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學習|祝靈君:適應新時代新挑戰 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

党建学习|祝灵君:适应新时代新挑战 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

1929年4月,毛澤東在《紅軍第四軍前委給中央的信》中首次提到了“黨的戰鬥力組織力”的概念。1938年5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把民眾組織起來,就找到了贏得戰爭勝利的“偉力”。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使各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員隊伍建設的意識樹起來、把責任扛起來,激活基層黨組織,增強基層組織力。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群眾組織力”的概念,並與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社會號召力並列,對新時代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群眾組織力是黨的生命力和戰鬥力的基礎

組織力是組織生命力的具體體現,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重視組織、善於增強組織力的歷史,就是一部黨帶領群眾、組織群眾共同奮鬥的歷史。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就是要把黨員、幹部和黨的基層組織深深根植於廣大群眾之中,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組織引領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增強群眾組織力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建設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的必然要求。

增強群眾組織力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政黨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奮鬥目標。實現這些理想和目標,單靠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人民群眾團結起來、組織起來甚至凝聚全人類的力量共同奮鬥。首先,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把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無產階級只有組織起來並建立獨立的政黨,才能作為一個自為的階級行動。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中指出:“工人們已經具備了作為成功因素之一的人數;但是隻有當群眾組織起來併為知識所指導時,人數才能起決定勝負的作用。”列寧強調:“工人階級的力量在於組織。不組織群眾,無產階級就一事無成。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就無所不能。”其次,還需要把農民和其他群眾組織起來。相對於作為大工業產物的工人階級,農民是一個鬆散的群體,更需要花大力氣組織起來。1937年5月,在延安召開的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廣大群眾,有待於我們宣傳、鼓動和組織工作。”1943年11月,在中共中央招待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毛澤東明確指出:“把群眾力量組織起來,這是一種方針。還有什麼與此相反的方針呢?”

增強群眾組織力是中國共產黨實現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內憂外患,國家山河破碎、主權淪喪、人民顛沛流離。孫中山先生在《民權初步》一書中痛心疾首地指出:“中華民族,世界之至大者也,亦世界之至優者也。中華土地,世界之至廣者也,亦世界之至富者也。然而以此至大至優之民族,據至廣至富之土地,會此世運進化之時、人文發達之際,猶未能先我東鄰而改造一富強之國家者,其故何也?人心渙散,民力不凝結也。”因此,把中國人民組織起來,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一切有理想、有信念、有正義感的政治組織神聖不可推卸的使命。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廣大基層黨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黨和人民群眾建立了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行動共同體關係,形成了黨群關係同心圓。從此,曾經“一盤散沙”的中華民族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

增強群眾組織力是突出黨的政治功能的迫切要求。列寧指出,數以千百萬計的群眾,哪裡有千百萬人,而不是幾千人,哪裡才是真正的政治的起點。毛澤東指出,所謂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政治組織,第一屬性是政治屬性,第一功能是政治功能。黨只有深深紮根群眾、緊密組織群眾,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立於不敗之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要發揮政治領導作用,就必須把群眾組織起來,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不斷夯實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新時代更需要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更有條件增強群眾組織力。比如,組織群眾所積累的經驗更豐富;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有更好的物質基礎;信息技術更發達,聯繫渠道更廣泛;黨員隊伍規模更大,組織覆蓋率更高。然而,邁上新徵程、續寫新篇章,面對各種現實矛盾與挑戰,我們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增強群眾組織力。

組織變遷與社會流動帶來的挑戰。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公社體制、單位體制、戶籍制度、檔案制度等體制制度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公社體制、單位體制逐步解體,戶籍制度和檔案制度逐漸鬆綁,我國人口在地域範圍內尤其是城鄉之間的流動性迅速增強。加入WTO以後,我國公民在全球範圍和職業行業內的頻繁流動已成常態。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固定職業者變成自由職業者,個體對組織的歸屬感不斷減弱,原有的組織結構已被打破,而新的組織結構與規範尚未完全形成,這就成為我們黨組織群眾面臨的基礎性、長期性挑戰。

