,但對於這場戰鬥,日本人可謂做足了準備,可以說在後勤上日本人一直掌握著主動權,無論是炮彈的儲備量,還是政府對海軍的支持力度,包括士兵的訓練水平,指揮官的決策能力上看,日本人蓄謀已久,此戰只能勝不能敗,可以說沒有兩艘鐵甲艦力挽狂瀾,此役北洋水師必然全軍覆沒。

裝備上,見到說兩句,這個方面受到大家詬病最多,很多人都認為北洋海軍加點炮、整點船就不會遭此大敗,但我認為縱使是堅船利炮,武器精良,但將無戰心,兵無戰意,這樣的軍隊嫣然不敗?縱使南洋加進來,也只是無力迴天。


新兵衛

如果三支艦隊能夠有效聯合並且統一指揮,中國還是有勝算的,畢竟日本也真的是傾國而出,戰事拖得越久對中國越有利。

大東溝海戰中中國的5艘軍艦被擊沉,但主力尚存,日軍5艘軍艦遭到重創,可以說是兩敗俱傷。而如果中國當時出動全部的艦隊跟日軍決戰的話,日軍恐怕都根本不可能活著回去。即便是日本能夠僥倖逃脫一些,後面也不會再有實力發動攻打威海衛的戰役了。日本拼盡全力只是為了爭奪中國渤海、黃海的制海權,而且確實是費了很大的勁。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啊,海戰之時基本上以北洋一家對抗日本聯合艦隊,而且海戰失利後退守威海衛,其他水師又不來支援。陸軍也未能及時增援導致日本登陸成功,炮臺失守,一系列不該發生的意外卻都發生了,都是為了自保而已,都看著李鴻章失敗而無動於衷。

一個又一個因素積累起來最終導致了北洋水師徹底失敗,中國近代化改革徹底失敗,最終日本借勢崛起,打敗沙皇俄國後野心進一步膨脹,最終導致了抗日戰爭的爆發。







火器營

沒有,完全沒有

大型軍事戰爭考驗的並不是軍事能力,而是管理組織能力。

其它部門,就明白有多麻煩。更不用說清末屬於三個不同體系的艦隊混在一起作戰

在出現總參謀部後,戰爭的打法和意圖已經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想不到的也都想到了。意外出現的情況都會有PlanB、PlanC頂替,唯一容易出現的亂子則是軍隊的管理和協調上。

那麼如何減少管理的難度和協調上的麻煩呢?就是通過訓練

美軍跟日本自衛隊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管理體系,包括人員語言不同。兩支艦隊不是拼在一起就更有戰鬥力,包括聽誰的命令?聽還是不聽?可聽可不聽?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開會解決。

三個體系的艦隊臨時混在一起,別說不聽提督的話,不對著自己船開炮,已經是很給面子了。個個指揮官都想著別的艦隊當炮灰,自己艦隊保留實力撈功勞,別人打的時候自己坐山觀虎鬥,看到友軍有功勞趕緊開炮打友軍拖後腿,友軍打不過趕緊逃影響士氣。這是古代派系軍隊的通病。

手上沒兵都能拖後腿,別說手上有支艦隊了。不乘此時整死李鴻章,更待何時?


銫媒體

甲午海戰本來就是指揮問題,跟是否有其他艦隊參戰無關。當時的北洋艦隊實力並不弱,尤其是與日軍對比,只要指揮得當就有勝算!而照著甲午海戰的指揮方式,就算再來多幾個艦隊也是白搭。

在甲午海戰的時候主要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個錯誤就是自己內部的指揮問題,當時由於國際列強都圍堵在東亞。清政府自以為天朝上國,卻與列強格格不入,總把自己當成一方,而列國當成另一方。這就顯得自己很弱,敵人很強!這是國內當時避戰求和的主因。實際上當時的清國可能弱,但卻不是弱到不堪一擊!至少具備跟對手兩敗俱傷的能力。唯獨缺這種亮劍精神。這使得清軍戰備差,打起仗來顧慮太多,一會戰一會和讓將士們難以適應。打仗龜縮到一塊被動迎戰,不會主動出擊。

第二個錯誤是外交問題。當時的甲午海戰實際上是三股勢力在交集。一股是日本與英國,一組是沙皇俄國,剩下那個是清國自己。另外還有中立的法國德國西班牙等等。交戰前,日本首先出使英國取得了英國的支持;而清國什麼都沒做!假如當時派遣使者向德國,俄羅斯求援,至少可以牽制住日本,最少也可以得到彈藥上的支援。清軍戰敗彈藥不足也是個問題所在。


優己

都這個年代了!還是唯武器論!太可笑吧?甲午海戰就單單武器當年!北洋艦隊是不輸的!甚至佔優的!北洋優勢在於大噸位艦艇!重甲大口徑大炮!日本的優勢快速!速射炮!可以說雙方優勢互補!缺點突出!再說人員!這差別就大了!日本一水不怕死的憤青!北洋還是貪生怕死居多!後勤保障!就連彈藥都不充足!還打個什麼啊?最後關鍵是戰術!如果正面贏敵!北洋勝算了!為什麼呢?重炮厚甲!只要命中一炮!日艦完蛋!日本的速射炮命中沒事一樣!可惜的是北洋為了逃跑!讓人家追著屁股打!這樣和自殺沒區別!


掠過山林的風

壓根不可能。

黃海海戰之敗,不在於兵員素質,不在於裝備優劣,而在於隱藏在一片強大面孔下真實的羸弱——體系。

對李鴻章來說,保住北洋艦隊,保住軍隊,是他在朝廷上能立足的根本,所以從一開始北洋艦隊的思路就是保船,南洋也是這個思路,所以幾支艦隊合起來未必會1+1=2,甚至會1+1<1。

反觀日本方面,聯合艦隊則上下統一,一鼓作氣,目的就是擊敗北洋艦隊,確立在海上的絕對優勢。從氣勢上就輸了。


胖胖的小豌豆

中國也不會勝。

當時中國的北洋水師,在世界上排名是第六,亞洲第一的。但是當時的清政府組建北洋艦隊以後,就不再投入經費。所以在打仗的時候,北洋水師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沒有炮彈,或者炮彈不符合炮管,北洋水師的兵官當時還要找代替炮彈的東西。有炮彈,而且打中了日本的吉野號,但是,炮彈並沒有爆炸。所以在當時,北洋水師是肯定失敗的。

在北洋水師失敗的時候,清政府也調遣福建水師,和南洋水師來救援。他們的情況和北洋水師差不多,甚至比北洋水師更差。

但是當時的日本,確實舉全國之力來發展海軍,而且當時他們已經完成了明治維新。

所以中國不論在制度上,還是在海軍上,都敗給了日本。


程英陶

有勝利的可能。關鍵是不要落進日本的圈套。只要主動出擊,備戰保障搞好,大膽計劃好出擊戰略,發揮英國顧問的戰術經驗,購買先進的通訊技術,改革提升指揮系統。就算只靠北洋的船,也不會大敗。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噸位和數量的優勢很重要。如果南洋的艦船戰略性的配合干擾。贏面很大。甲午時日本開戰時反覆考量如果吃敗仗的後果。事實上甲午是匆忙迎戰的,輸在戰術層面。


Wym139

這個問題好無聊,為啥要打敗日本呀?如果大清打敗了日本,則歷史改寫,清朝可能會至今存在或者至少大大延長壽命,中國的革命事業可能晚很多年才出現,那是好事嗎?甲午之戰恰恰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推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