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缔了衡水中学式的教育,河北孩子的幸福度能提高多少?

取缔了衡水中学式的教育,河北孩子的幸福度能提高多少?

取缔了衡水中学式的教育,河北孩子的幸福度能提高多少?

01

朋友转给我两篇文章,都是讨伐衡水教育的。

文章中说,河北的考生太苦,其原因就在于以衡水中学为代表的衡水式教育,抬高了河北的高考录取分数线。

文章引用未经证实来源的网络数据对比说,8个省加在一起,都拼不过河北。

取缔了衡水中学式的教育,河北孩子的幸福度能提高多少?

而且,作者对衡水抢夺各地优质生源的作法深恶痛绝,作者认为,各个大学分配给河北省的名额是一定的,无论孩子们多么努力,录取人数都不会改变,只会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甚至断言,河北孩子的不幸,源于衡水以教育为支柱产业。

02

我特别理解作者的气愤,但把河北孩子的辛苦归结于衡水教育,其实并没有抓住根本。

确实,就算孩子再拼命学习,清华北大等名校还是在河北招那么多名额,一个都不会增加,这从宏观上讲是对的。

但站在宏观的角度考虑微观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说服力。

因为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讲,那些名额到底落到谁头上具有不确定性,而努力学习就能够增加自己升入名校的概率,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大家都放平心态不去拼命是不可能的。

打个比方说,春运时火车票总量就那么多,我们起大早排队也并不能增加票数,但没有人因此不早起去排队。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早起辛苦。

资源的稀缺性和分配的不确定性,造成了竞争的残酷性,这实际上是制度性的原因。

03

有人也许会问,既然是制度性的原因,为什么其他地区没有衡中?

其实了解点教育的人都知道,各地都有衡中这样的学校,只不过不叫衡中而已。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前面那张表格中,就算去掉衡水的数据,“八省联军”同样也干不过河北。

可见,在河北,其他学校也并不轻松。

而有网友留言说“我们山东何尝不是如此”,也暴露出其实这样的情形不仅是河北省才有。

取缔了衡水中学式的教育,河北孩子的幸福度能提高多少?

也有人认为,衡中等学校像一个黑洞,吸走了省内大量的优质生源。

但我们看看自己身边,会发现每个地区都有一个黑洞,都在吸引周边的优质资源。县里的一中把各镇的中学挤得没有活路,市里的一中二中等名校把县里的优质生源全都挖得干干净净。

而文章中描述的诸如抢生源、招复读生等现象,在各地均有上演,笔者认识的很多教师朋友在高考之后,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四处招复读生。

说白了,别的学校和衡中等衡水的学校相比,只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而已。很多学校之所以没有成为衡中,只是管理上达不到人家的水准罢了。

全国各地的中学,其实并不缺少衡水教育的拥趸,衡中校园里络绎不绝的取经者就是证明。

04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真的把衡中等衡水的学校都取缔了,河北孩子的幸福指数能提高多少?

恐怕不会太多。相信孩子们还是会起早贪黑上学。

因为在衡中没有崛起的时代,各地的学生也并没有多么轻松,在没有衡中的很多省份,孩子们也都是压力山大。

还是以春运期间买火车票为例,想让大家不为了买票而累死累活,需要做的是增加票数,或者改变售票方式,而不是骂那个起得最早的。

就算你把他骂跑了,还会有人起得最早,搞得最累。

同样,就算衡中垮了,就算整个衡水的教育都垮了,只要现行的高考制度不变,还会有新的衡中式学校出现。

我们需要改革的是高考招生制度,而不是高中的学习方式。前者改了,后者自然会改,前者不改,后者不可能改变。

05

当然,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大幅度增加名校的招生名额是不切实际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将长期稀缺。

那么,我们不妨从改变分配方式上入手。

比如,把高校的招生名额按人口比例分配到县级,就完全能够杜绝衡水式的招生与教育方式。

可以想象,如果每个县都有清北的名额,衡水和其他地区一样只有几个指标,那么没有人会往衡水跑。

而且,各地的高中也不会再补课,因为补课不补课都是一样高的升学率,大家不再有攀比之下的政绩冲动。

其实现在很多地方的中考招生,就是采取这样的方法,把重点高中的全部或大部分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各初中。结果发现,初中马上就不补课了,学生在校的学习压力大大减轻。

当然,有家长会给孩子课外补课,但那已经是另一个问题。

从中考招生的经验来看,这样的办法并非不可行。

06

现在我们的高中教育是畸形的,但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某所学校或某个地区身上,高考才是指挥棒。

衡水式教育只不过是适应当前的高考要求,并做到了极致而已。

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让我们知道,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存在弊端,会加剧学校间的竞争,进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反对的不是衡水的那些学校,而是现在的招生机制。

一句话,想让我们的孩子不累,光盯着衡水,没用。

取缔了衡水中学式的教育,河北孩子的幸福度能提高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