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 地质结构先天决定了溶洞里的景观惊艳度

如果说起溶洞,从景观的可看性来说,洞中岩溶发育程度是判断溶洞等级的重要标准。所谓岩溶,就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通俗的说,岩溶地貌就是喀斯特地貌,岩溶等级可分为4级,极强、强烈、中等、微弱,能开发成景区的,多数是前两种。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福建三明宁化天鹅洞

第一“强烈”等级的溶洞,都属于厚层块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整体溶洞地表及地下岩溶形态均充分发育,地表有很大型溶洞,地下有大规模的暗河或河系,溶洞中形成水系,以管道输水为主。第二“强烈”等级的溶洞,构成主要是中厚层灰岩夹白云岩,表现出地表有溶洞,落水洞、漏斗、洼地密集,地下有规模较小的暗河,以管道水为主,兼有裂隙水。而其他等级的溶洞,地质结构存在不纯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呈互层或夹层,岩溶环境一般,所以地质景观会较为贫乏。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宁化天鹅洞石幔

在福建宁化的天鹅洞群岩溶地貌区,这里有众多的溶洞石窟,洞群中不少都属于前两个发育等级,具有很强的洞穴景观观赏性,目前被评定为4A景区。这个天鹅洞群,就位于宁化县湖村镇石洞夹村的天鹅山上,地名是因为山体形状像天鹅而得名,该洞群距离宁化城关28公里,区域总面积达248平方公里,在2004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已成为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已探明的洞穴,包括天鹅洞、神风洞、石屏洞、水晶洞、山涧一线天等溶洞。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宁化天鹅洞群大慈岩

