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一部作品的由来

文/ 何士光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我想说,我们来到这个人世上的时候,并不清楚这生命是怎样一回事情,并且后来也就一直生活在生命这个久远的谜里。但从此以后,我们就不得不怀着这一颗满是念头的心,肩负着这一具已经活着的躯体,踯躅在朝朝暮暮的岁月里。这生命就在驱使着我们自己,乃至是追逼着我们自己,在日子里寻寻觅觅。这样的寻觅,是要让这颗心得到满足。只有满足的心才会是安宁的,不然我们就始终是不安的,乃至于这样的瞬间即是永恒。而渐渐地我们也就看见,我们的寻觅,正是朝着生活的、人生的和生命的,这样三条可能的路径延伸的。在散文《今生:经受与寻找》里,我就借助了万花筒来比喻这三条路径。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万花筒摇动出来的景象,不就是五彩缤纷的?这就像我们说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第一条路径,是生活的路径。在《城市与孩子》这篇散文里我就写到,那时候自己就是要去寻找惬意的食品,那是一块烧饼;也想去看看这个世界,那是这城市里的一条街道;还想去一处鸽市,那儿有人们带来的鸽子。如果这些景象能够使我们得到满足,一个人也就可以这样生活下去。但是万花筒里的景象,即便是丰富多彩的,不也是转瞬即逝的和不断重复的?这就注定了我们的满足是不会有止境的,是要反复地去追求的。以至于在这样的忙碌之中,我们彷佛是在行进,其实又一步也没有挪动,就像自己是假装着在生活似的。一路地走过去的时候,这心里又有一种五光十色的荒凉,和熙熙攘攘的索漠,内心深处又仍然是不安的。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我们这样寻找下去,渐渐地就会对这些万花筒一般的生活景象,有自己的烛照、寻思和比较。于是就会成为一种见地,一种学识,乃至一种专业。一个人就会从中为自己选择一种图象,或者是摇动出一种图象,来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思和生命得到一种依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是我们可能找到的第二条路径了。年轻的时候,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一直生活在一处偏远的乡村里。在那些匆匆地来去的春风秋雨之中,在那些长长的白天和夜晚里,我能够怎样来安顿自己呢?应该说,比看看这个世界更要紧的,是要找到自己的世界。人们也说生活的方式没有对错,只在于是不是适合。后来自己就觉察到了,我能够有的让生命得以依附的方式,就是夜晚在那一盏油灯下阅读和写作。于是在那一段时日里,我就写下了这部文集的前半部分,是一些散文和小说,比如《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远行》、《草青青》、《青砖的楼房》和《某城纪事》。所以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而只是一个在这个尘世间沉浮和寻觅着的芸芸众生而已。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我后来回到贵阳这座城市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我曾经也以为自己还会在这第二条路径上依旧地走下去,但渐渐地我就意识到,我不大能够这样重复地写作下去了。换了一种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也还是一种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要这样不断地重复自己,也像假装着在写作似的,就是让人气馁的。即使是在原来,在我还能够用写作来支撑自己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中所固有的那种迷茫和哀愁,也还是在如影随形地跟随着自己的,我们也还是生活在这个生命之谜里,那么这时候,这生命就在艰难地追逼着自己,让人要去寻找能够救助自己的路径。人们说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意义是人们赋予生命的。其实人们能赋予这生命的,只是第一和第二条路径上的意义。这生命有一种根本的意义,则是这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就是要认识这生命和你自己。不然我们的一切,包括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在内,就会缺少终极的依据。不妨说这就是第三条路径了,即是要直接地拆开万花筒,去寻找这生命的底细。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要拆开我们手中的万花筒自然很容易,但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用它来比对我们的生命呢?事实上,古往今来地,认识世界和我们自己,也就是人们一直在追寻着的事情。而我们的前人的求索的成果,就留在了我们的文化积存里。后来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里,我就看到了,“理一而分殊”,我们仍然是可以借助万花筒来作这样的比对的。这时候我们去跟踪前人的足迹,就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是为了找到真相。

一切复杂都源于简单。我们的前人老子在《道德经》里,就用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为我们揭示了世界和生命的根柢。老子的发现,就在往后的科学的发现之中得到了注释。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道是什么?依照科学的发现,我们的这个世界是由一种高密度的物质,经过大爆炸(或者不是大爆炸)而形成的,老子当年就把这种高密度的“有物”命名为道。“二”是什么?大爆炸形成的世界里,开始的时候,只有能量,没有物质,后来质量从能量之中聚合出来了,这个世界里便有了能量和物质这样两种根本的存在。这就是老子说的“二”,老子就把它们命名为无和有,或者是阳和阴。换成佛陀的命名,就是空和色。“三”是什么?就是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的一切生命。这生命“负阴而抱阳”,就是由一具物质构成的躯体,抱载着那种原初的能量而形成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灵和肉体。所以我们的一切,包括意识和情感在内,便都是物理现象。

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到万花筒的比喻了。正像万花筒的本相只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玻璃一样,我们的心灵的本相就是那种原初的无形无象的能量,佛法里就把它称作心灵的“本来面目”,也称作佛性或自性。它本来就是圆满的、安宁的和智慧的,如同《心经》所说,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是不需要用些什么来满足它的。但是这心灵在和世界的声色交流的时候,信息就会积存起来,好比万花筒里的染上了颜色的玻璃,就异化为我们的意识,这样就让我们有了一颗有色的识心。佛法说“心生则万法生”,当我们再用这颗有色玻璃一般的识心去和世界交流的时候,我们便陷落在五彩缤纷的追求之中了。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2016年 6月3日上午,何士光受邀在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为全省佛教住持作了“文学与佛教”专题讲座。

那么在这里,在前人的引导下,我们就可以看见,这第三条路径上的寻找就是有终点的了。这就是要让我们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回到这心灵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禅宗要求取的“明心见性”,即是要明白自己的动摇不定的识心,见到自己的清明不变的真性。那么就像万花筒能够让五彩缤纷的景象在其中生生灭灭,而无色透明的本相却是始终不变的一样,我们在找回了自己的如如不动的本相以后,也就能够让万事万物在心里来来往往,这心境就是不离万物又不住万物的。像这样,一个人也就会从异化了的自为的状态,还原为本来的自在的状态。而这种本来的状态,也就是终极的状态。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我后来就把自己在这第三条路径上的寻觅,写入了《今生:经受与寻找》、《今生:吾谁与归》和《烦恼与菩提》,留在了这部文集的后半部分里。那么当然了,这第三条路径上的寻找,就不仅仅是理念的和话语的,而须得是修证的和实践的,这也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深刻的特征了。

经受今生|何士光:一部作品的由来

何士光:

一九四二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一九六四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后为乡村中学教师。一九八二年到贵州省作家协会工作。曾发表和出版过小说和散文多种,结集为《何士光小说散文集》,其中《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和《远行》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乡场上》和《喜悦》等有英、俄、法等译文。后长期从事传统文化中道家和佛家的研究,著有《烦恼与菩提》、《今生:经受与寻找》和《今生:吾谁与归》等纪实作品。上述的作品结集为《何士光文集》。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