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行之二:在秦始皇兵馬俑追尋千古一帝的身影

長安行之二:在秦始皇兵馬俑追尋千古一帝的身影

所有瞻觀過秦始皇兵馬俑的遊客無不為秦俑氣勢恢宏的陣勢、栩栩如生的造型所折服,而最令人驚訝的是,出土的數千件秦俑,臉型、身材、年齡、相貌、表情、神態卻絕無雷同,無論是勇猛自信的車兵俑,還是淡定從容的弓弩手,或是氣宇昂揚的武士俑,或是神態威嚴的軍吏俑,以及威風凜凜的騎兵俑和動作嫻熟的馭手俑,無不各具特色、造型精美,就連那些車馬,也都能讓人感覺到撲面而來的威嚴與殺氣,彷彿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不是靜止不動、毫無威脅的兵馬俑陣,而是金戈鐵馬、西風蕭瑟的戰場。

長安行之二:在秦始皇兵馬俑追尋千古一帝的身影

這便是秦始皇兵馬俑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是研究古代軍事和殉葬制度的標本,也是古代陶塑藝術的集中展示,更能讓人感受到一個王朝的強大以及千古一帝的威嚴,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和藝術程度上達到如此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秦始皇的強大意志分不開。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用鐵腕手段,首次完成了華夏大一統,建立了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開通靈渠,奠定了此後長達2000餘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秦始皇無愧於“千古一帝”的稱號。

長安行之二:在秦始皇兵馬俑追尋千古一帝的身影

但在秦始皇統治的秦朝後期,他妄求長生,苛政虐民,50歲上暴病而死,在他離世3年之後,秦朝便被劉邦滅掉,在秦始皇眼裡能夠千秋萬代傳承下去的強秦,只二世而亡,由強而衰不過匆匆數年而已,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歷史就是由一個個否極泰來、盛極而衰的故事拼湊而成,國家也好,企業也好,家族也好,最強盛的時候也是最脆弱的時候,唐玄宗繼承和延續了最繁榮強大的盛唐,但隨之而來的安史之亂也奠定了唐朝走向衰落與滅亡的結局,乾隆接手了“康乾盛世”的大清,但他的好大喜功以及和坤之流的貪腐也埋下了清王朝閉關鎖國和逐漸衰弱的禍根。

這一切,足以警示後人如何淡定理智地面對命運的沉浮與榮衰,得意時莫趾高氣揚,失意時也無需垂頭喪氣。

我們該學習這些兵馬俑的精神,即使成了一尊泥塑,也要屹立千年、威武不屈地向後人展示自信強健的風采。

長安行之二:在秦始皇兵馬俑追尋千古一帝的身影

說到兵馬俑,還得順便提一下古代的殉葬制度,隨著原始公有制的瓦解,漸漸萌芽出人殉制度,並在奴隸制時代建立和盛行,在人殉制度最興盛的的殷商時期,其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可見人殉制度的殘酷和野蠻。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而亡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人殉制度得到抑制和減緩,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宣佈“止從死”,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長安行之二:在秦始皇兵馬俑追尋千古一帝的身影

人殉制度廢除之後,代之以陶俑、木俑陪葬,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秦始皇兵馬俑,其實就是秦始皇陵的隨葬坑,它與秦陵同時修築。

因此,我們還得感謝當年秦獻公廢止了人殉制度以及秦始皇強大的意志,這才得以讓後人有幸能夠欣賞如此精美恢宏的秦始皇兵馬俑,否則,後人挖掘和看到的都是一堆堆恐怖殘缺的骷髏骸骨,那得有多駭人,又是多麼的大煞風景!

參觀兵馬俑的時候,還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由於兵馬俑都是以真人為模特,細節刻畫豐富,個個栩栩如生,而且數量眾多,基本上覆蓋了中國人大部分的相貌特徵,所以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從兵馬俑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這是網傳的幾組明星與兵馬俑撞臉照:

長安行之二:在秦始皇兵馬俑追尋千古一帝的身影

長安行之二:在秦始皇兵馬俑追尋千古一帝的身影

長安行之二:在秦始皇兵馬俑追尋千古一帝的身影

是不是發現挺像的?

所以,參觀秦始皇兵馬俑的遊客們,你們一定要好好辨認一下,說不定你會在某個兵馬俑身上發現自己的樣子,並且浮想聯翩地相信,你曾經化身武功高強的古代戰士,英勇殺敵、保家衛國。或者是,它代替你穿越千年之旅,經歷了血雨腥風的戰爭和沉寂千年的酣睡之後,再次回到現代,發現和擁抱現代文明的繁榮與和平。

我卻只想找尋秦始皇的身影,並且揣想他是不是也有替身置留在這些兵馬俑之間,褪去了帝王的威嚴,換上了普通兵士的從容,安詳而又驕傲地檢閱著他的部隊,並且略帶懷疑地審視著我們這些後世遊客的眼光,看我們是否能夠在這些氣勢磅礴的兵馬俑陣間,發現秦始皇的強大和卓越以及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與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