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生最幸福?

什麼樣的人生最幸福?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幸福的一生,這個樸素而美好的願望是人類誕生以來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共同信念,那麼,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呢?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重新定義一下“幸福”這個詞的意義,因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幸福可能就是有吃的、不會受到野獸攻擊;生產力低下、戰火紛飛的時代,幸福也許只是能吃飽、不打仗;而到了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人類社會基本上不再受戰爭、瘟疫和饑荒的威脅的現在,幸福包含的要素會比以往要多得多,穩定的生活、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快樂的心境通常都是大家公認的幸福因子。

簡單的說,幸福是指人們無憂無慮和隨心所欲地體驗自己理想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時,獲得滿足的心理感受。

當然,也有人把擁有巨大的財富或者顯赫的地位視為幸福的關鍵所在,但是即使是這些人也不能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財富、名聲、權勢等一切外在的東西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因為幸福是人們對理想的生活感到滿足的主觀感受,是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的感受,並不取決於客觀因素。

一個崇尚自然、追求平靜的人,即使家徒四壁也會內心喜悅;一個追名逐利、永不滿足的人,就算擁有再多也不會開心。

這個結論,也已經被許多社會實驗和科學數據所證實。

這其中,最著名的社會實驗來自於哈佛一個堅持了75年的研究計劃。1938年,時任哈佛衛生系主任的Arlie Bock教授提出了一項“野心勃勃”的研究計劃:追蹤一批人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關注他們一生的經歷境遇,記錄下他們的人生軌跡,最終嘗試從這些人一生的記錄中找到研究者們以及世人都非常感興趣的答案:

什麼樣的人生,才最有可能獲得幸福?

他們研究的樣本包含了各個社會階層的典型人群,涉及700多人,既有來自於波士頓貧民區、生活毫無保障的窮困小男孩,也有就讀於哈佛大學的高材生,這些身份迥異的人群,起點有著天壤之別,但他們都共同經歷了二戰、經濟蕭條、冷戰、石油危機、金融海嘯、911等眾多重大事件,在家國興亡、時代變遷的歷史洪流裡他們的人生也在結婚、離婚、生兒育女、升職、從政、經商、成功、失敗等軌跡中交織變化。

75年內,他們有的順利退休安度晚年,有的遭遇變故早早夭亡,有人成為販夫走卒,有人成為民權運動領袖,甚至還有國會議員和一名總統,那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肯尼迪。

每隔5-10年,研究者會對他們的人生進行研究總結,七十多年來,幾十萬頁的訪談資料和醫療記錄最終解答了人們對幸福的疑惑。

這個長達75的研究計劃,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決定我們幸福與否的關鍵要素,是良好的人際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既包含和睦的婚姻關係也包括融洽的親情,當然,真摯的友情也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甚至連你如何應對一個陌生人也會決定你的幸福。

研究表明,那些缺乏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會一直被孤獨寂寞所困擾,這一類人常常會陷入憂鬱、不安全感和缺乏自信的惡性循環,進而導致健康狀況惡化、大腦功能退化,自然,長壽也往往遠離他們,幸福更是與他們無緣。

那些跟家庭成員更親近、更愛與朋友鄰居交往的人,會比那些不善交際、離群索居的人更健康、更長壽、更快樂、更幸福。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會給他們帶來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

研究的結論還證明了另一個事實:與物質方面的損失或事業上的失敗相比,更讓人感到受傷和不幸的是人生中的爭吵、冷戰與互相傷害,沒有愛情的婚姻帶來的危害會比離婚更加致命,親人的冷漠會比身體上的傷害更痛苦,沒有朋友會一生生活在孤單冷清裡。

當然,良好的人際關係重點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所以進入中年後,我們更應重新梳理和篩選自己的人際關係,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那些真正值得自己付出的人身上,倉促的應酬與泛泛之交併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快樂與成就,你的朋友再多,真正對你好、值得交往一生的也就那麼幾個。

哈佛的這項研究顛覆了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從小到大,我們就被灌輸和教育要加倍努力,要成就更多,要永不停歇、不知疲憊地向前進發,成名要早、成功要大,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所謂的幸福,然而哈佛卻用一項長達75年的研究告訴世人,良好的社會關係才是我們獲得幸福的終極秘密。

人的一生有限,別把美好的時光浪費在勾心鬥角、唇槍舌劍、求全責備和相互傷害上。用心去愛吧,因為只有愛才能收穫幸福。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去辜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