进入景区后,可以看到融岩溶景观与佛教文化于一体的“大慈岩”,大佛设在溶洞中的观音殿堂,洞中巨型观音佛像身高8米,为福建省内之最。

  • 奇特的天鹅旱洞和神风水洞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目前景区开放游览的主要是天鹅洞和神风洞,天鹅洞的入口非常不起眼,因为这里的溶洞地下河都在地底深处流淌,所以地表的入口微小。正是因为寻找躲到洞里走失的孩子,才让人们发现里这里不起眼的洞穴深处,还有这么神奇的喀斯特岩溶世界。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天鹅洞里的钟乳石发育繁复,其壮丽的石厅钟乳石,经过亿万年的神奇发育,溶洞洞厅殿堂奇幻无比,巨大的石盾形态钟乳石让人惊叹,各种石幔、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规模壮观,还有庞大的石瀑布可观,天鹅洞群的钟乳石惊艳江南。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一般钟乳石每年平均只增长率为0.13毫米,有些地质条件较好的溶洞,钟乳石的水溶液中富含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并且流动很快,这种地方钟乳石每年可以增长2~3毫米。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天鹅洞洞内钟乳累累、石笋林立,造型千姿百态、精美如玉、白似天鹅,被称为“福建省首屈一指地下岩溶艺术博物馆”。据说当年天鹅洞刚被发现打开的时候,探险队员看到的是一个洁白色的钟乳石世界,后来因为空气进入氧化钟乳石变黄,不过在一些新生的钟乳石区域,依然可以看到新的洁白岩溶沉积,非常的晶莹洁白。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宁化天鹅洞群堪称“中国东南地区罕见的洞群世界”,著名地质学家、两院院士张宗祜专家实地考察后赞称:“其地下河水中石林为中国独特的地质奇观”。这里的旅游资源还不只是钟乳石,和钟乳石共同齐名的,还有非常罕见的可以行船的水下暗河,暗河中有水下石林,而在洞穴的外面山峦上,还分布着陆上石林,这里的景观非常多样,融入了很多自然形成的景观元素。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宁化天鹅洞是一个旱洞,而旁边步行不到5分钟的神风龙宫洞却是一个水洞,两个洞穴的景色截然不同,虽然两个洞距离很近,但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奇,在一个地方造就出如此不同的美景。神风龙宫洞,早期被称为神风洞,因为在该洞进口处有阵阵清风喷出,因此得神风之名。后来开发了溶洞暗河石林以后,改名成为神风龙宫洞。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这个水洞是1995年新开发的地下河溶洞景观,游客可以在洞内数千平方米地下河的泛舟游览,全程都是铁壳手划船,划船路线和划船快慢可以游客自行掌握,很有乐趣。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神风龙宫洞长5华里,分为三个洞厅、一个地下湖和一条地下河。洞内的三个大厅雄浑壮阔,厅内“金刚守门”、“天龙出巡”、“银钟镇虎”、“济公圆梦”等岩溶景观造型奇特。水洞里的顶板非常宽大平整,如鬼斧神工,地下石林不同于普通钟乳石洞,而是平滑如竹笋林的巨大石林,应该是万年巨大暗河水流冲刷岩石石缝间隙而形成的,这个洞的成因让人啧啧称奇。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距离天鹅洞一山对隔的湖村镇灵隐寺附近,还有一个地上石林,石林的地质结构和地下暗河石林相近,但因为在地面之上,所以景观造型也完全不同,这个宁化灵隐寺附近的石林还没有被开发成景区,所以目前不收门票,常有游客自驾前往,因小众所以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 福建也有一座灵隐寺,寺庙旁边地质景观奇特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这座清幽的灵隐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是宁化县湖村镇最早的一座禅寺,坐落在岩顶山间的一块宽敞平地上,燕僧庆善禅师云游与此,观其山清水秀,堪为寺院圣地,乐而筹资兴建。灵隐寺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早期主要分布景点有:群山石林、佛隐洞天、洞壁题诗、“樽乳泉”、“西园书斋”遗址、屯兵寨和禅祖茅居遗址等。传南宋乾道二年(1166),浙江杭州惟一禅师,授经访友于此,闲暇与诸僧游览此山,视其景酷似杭州灵隐,因而更名灵隐寺,沿用至今。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但到了顺治庚寅(1650)和咸丰戊午(1858),当地流寇充斥,在此筑寨为营,僧尼涂炭,屡造溃贼劫掠,寺破僧迁,从此灵隐寺逐年衰落。至民国后期,寺院荒芜。1985 年秋,在陈姓村民的积极倡议下,四乡信众出钱出力,灵隐寺得以重建,经历届住持多年努力,靠民间布施,配套逐步完善,亭台楼阁、度假山庄接幢而起。这座颇有历史故事的寺庙,目前的寺庙规模已经不复从前,属于民间集资建设的小型寺庙,而周边的石林景观,还是吸引我们前往。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因为不是景区,所以道路都非常原始,石林目前由寺庙负责进行维护,石林有两大片区,附近还有水晶洞等山顶洞穴,如果全部看一遍可能需要2~3小时以上,整体规模较大。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这里的石林规模虽大,但不会有迷路的风险,游人已经将石林各处踩出众多徒步小道,顺着各条小路下山,都可以到达宁化灵隐寺,一些险要的路段,寺庙还专门铺设了木梯和道路指示牌。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在地面上看石林与在空中看,感觉完全不同,用航拍机从空中俯拍,可以看到石林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有几处石林密度较大,可以在空中看的较为清楚,更多的石林隐藏在树林里面。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这里的石林和其他石林很大不同,就是石林和树林共生,在这里游览就算是大晴天也无需担心被晒,不过也是因为植被茂密,所以石林和附近山坡的风化程度较低,也造就了宁化灵隐寺石林的独特景观。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在远古时代,这里曾是大海的海洋底部,亿万年的沧海桑田的造化,地质抬升和风化,形成了这里石林景观,露出地面的石林只是很小一部分,从周围的采石场采石切面来看,这里的地下部分的石林体积极其庞大,露出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很多石头并不是在露出地面后才被风化的,可以看到很多石头留有地下溶洞里就被冲刷出来的镂空水洞,这些孔洞造型的形成,都是千万年水流冲刷的作用,所以这里的附近孕育的地下溶洞和石林规模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这么自然原始的石林地质环境还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地处武夷山深处,所以这里还不知名,很多游客前往了天鹅洞游览后就离开了,这处景观长期以来只有附近地区的人才知晓,所以保存的非常完好,如果都修成栈道了,那就丢失现在石林的风貌了。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在这里还有一些红色遗迹,在山顶附近还有当初红军修筑的石长城,早年这里有一条重要的交通道路,石长城就扼守着这条道路。石长城有自然形成的高耸石壁,也有用石头堆砌的石墙,目前保存的较完好。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攀登上石墙,可以看到石墙后面是一块高坡平地,不过现在已经是杂草丛生,目前已经没有留下太多的遗存,空留石墙在那里静静诉说当年的往事。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石林里树木多在石缝中生长,树木营养不足,所以树干并不高大,但也正是这种石山森林的景致,让这里山顶的松树景观,颇有几分似黄山的感觉。

钟乳石洞与地下石林共生,地上竟也石林

前往宁化天鹅洞交通方式主要是自驾,自驾可以跟着导航走,因为是天鹅洞群是成熟景区,各大主要路口都有标牌标识。如果想去宁化的地上石林,地图上因为没有这个地名,所以可以搜索导航“宁化灵隐寺”,只要到了灵隐寺就可以找到石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