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明源遠流長,都繼承了雅利安文明的基因│西山夜話

■ 文 | 徐達斯

我們日常所說的“印度文明”,其實並不準確,叫“印度河文明”更貼切。

印度河文明距今4000年到5000年,是“雅利安文明”的一個分支。雅利安人來到印度次大陸後,創造了早期吠陀文明,後來演化出印度古典文明。

中印文明源遠流長,都繼承了雅利安文明的基因│西山夜話

我們現在都知道,其實整個西方的語言體系,即所謂的“印歐語言體系”都是源於梵語。不光是歐洲,整個亞歐大草原的語言,包括土耳其語、斯堪的納維亞語,一直到北歐的冰島語,也包括希臘語、拉丁語、法語、英語、德語全都屬於印歐語系。

古印度-雅利安語和伊朗語族語言的關係十分密切,因而這兩個都自稱雅利安人的民族在更早的時期裡必定曾是同一個民族,講著同一種語言。這通常被當作原始印度-伊朗語的早期雅利安語,是後來的伊朗語和印度-雅利安語得以衍生出來的語源。

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前的時期裡,他們很可能居住在中亞草原地區。以中亞奧克蘇斯河(阿姆河)、雅克薩爾特河(錫爾河)、鹹海和裡海為界。可以假定,雅利安人的各個分支就是從這個基地推進到帕米爾高原西部和喀喇崑崙山脈一帶的阿富汗高原,然後從這個基地到達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平原。從這一地區,另一些雅利安部落朝著相反的方向,西向移入伊朗高原東部地區。

中印文明源遠流長,都繼承了雅利安文明的基因│西山夜話

這和現代考古學證據表明《博迦梵歌》成書年代在距今4000-5000年前的結論是符合的。《博迦梵歌》(Bhagavad-gītā)是印度大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第六篇中的一首長篇頌歌。很多大哲學家甚至大科學家都對本書讚賞有加,比如愛默森、梭羅、洪堡、叔本華、尼采、愛因斯坦,《博迦梵歌》也是我研究的主要突破口。

為什麼我們要研究印度河(雅利安)文明呢?因為它涉及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中國文化的一些核心要素,都可以在《薄伽梵歌》裡找到,比如說周易的哲學、儒家哲學、道家哲學,都可以在《博迦梵歌》裡找到對應。咱們舉個例子,《博迦梵歌》實際上是一部對《吠陀經》的哲學總結,它討論的主旨是五個問題,也叫五個真理或者五個實體。在中國湖南馬王堆出土的一個帛書《五行篇》,裡面發現最早的易經哲學是講“五行”,這和《薄伽梵歌》中的“天道五行”是能一一對應的。中國和印度的他們對神的觀念是很接近的。另外中國的八卦體系,也能和《薄伽梵歌》的“地道五行”對應,中國叫“金木水火土”,印度叫“地水火風空”。

中印文明源遠流長,都繼承了雅利安文明的基因│西山夜話

▲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行篇》

此外,除了文化上的相似之處,中國華夏文明和印度河文明,從考古研究上也有證據能表明兩者之間的相同性。文獻上有很多記載,當然考古上的發現是最有說服力的。

首先是貨幣。比如說在夏商周三代,使用的貨幣是貝殼,一種有鋸齒的,中間隆起的很小的貝殼。但是中國不產這種貝殼,只有南亞和東南亞出產。現在從考古發現來看,河南二里頭遺址就有這種貝殼了,那是4000年前。還有四川三星堆遺址,距今3000-5000年,也發現了大量貝殼貨幣。另外根據中國文獻記載,至少到唐朝時印度人還是用海貝做貨幣來進行貿易的。這說明文明起源的這段時間,在中華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之間有交流,印度貨幣已經具有一種國際通用性了。

中印文明源遠流長,都繼承了雅利安文明的基因│西山夜話

▲ 夏商周貝幣

在公元前2500~前1700年,當時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明)是當時中亞文明的最高峰,而且當時他就已經有海洋貿易的能力了。他有大型的海船,有能停靠大型海船的港口,還有大型的倉庫,這說明當時確實存在著大型海洋貿易。印度河文明的全盛期比中國的夏朝要略微早一點。此外,他們的建築是有下水道的,而且磚頭只有兩種規格。說明當時已經存在高度的中央集權,這樣他們才能運行中央級別的計劃生產模式。

