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方言:“白糖縣長”的傳說

平涼方言:“白糖縣長”的傳說

秦玉龍/文

平涼方言:“白糖縣長”的傳說

字是方言詞的書寫形式,在曹臧恰我哩俺的平涼,祖祖輩輩人們說方言,但用文字來表達方言,主要是近十幾年,隨著互聯網的大面積普及應用,社交軟件的興起而漸成風潮。以前,方言大多是以口語的形式流傳於民間,它們或者是本有其字而用者不知,或者有其音而無其字,人們世代口耳相傳,聽其音而解其字,沒人去追究它的寫法。雖然各縣區地方誌收錄了一些當地方言,但字詞不太準確,謬誤較多。

自2004年以來,筆者開始收集、整理平涼方言字詞。截至目前,共收集了數千條平涼方言詞語,並向西北一些著名院校研究方言的專家學者請教,力圖尋找出平涼方言的出處和字詞的正確寫法。

如平涼人常說的方言“白糖”一詞,除了指食用的白糖,還代指一個人傻、糊塗、沒知識、沒文化。還有一個全國通用的詞語“白丁”,和白糖的意思相近。白丁,原義指沒有功名的人或平民,後來引申為指不學無術或缺乏知識的人,亦指文盲。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裡的白丁,是指那些沒身份、沒知識、沒文化的人。舉例:他是白糖,大字不識一個。

平涼方言:“白糖縣長”的傳說

你要問了:平涼人為啥把沒知識沒文化的人叫作“白糖”呢?“白”和“糖”同義復說,因為“甜”也指“無”,如“這個菜鹽甜了”,不是說鹽是甜的,而是說菜裡少鹽或沒放鹽,味道太淡。所以,平涼一些地方的人,把沒有鹽和調料的飯稱作“甜飯”。

平涼有個著名的“白糖縣長”段子。話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某縣一位副縣長因識字不多,常在開會講話時念錯字,為此很是苦惱。一日,縣裡召開教育工作大會,秘書給他寫好了一份發言稿,讓他事先熟悉一下,當讀到“輟學”一詞時,他不認得“輟”字,秘書再三教他,他還是記不住。於是,秘書靈機一動,找來一根大頭針,在“輟”字上戳了一個小窟窿,並提醒他,如果發言時忘記了這個字咋念,就看這個針戳的窟窿,就能記起來了。開會講話時,讀到“輟學”一詞,他看著那個針戳的小窟窿,思忖了一會,大聲唸了出來——“攮學”……

平涼方言:“白糖縣長”的傳說

“白糖縣長”之所以會把“戳”唸作“攮”,是因為平涼方言把拿針戳東西不讀“戳”,而讀“攮”,如:攮了一針,攮了幾刀子。

其實,在上世紀中葉,平涼城鄉的文盲、半文盲特別多,那個時代的工農兵幹部大多數文化程度不高,識字不多,因此唸錯字的現象屢見不鮮。記得兒時,我們村裡很多中老年文盲,任憑子女怎麼動員,也不願去城裡浪,因為不識字,怕找不見廁所憋壞了。

不過,莊浪方言把文盲不叫“白糖”,而是叫作“白眨(方音za)”或“白石卡兒”。“白眨”,可理解為白長了一雙眼睛眨巴著,啥字也不認得。“白石卡兒”,貶稱沒文化的人,“白”是沒有的意思,“石”是“識”的諧音,“卡兒”是語助詞。意思是:你沒念過書,白識了幾個字,也敢在這裡裝模作樣看報紙。

平涼方言:“白糖縣長”的傳說

方言詞語常見一詞多義現象,如“洋”字。洋,指外來的:洋人、洋貨、洋火、洋布等。指現代化:洋氣,區別於“土”。指東西質量差:這車洋著哩,用不了幾天就壞了。指糊塗、馬虎:你一天洋洋乎乎的,不知道自己是弄啥的?那是個洋㞞,啥事也弄不成。

筆者發現,平涼方言很多詞語是有出處和來歷的,只是人們在傳播過程中忽略或找不到原字詞,就胡亂找個同音字代替。如,肘,舉起來的意思。肘是俗寫,應該用“提手旁加一個周”。《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提手旁加一個周”,方言,從一側或一端托起物體。例句:你把燈再zhou高一點,我啥也看不見。又如:挖脫跑了、結挖、挖奔子。挖,飛跑,“挖”是“䠚(wa)”的別字。䠚,距地用力也,疾走。

平涼方言:“白糖縣長”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