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500万年薪拿500工资创业,蔡崇信的思维我们如何学习?

1

放弃500万的真实原因

蔡崇信大家应该不会陌生,马云背后的男人,阿里二号人物。根据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蔡崇信2018的身价已超600亿人民币。

但大家未必知道当年蔡崇信决定跟随马云创业时,已经是一个标准的「高富帅」或者叫「人生赢家」:

耶鲁大学毕业,先在纽约做律师,而后进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1995年开始为总部设在瑞典的AB投资公司工作,主要负责该公司亚洲投资业务,年薪70万美金,按照当时汇率折合超500万人民币。

再后来,蔡崇信说服老婆,辞掉高薪稳定工作,加入阿里巴巴,拿着月薪500元的工资,开启了和马云一同创业的传奇人生。马云说,按照蔡崇信的收入,可以买下十几个当时的阿里巴巴。

传奇不可复制,但是探讨一下蔡崇信这一「疯狂」决定背后的思维逻辑,则很有借鉴意义。

很多人都把蔡的这个决定归因于他有远见有格局会识人有魄力,但这些描述都是比较浅层和表面的。真正促使蔡崇信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他的「机会成本」思维模式

,这一思维在他后续治理庞大的阿里帝国时,也发挥了核心关键的作用(稍后会讲到)。

放弃500万年薪拿500工资创业,蔡崇信的思维我们如何学习?

2

什么是机会成本

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我在很多文章里,以及金融思维训练营里多次提到的核心概念,上过训练营的同学一定不会陌生。

维基百科对其的定义是这样的: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 choice is the value of the choice of a best alternative lost while making a decision.

英文不好,看不懂?让我来举一个例子,你就秒懂了。

什么是机会成本呢,就是你去KFC点餐的时候,可以点可乐,果汁,你也可以要一杯白水。相比白水,如果饮料对你的满足感更大,那么你点一杯果汁的机会成本,就是可乐。你点一杯可乐的机会成本,就是果汁。反正和白水没什么关系,因为白水的满足感最低。

人们会习惯把机会成本描述成,做了一个选择后,所放弃的其他选择可能带来的回报,尽管不太准确,这样的理解在日常当中,也问题不大。

3

蔡崇信谈治理阿里

此前蔡崇信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如何适应互联网发展中的不确定性,甚至去享受这种不确定性的?

以下是他的回答:

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同时也意味着潜在的诸多好处。看似不能准确定义优势,却能无限定义优势。

机会成本是什么?当你把资源分配在一个项目上时,你将放弃另一个项目。当然,如果选择失败,这其中的机会成本是不可估量的。(想象一下如果当年蔡没选择马,机会成本的确是不可估量的!)

很多公司错过重大的机遇,当他们醒悟过来时只希望能迎头赶上。然而一切都太迟了,于是他们只能成为市场的追随者。

而那些真正敢于涉足新领域的公司,都会是非常的有远见的公司,他们也才是市场的领导者。所以,

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将机会成本最小化。

担任阿里首席财务官有13年之久,我认为一个互联网公司,首席财务官所能做出的,最糟糕的决策就是:不得不放弃一个好的项目。传统的首席财务官,可能会对成本有一个既定的思维模式——即如果能少花费一美元,那么就不会去花费更多。

但是进入互联网行业,你就需要反向思考,“我们的钱花够了吗?这是我们能投资的所有吗?我们为什么不做更多呢?”

因为,如果不做更多,机会成本可能是巨大的。这就是我多年来独特的思维模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我能更加关注到不同商业模式的真实优劣和机会成本。

这是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首席财务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从机遇层面上去思考问题,而非成本。

4

最小化机会成本,而非会计成本

从机遇层面上思考问题,说的即是机会成本的角度。

如若我不去做这件事,我可能丧失的机会,以及由此可能丧失的回报是什么?

如果我因为节省(财务)成本,抱着传统意义上「成本最小化」的心态思考问题,而在战略上机遇上选择错误,那这样的结果就是,机会成本无限大。

事实上机会成本的思维,是一种很典型的「逆向思维」:

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我可能会失去什么?

而大众倾向的正常思维是:

如果我去做了这件事,(我失败了)可能发生的损失什么?

大量社会学的研究调查结论显示,人们会后悔的事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

没有去做某件想做的事。

换句话说,没去做某件事的机会成本,可能变成你一辈子无法承受的痛。

5

要换工作吗?

有位朋友一直想当一名自由职业者。不用打卡,不用挤早晚高峰,不用听老板差遣。关键是,想睡到几点就几点,幸福感爆棚有没有!

我问:为什么不考虑换个工作,而是做自由职业者?

朋友答:

难道你不觉得,所有的工作,本质上都没有多少分别吗?人们在公司里,无外乎就是提供自己的劳动,然后换来或多或少的收入。

有自由吗?自由只在那个格子间。可以实现梦想吗?可以,帮老板实现。

我想说点什么反驳他,但想了好久,竟无以言对。

扎心了啊,老铁!

我很能理解朋友的那种「绝望」:看透本质后,发自内心地,失去了热情和兴趣的那种绝望。

于是我鼓励他去试试看,去试着做自己喜欢做的自由职业者。

但朋友又说:

虽然我知道换工作已经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但对于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或者像你一样去创业,我总会觉得害怕,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安。

害怕什么呢?

怕的是放弃了紧紧拽在手里的东西,却又未能抓住想要的那些美好。

吃着碗里的,又看着锅里的。人性真他娘的贱。

6

机会成本逻辑下的思考

如果我们用机会成本的思维,去分析我朋友的问题,就清晰简单很多。

朋友的思维是非常典型的「会计成本思维」:

最小化失败的风险,最小化可能发生的损失。

如果换成机遇层面来考虑问题,或者叫机会成本的思维来考虑,结果截然不同。

如果朋友不去做这个尝试,那么他失去的,是一个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的机会。这个机会的成本显然比固守现有状态,要大得多!

如果不去做这个尝试,他只会被每天无心面对的日常琐碎,把喉咙勒得更紧,直至奄奄一息。如果她去做了这个尝试,发现自由职业并非所想那样,那他自然也会破除对这个选择的幻想,从而继续寻找更合适的替代选项。

要时刻想「是我们能做的所有吗,我为什么不做更多呢?」

面对不确定性,问问自己:

如果我不去做这件事,我可能会失去什么?

在出来创业之前,我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在有家人建议我回二线城市,可以过得更轻松时,我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在被很多吃瓜群众误解嘲讽时,我也反复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你有颗不安分的心,它的不安分,注定让你生活得辛苦。

你无法在二十几岁,人生阅历尚浅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一定要过哪种生活;

你无法在二十几岁,还没看过这个世界很多地方的时候,就把自己画地为牢,变成房奴孩奴;

你也无法在二十几岁,还没有那么老的时候,就一眼望穿余下的几十年,每天都复制着今天一模一样的生活。

如果你不去做这件事,那你就失去了可以「做得更多」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