我們看中國的二里頭文明,她和印度河文明有著很多相似之處,而且這些相似之處是突然之間出現的。二里頭遺址中突然出現了很多中國第一,第一個大規模的有中軸線的宮殿建築群;第一個有整個城市規劃性的城市建設;第一個嚴密的道路網;第一個使用下水管道;第一個沒有城牆的城市。沒有城牆的城市在中國是不多見的,尤其是這麼大的城市,居然沒有城牆。難道他們不打仗嗎?他們又是從哪學的這套觀念呢?這套技術我覺得很可能是從印度河文明覆制過來的,而這個中間的交流通道就在三星堆。

中印文明源遠流長,都繼承了雅利安文明的基因│西山夜話

▲ 三星堆文物

三星堆文化的特質跟黃河流域是截然不同的。三星堆出土的那些青銅雕像,那個人的長相明顯不是中國人,而是高加索人種,高鼻深目,而這種風格和在印度出土的雕像特徵是十分吻合的。此外在三星堆出土了很多象牙,而且檢測結果顯示這些象牙來自印度阿薩姆。

三星堆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雕像,非常高,大概好幾百公斤,在黃河流域沒有發現過發現這麼大型而且造型很獨特的雕像。他的服飾是最重要的,因為雕像中的這個人居然沒有穿鞋!中國哪個省是光腳不穿鞋的?沒有。只有南亞,那裡太熱,人才是光腳的。而且這個大祭司雕像,他的手腳上有手鐲腳鐲,這是隻有南亞才有的特徵,中國人是沒有這種裝束的。

中印文明源遠流長,都繼承了雅利安文明的基因│西山夜話

我考證這個大祭司實際是吠陀的一個神。他穿的這個衣服有很多龍,我們姑且稱之為龍袍吧,他帶的皇冠和龍袍上,你會發現有很多眼睛,他其實是《吠陀經》裡“千眼神王”,這個大祭司雕像腳下踩著四頭大象,正好也是千眼神王的坐騎。

此外,還有很多東西我們都能找到印度河文明中的原型。比如三星推出土了一個鼻子老高的神像,其實就是印度的財神“象頭神”。包括河圖洛書,我在印度也找到了對應物,是婆羅門祭祀時使用的東西,我們可以稱之為“通天手段”。三星堆還有一個出土雕像,一般人看不出來他這是個什麼姿勢,但精通瑜伽的人看一眼就明白,那是一個瑜伽打坐的姿勢,盤腿打坐,還結了一個手印。

中印文明源遠流長,都繼承了雅利安文明的基因│西山夜話

▲ 印度象頭神

還有“饕餮”這個概念,它是對應印度河文明中的“北極主神”。而我們國內主流考古學界認為饕餮是個怪獸,是個凶神。但是它卻是放在青銅器最尊貴的位置上,怎麼可能是個凶神呢?它是極力崇拜的對象才對。饕餮的尊貴地位在漢朝時已經被遺忘了,但當時的人隱約記得是這是個有力量的東西,所以放在門把手上,到了宋朝才提出來它可能是個邪惡的東西,已經和原型完全不一樣了。我認為考古學界的專家們如果有一個全球對比的視角或者參照,那很可能會發現很多更好的解釋方法。

此外中印文化還有很多文化上的同源現象。比如大禹的父親鯀,他可能和印度河文化中的水神是同源的;還有孫悟空,也可能和印度猴神是同源的。

中印文明源遠流長,都繼承了雅利安文明的基因│西山夜話

▲ 印度猴神哈奴曼塑像

所以我認為“楚文化”是“最後的雅利安”,她的文化跟中原文化很不一樣。首先楚國是有路通到印度的,海上陸上都可以通。另外楚文化有很多表現形式跟中原文化完全不一樣,比如說楚文化非常浪漫,非常超脫,我們看老子莊子都是這種追求,一種超越的好像仙風道骨的形態,這個就跟印度很相像了。

我們總覺得中華文明是一個孤立的起源,其實在我看來,如果在五六千年前,雙方存在著貿易,那文化不可能是孤立的,至少是相互影響的。

雅利安文明,我覺得他可能是一花開幾枝,開到中國了,也開到印度了。總體來說,雅利安文明是史前時代最高端的一個文明,也是對人類貢獻最大的一個文明,也是分佈最廣的一個文明。所以我覺得,如果說中國文明繼承了雅利安文明的基因,這是個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