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為啥不侵佔西安?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啥不侵占西安?​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區域,但是唯獨攻不下西安。很多人認為是因為西安有潼關天險,其實背後原因不僅僅因為潼關!(戰場)1932年,淞滬戰役後,南京失守,日軍沿津浦線南北對進,1938年5月攻陷徐州。此後,日軍沿隴海線西進,佔領開封,向鄭州進攻。此時,日本佔領了山西大部,與陝西僅一河之隔,所以拿下西安也是日本的頭號目標。抗戰後期,日本佔領河南全境,與陝西隔關而望,但也沒有沿隴海線西進,攻佔西北重鎮西安。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啥不侵占西安?​很多人認為,日本遲遲拿不下西安,主要是因為考慮到潼關天險,很難攻克。(潼關西城門內景)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潼關實際是上一座天險要塞,易守難攻,多次在歷史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清朝時期,慈禧西逃到西安,主要也是考慮到了潼關天險,八國聯軍無法攻克。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啥不侵占西安?​那麼,潼關為啥易守難攻呢?(潼關)這是一位網友製作的潼關地位圖。圖中黃河南下而東折,逶迤而流去,渭河自西而來,恰好在黃河拐彎的那個拐點處匯入黃河,將這一區域分割為三塊。而南北兩岸,則是秦嶺和中條山,兩山夾河而立,將黃河約束在一個極其狹小的區域內。而在這個區域內,又佈滿了各種大小丘陵和高塬。啥是高塬呢?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獨特的地貌,是由於水流沖刷而形成的一種臺狀高地,這種地形頂部非常平坦,而且面積非常大,但四周往往因為河流沖刷而形成峭壁陡立的模樣。潼關北側緊靠黃河,河水直接緊貼著塬體而流。在東側,是一條叫“遠望溝”的深溝,溝裡有流水。西側也有一條深溝,名為“禁溝”,溝中也有流水,稱禁溝水。東西兩側深溝在流水沖刷之下,峭壁陡立,險峻異常。塬南側則連接秦嶺。所以,要想從這裡通過,必須從登上塬頂才可以。但是,要登上塬頂,必須要走黃巷坂。這條路長約15裡,兩側是突兀崛起的一條高崖,真正實現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潼關天險,很難通過。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为啥不侵占西安?​日本侵略者當然知道潼關易守難攻。當然,攻不下潼關,也就靠不近西安。(戰場)潼關天險,日本望而生畏,此外還有一些原因。1、陝西軍民一心,堅決抗戰。2、民國政府非常知道西安的重要性,強化了軍隊部署。1939年1月,蔣介石將陝西化為第十戰區,胡宗南為副司令長官常駐西安。此外,蔣介石要求“第二戰區繼續展開廣大之遊擊戰,其重點指向正太、同浦各要線。以有力部隊配合中條山地區與黃河右岸河防部隊協力阻止敵軍渡河”。第十戰區應與第二戰區協力鞏固河防設備,控制有力部隊於潼關、大荔、韓城及西安各地區。3、八路軍主力出師抗日後,陝西北部黃河防線就成為陝甘寧邊區與華北各根據地的聯繫通道,所以國共雙方都非常重視這個區域。4、日本侵略者華北方面軍總部提出了“西安作戰計劃”,提出不僅要佔領西安,還要殲滅胡宗南軍隊,為進攻重慶作準備,還要北上攻佔延安。華北方面軍把西安作戰稱作“五號作戰”。但是,日本大本營對是否進行西安作戰存在分歧。一方面,日本正全力進行太平洋戰爭和南方作戰,其兵力配備和物資供應也以此為重點,況且能否攻下重慶也存在問題;另一方面,日本認為如不乘此良機使用武力,迫使蔣介石屈服,儘早結束中國戰事。所以,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攻佔西安,還沒有進入日本決策者的議事日程和日軍作戰的計劃之中,這就使西安處於相對安全的環境中。5、日本侵略者是很有心眼的,當時他們認為國共鬥爭正在激化,最好不要觸動與延安對峙的胡宗南部隊。攻佔西安,只能對共產黨和八路軍有利。日本軍總部也認為,與其進行西安作戰,不如進攻長沙和常德,奪取穀倉地帶更為重要。6、日本侵略者之所以沒有把主力部隊調來攻打西安,還擔心西安地處西北邊陲,距離外蒙古很近,容易引起蘇聯插手幫忙。綜合多種原因,西安成為抗日戰爭中,為數不多沒有被日軍攻破的城市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