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娃,这些歌谣你还记得吗

六一儿童节到了,作为一个已经退休的教师,在这欢乐的日子里,送给孩子们一份咱耀州古老文化的“好吃的”,而且是袋装的没有添加剂的“小包包”食品,算作我的节日礼物,希望孩子们喜欢并享用,随便也捎带着改换一下大人们的口味。

耀州娃,这些歌谣你还记得吗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的文化文明已有五千多年历史,这是我们足以傲视世界的历史财富,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科技不发达的农耕时代,地域文化、口头文化就成了教育孩子的重要形式,口口相传也成了这种文化的最经济最实惠最重要的传播方式,而这种文化又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耀州娃,这些歌谣你还记得吗

耀州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文化巨星层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很大贡献。究其原因,除个人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外,童蒙启迪、口口相传的民间歌谣发挥了巨大作用。可随着改革开放,书籍、电子科技技术,特别是随着网络媒体进入百姓家,传统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被冲击,使得孩子们接受的教育有了缺陷,缺少了地域性,消褪了泥土味,失去了根脉。今天在这里摘出十三个咱耀州人千百年来曾吟唱过的歌谣,新鲜一下大家的口感。

《月明爷,明晃晃》

月明爷,明晃晃,开开城门洗衣裳。洗得干干净净的,

捶得棒棒硬硬的,打发哥哥穿整齐,提上馍笼走亲戚。

《箩箩面面》

箩箩,面面,杀公鸡,擀细面,

婆一碗,爷一碗,

两个小伙各半碗。

《新年好》

新年好,新年好,穿新衣,

戴新帽,吃白馍,砸核桃。

《我娃睡,猫捣碓》

卬(读音ang),卬,哄娃睡,

猫捣碓,狗推碨(wei 方言:石磨),

推下麸子喂你伯(方言念bei)。

《咪咪猫,上高窑》

咪咪猫,上高窑。

金蹄蹄,银爪爪(方言音读zhao),

上树树,逮雀雀(方言读qiao),

逮下雀雀喂老猫。

《谁跟我,摇尾巴》

谁跟我,摇尾巴,一脚踢到沟底下。

沟底下,有狼哩,

把娃吓得胡藏(方言音读qiang)哩。

《石榴花》

石榴花,开的红,妖婆子打娃心不疼。

不是掐,就是拧,不是鞭子就是绳。

《娃娃勤,爱死人》

娃娃勤,爱死人。

娃娃懒,狼叼的去没人管。

《羞,羞,把脸抠》

羞,羞,把脸抠,沟沟渠渠种豌豆。

人家豌豆打一石(读音dan),咱的豌豆打一罐。

《屎巴牛点灯》

屎巴牛点灯,点出先生。

先生算卦,算出黑娃。

黑娃敲锣,敲出他婆。

他婆碾米,碾出她女。

她女铲锅,铲出她哥。

她哥上会(赶集),上出他伯(方言读音是bei),

他伯碾场,碾出黄狼。黄狼挖枣刺,挖出他嫂子。

《不会说,拿棍戳》

不会说,拿棍戳,戳出城门叫外婆。

外婆给娃烙个饦饦馍,

半边生,半边熟,把娃吃的肚子疼。

回去不敢给妈说,害怕他妈怪外婆。

《猴娃搬砖头》

猴娃猴娃搬砖头,砸了猴娃脚指头。

猴娃猴娃你不哭,给你娶个花媳妇。

娶下媳妇阿嗒睡?

牛槽里睡。铺啥呀,铺簸箕。

盖啥呀,盖筛子。

枕啥呀,枕棒槌。

棒槌滚的骨碌碌,猴娃媳妇睡得呼噜噜。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人们把对敌人的恨也编成歌谣,来教育孩子们,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比如这首:

《苜蓿花,拌拌汤》

苜蓿花,拌拌汤(前一个“拌”是动词,“拌汤”即现在人们说的面糊糊稀饭),

日本鬼子死在河(指“黄河”)岸上。

麦稍黄,日本亡。麦搭镰,日本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