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都能看懂的魚病檢測方法

中國水產頻道報道,

每年都有很多初學者進入養魚的隊伍中來,並且很多養了很多年魚的人,有時候也會範一些低級的錯誤,這兩年基本上我都是從早六點就開始接電話,回答養殖戶們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從大家最常問的問題中,總結幾點供大家參考。

池塘什麼時候需要改底?這個問題對很多人來說,就不是問題,因為養殖投料期,許多人是定期在改底的。還有的人呢,是底質壞了才改底,那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你怎麼知道底質壞了呢?有的人的經驗是人到塘裡走一走,當發現走到哪裡都有大量氣泡冒上來時,根據氣泡的多少來判定底質有沒有壞。也有的人是根據底層魚有沒有發生病害,以次來間接判斷底質。其實這些方法都是非常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因為大量的有機質,沉積在底部,分解過程中會積累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這些氣體一旦受到外力的作用,或是有魚經過就會從底部串至水面;當魚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會使得一些底層魚如鯽魚、鯉魚發病。所以總結得出,當發現池塘底部開始連續不斷的往水面冒細密的氣泡,且冒泡的位置固定不移定,那定是底部酸化,此時塘底就需要改底。

初学者都能看懂的鱼病检测方法

酸化的塘底不斷有氣泡往上冒

池塘什麼時候缺菌需要補充微生物,多長時間使用一次微生物才算科學?怎樣才保持有機質與微生物間的動態平衡?精養魚塘天天都在投料,這些投下去的飼料,不到一半轉化成了魚肉,而絕大部份都成了肥水的有機質,或懸浮在水中,或沉積在塘底,都需要大量的微生物將其分解轉化,一旦沒有足夠的微生將其分解,必然就會在塘底或水體中富集,消耗溶氧,導致缺氧,甚至是大面積死魚泛塘;產生有毒有害物質,水質變差引發疾病。所以投料越多,也就意味著,投入的微生物菌種的數量也要相應增多。反過來,水體中透明度大,有機質少,也就意味著芽孢桿菌的投入也要相應減少。許多人不僅要問,有沒有更直觀的可以檢驗微生物與有機質間平衡的辦法。可通過觀察法,看水面有沒有油膜,下風口有沒有漂浮物,聞空氣中有沒有魚腥味等等加以輔助判斷。當水體中才開始富集有機質,還沒有達到富營養化時,此時有潛在爆發藍藻的風險,可以用白色水桶沉澱法,提前預判水體中有機質是否過量,方法是在料臺周圍用一白色塑料桶採取水樣,靜置30-40分鐘,如發現水桶底部沉澱的有機質比較多,怎麼算多呢?我的經驗是覆蓋的有機質超過了桶底十分之一的面積,則說明有機質過量,則建議您務必補充微生物分解有機質,消除缺氧浮頭泛塘的風險,降低引發疾病的概率。

在魚檢測中,寄生蟲病是過去的重頭戲,好多養殖戶也習慣於殺蟲。過去魚藥銷售過程中,殺蟲藥的佔比也是很大的。但隨著養殖戶和從業人員專業知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實踐告訴大家,寄生蟲沒有那麼可恨,某些種類的寄生蟲,如錐體蟲、舌杯蟲、腸袋蟲、六鞭蟲少量寄生時,並不會引起多大危害,即使大量寄生時,引起死魚的量往往也不大。而隱鞭蟲、魚波豆蟲、車輪蟲、小瓜蟲、斜管蟲、孢子蟲、三代蟲、提環蟲、錨頭鰠、中華鰠、魚鰠等才是引發魚類大批量死亡的寄生蟲,當這些寄生蟲少量寄生時,引起的死魚量也不多。所以當有少量死魚時,寄生蟲也僅是做為懷疑因素之一。那麼有哪些特徵可以幫助確診寄生蟲病害呢?

初学者都能看懂的鱼病检测方法

錨頭鰠

當魚體上有大量寄生蟲時,魚首先會感到不舒服,所以可以從魚在水裡的遊動狀態來間接判斷。比如當魚體上大量寄生錨頭鰠、中華鰠時,魚在水裡遊動時,尾部會露出水面,過去老百姓常叫其為翹尾巴病。當用魚蟲安把蟲一殺,這種現象,自然也就沒有了;再如經常會看到水庫裡,有個別的花白鰱像發了瘋一樣,在水面上游來游去,這就是由孢子蟲引起的,蟲體進入了魚的脊柱神經,魚不能控制在水裡的遊動方向;還有一種更普遍的現象,就是所有感染了寄生蟲的魚,一是愛跳出水面,還有就是愛在水草中游進游出。魚長有寄生蟲愛跳,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比如晚上守在魚塘邊,時常聽到魚跳出水面的聲音,當然除了一種情況,那就是魚繁殖產卵時除外。

初学者都能看懂的鱼病检测方法

絛蟲

在寄生蟲的確診中,像錨頭鰠、魚鰠、中華鰠、絛蟲、駝形線蟲、棘頭蟲、 扁彎口吸蟲,嗜子宮線蟲,因為蟲體比較大,用肉眼就可能確診。錨頭鰠是叮在魚的體表,或是口腔,因為是以整個頭部深入肌肉裡面,所以叮後往往會有紅點,周圍鱗片發炎腫脹;中華鰠就像粉絲一樣寄生在魚鰓上,在尾部吊有兩個卵囊,常常會引發鰓絲腫脹發炎;駝形線蟲和嗜子宮線蟲,駝形線蟲是寄生在腸道內,在肛門處會有紅色線蟲露出,或是攜帶線狀糞便,而嗜子宮線蟲是寄生在尾部或魚鰭、魚鱗下面。絛蟲是寄生於腸道內,打開內臟,看到白色部份,把腸道剪開,看到蠕動的則就是絛蟲,而扁彎口吸蟲是不蠕動的,以白色的包囊寄生於鰓部,剪開白色表皮,有白色米粒樣蟲體即為扁彎口吸蟲。

初学者都能看懂的鱼病检测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