新媒體與信息技術帶來的挑戰。當今中國,受全球化、互聯網、新媒體、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因素的影響,已經進入“個體化社會”。以互聯網的影響力為例,互聯網沒有國界,但喪失主權意識,一定會導致精神世界被“殖民”;互聯網催生了立足於新技術文明的意識形態,對立足於傳統工業文明的意識形態帶來巨大挑戰;互聯網表面追求分佈式社會結構,但背後卻存在集權式社會結構,如信息霸權和資本霸權;互聯網上也存在著一個封閉式的圈層社會,圈內圈外兩重天;通過互聯網發起社會動員呈現出許多前所未有的特徵,等等。社會的個體化體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徵:家庭的社會功能弱化,就業短期化,在勞資之間勞動者的地位隨著產業鏈的延長而弱化,經濟風險在全球範圍內擴散與傳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強,等等。社會個體化加速了基層社會“去組織化”趨勢,迫切要求我們黨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通過再嵌入方式實現對基層社會的“再組織化”。

新社會階層、新興群體帶來的挑戰。伴隨著新技術文明的崛起,當今中國,在各種新業態中出現了一大批職業經理人、律師、中小企業主、經紀人、拍賣師、職業講師等從業人員,這些新社會階層的規模還在不斷擴大。同時,一大批自由職業者、網絡意見領袖、網絡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演員歌手、流浪藝人等種類繁多的新興群體活躍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社區、網絡空間、農民工群體、個體工商戶、網民、“北漂”“蟻族”中,四處傳播各種信息與能量。如何有效地把黨的工作融進新業態,有針對性地把新社會階層、新興群體組織起來,這是我們黨必須重視的大問題。

群眾工作本領恐慌帶來的挑戰。當前,面對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一些黨員幹部把握時代脈搏的敏感性不夠強,做群眾工作的理念落後、手段單一、方式陳舊,一些群團組織出現了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現象,一些黨員幹部與普通群眾之間缺乏有機聯繫、缺乏感情,等等。這些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的戰略選擇

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既需要與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社會號召力一體增強,又需要聚焦以下4個方面努力。

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我們黨歷來講,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拓展了群眾路線的功能定位和使用範圍。民主集中制是黨的群眾路線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的體現,協商民主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體現。我們要用協商民主聚合廣大人民群眾的不同利益訴求,用民主集中制把這些訴求集中起來,找到最大公約數;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以“看不見的手”延伸“看得見的手”,用利益聯結機制把人民群眾組織起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貫通黨治國理政“最後一公里”,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分散靈活辦小事的效能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深化群團組織改革,堅持保障向上提升、服務向下紮根,使其不斷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最大限度把各自聯繫的群眾組織起來。

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整體功能。首先,突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要嚴把政治標準,注重從產業工人、青年農民、高知識群體中和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發展黨員;培養優秀的基層黨組織書記,加大專職黨務工作者配備力度。其次,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要運用和發展基層黨組織建設中的“政治經濟學”,在有條件的地方激活基層黨組織的引領發展功能,夯實文化功能,這樣才能提升包括服務功能在內的整體功能,不斷增強黨在基層群眾中的引領力、號召力、領導力。最後,通過人、財、物等黨建要素的再配置,創新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提升基層黨組織覆蓋率。推動黨的組織有效嵌入各類社會基層組織,黨的工作有效覆蓋社會各類群體,切實做到哪裡有群眾哪裡就有黨的工作,哪裡有黨員哪裡就有黨的組織,哪裡有黨的組織哪裡就有黨組織作用的充分發揮。

建立網上網下同心圓。我國已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面對這個現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決防止讓互聯網成為當代中國最大的“變”量,要主動藉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完善體制機制,打通並用好同群眾信息交流的新渠道,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然而,大部分黨員幹部依然患有網絡恐懼症,不能熟練使用新媒體或不敢直面網絡輿情。我們要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把基層的各種要素、資源整合起來,統攬基層政權條、塊職能,儘可能把群眾自治組織、“兩新”組織、駐區單位、志願者等各種組織和力量統一起來。同時,構建數據統籌網,與基層治理的物理網格相重疊,形成“雙空間”“雙網格”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基層治理格局。

增強群眾工作本領。要重視黨員幹部多崗位鍛鍊和提升通識教育水平,把黨性教育、生活教育、知識技能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培養黨員幹部與群眾手拉手、肩並肩、心連心的深厚感情。黨員幹部要善於解決群眾關心的利益問題,通過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贏得群眾的信任與信賴,最終把群眾引導到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上去;善於與群眾談心談話,經常對群眾做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情緒疏導和情緒管理;善於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做群眾工作,在個性化手段、“微”服務方式上下足功夫。群眾工作還要做進群眾的家庭,高度重視家庭顧問、校外輔導員、職工之家“思想政委”的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