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於山巔 哺育於微草——追念恩師王克仲先生

您在山巔之上,俯下身子,用心血去撫慰一棵蜷縮于山腳下的小草……

——題記


俯身於山巔 哺育於微草——追念恩師王克仲先生

恩師王克仲先生,1938年生人。20世紀80年代,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研究室主任。他團結國內外古漢語界上下學人,共舞科學的春天,業績卓著,功標青史。

令人痛惜的是,2017年6月29日8時45分,先生因患胰頭癌,長辭於世。

30幾年前,身為電大畢業生的我只用一封求教信,就敲開了素不相識的先生家門,從此心中刻錄下先生無數動人的故事……

初遇先生

1985年,我電大畢業,照貓畫虎寫了一篇畢業論文,貿然提出了一個古漢語語法新概念——介動用法。雖然當時丹東語言學界的師長、前輩給了我很高的評價,但最終能否面世,我心裡沒有數。

一日,見《中國語文天地》上刊載了一篇文章——《近年來古漢語研究動向》,作者便是我後來的恩師王克仲先生。讀罷,我發現我的文章確有些價值,於是,便將先生的文章複印下來,為拙文拉起一面大旗,寄將出去。很快獲得了《寧夏大學學報》刊用的迴音,後發表在該校學報社科版上。

當時,我隱隱地感覺到,這位王克仲先生,一定會支持我的觀點的,於是下決心給先生寫了一封信。

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我“奇蹟”般地收到了先生的回信。

親切的問候之後,我分明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今讀大作,頗受啟發。”剎那間,一種滿滿的平易近人的馨香,一種滿滿的獎掖後學的暖意撲面而來。

我似乎看到先生推開手頭重要的研究工作,擱置了自己的論著題目,鋪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的信箋,將他的大愛、仁德鋪寫在紙上,傳遞給一個素不相識的喜歡一點學術研究的僅僅是一位電大畢業的年青人。

貪得無厭的我,又紅著臉致信先生,說明自己想看看先生文章中提及的特殊動賓研究的三家專家學者的代表作。很快收到先生的回覆,信封是一個十六開的大大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公函信封,鼓鼓囊囊裝了一大摞複印資料。身居學術陋巷的我一下子眼界大開。於是一個個新的想法從腦子裡蹦出,又輕輕地降落在我自己製作的簡易卡片上。《對古漢語介動用法的研究》之二、之三的輪廓浮現在腦中……

從此,一個電大畢業生,便和一位頂尖專家的先生您有了一段平平淡淡卻又感天動地的師生濃情。在先生的指導下,我,一個電大畢業生,論文順利登上了《中國語文天地》《古漢語研究》等核心刊物;我的這項研究也被譽為“特殊動賓研究”的國內四家代表之一。三十多年來,在先生的引領下,我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教科研著作三十餘部,並且年近古稀,欲罷不能。在這個很多師生關係扭曲了的當下,先生的平易之風令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苦做嫁衣

這是一個普通的日子,原本不坐班的先生,早早地起了床,為大腦開顱手術留下後遺症的師母草草地準備了早餐後,便匆匆上路來到建國門內大街5號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這只是因為先生聽說我的一本小書中引用《升菴集》的一段文字無從查考。

時針指向了8點,先生硬是從《四庫全書》中尋出楊慎的《升菴集》81捲來一篇篇去翻閱。歲月染黃的線裝書上,端莊地站立著一個個活版印刷的宋體字,如同先生端莊方正的品格;時間一秒一秒地流逝,先生走在昏暗的時空隧道之中,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話一句話,邁著一絲不苟的步伐,跋涉在文化的長河中;卷一、卷二、卷三……終於翻到卷八十一,又越過四千九百六十四字,先生在《相馬經》中找到了“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跌目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

時鐘敲響了傍晚四點的時空,此時,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會迴響無數轟鳴歷史的暮鼓,是的,先生從晨鐘迴盪時走來,直至暮鼓轟鳴時結束,浩瀚的歷史長河會記住這一閃亮的浪花——那是一位大師級的學人,為了扶植一棵註定要枯萎的小草,嘔盡了心血……

俯身於山巔 哺育於微草——追念恩師王克仲先生

此時,我突然想起唐弢先生筆下的魯迅:“他經常為青年們改稿,作序,介紹出書,資助金錢,甚至一些生活上瑣碎的事情,也樂於代勞。有一次,我從別處聽來一點掌故,據說在北京的時候,有個並不太熟的青年,靴子破了,跑到魯迅先生住著的紹興縣館,光著腳往床上一躺,卻讓魯迅先生提著靴子上街,給他去找人修補。他睡了一覺醒來,還埋怨補得太慢,勞他久等呢。”

我突然覺得,我就是那令人憎惡的,讓魯迅先生提著靴子滿街跑的青年。


最後訣別

事情要回到2012年春節,我攜全家去探望先生和師母。先生知道我要給孩子們寫講解《說文》540小篆部首的講義,又知道我當時沒有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於是先生執意從書架上拿出此書送我。我知道這是先生必備的案頭書,珍愛程度,上面四枚篆刻印章足以說明。我帶回了丹東,可深知先生也離不開此書的,於是又買了一本新的送您……

那夜,先生隨手將我敬還的《說文通訓定聲》推到我面前,笑吟吟地看著我,很鄭重地說:“寫幾個字吧。”我真的覺得我不配,於是推了回去:“我還是不寫吧。”先生沒勉強,可倘若我知道,這是你我師生的最後一面,我一定斗膽寫上一段“永不忘卻的紀念”……

那個夜晚,先生與我促膝至深夜,我依依不捨地起身告辭,先生執意拄著棍子,下樓送我,我爭執不過,只好扶著先生一起下樓,先生爽朗地笑著撥開我的手:“沒事兒,我硬朗著呢……”可我們並不知道,癌細胞已在先生充滿學術智慧的頭腦中潛滋暗長……

還是在樓下的崇文門大街上。三十年前,先生就在這個街頭,告訴我如何坐地鐵,如何抵達“現代漢語高級講習所”。今日,與先生站在這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忘記了流淌的大街,流淌的人世,流淌的有限生命,依依不捨地執手相對,沒有淚眼,只有超越親情的師生依戀,終於,我鬆開手,狠下心轉身離開——因為先生您實在該休息了——我果決地斷然轉身離去,走了好久,回頭,依然見先生拄著棍兒,立於流淌的崇文門西大街街頭,遠遠地目送著他的學生——我卻怎麼也猜不透那就是先生最後的目送,那就是我們最後的訣別——如今,崇文門西大街依然浩浩流淌,我的耳邊依然迴響著先生的囑託—— “你很了不起,提出的問題,沒有不是問題的問題……”“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寫成十萬八萬字的東西……”“(所寫的東西)要對得起學生,對得起家長,對得起社會,對得起自己……”“你這是看今圖識古字,是一大創造……”“你還可以將《說文》540部首譜上曲教孩子歌唱……”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俯身於山巔 哺育於微草——追念恩師王克仲先生

作者 | 尹日高 (遼寧省丹東市曉辰中文寫作培訓學校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