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怎樣“擴容”?大都市圈引領周邊共舞|“深圳九章”⑤

6月5日,深圳“房改”新政《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推動建立都市圈城際住房合作機制,在臨深片區開發建設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這標誌著深圳與周邊城市合作,推動大都市圈建設再上新臺階。中央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深圳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提出,要堅定不移構建更加均衡更有輻射力的大都市圈。落實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深圳正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全面實現特區一體化,攜手周邊共建世界級大都市圈。

構建大都市圈,深圳將怎樣佈局?在區域協調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背景下,深圳又將如何配置城市資源?

深圳怎样“扩容”?大都市圈引领周边共舞|“深圳九章”⑤

承接外溢人口與產業

臨深片區發展按下“加速鍵”

在東莞黃江碧桂園以及金地湖山大境,停放了大量粵B牌轎車,早高峰期間人流幾乎全部湧向深圳方向。

4年前,楊洋夫婦在深圳華強北開了一家電腦專賣店,生意很不錯。不過深圳的高房價,讓楊洋夫婦不得不到東莞買房。“像我們這樣到東莞安家的人非常多。”楊洋說。

打開鏈家APP,“臨深區域”選項非常顯眼。“臨深”這一概念並非自然地理關係,而是特殊的經濟地理關係。“因在深圳難以買到合適的住房而外溢到周邊買房,而被稱為‘臨深’片區。”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認為。

黃江是臨深片區之一。據黃江鎮房管所透露,2017年僅黃江臨深一帶就新增了1000多戶,其中80%都是深圳客,這個數據還在不斷增加。2017年11月,滴滴媒體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早高峰期間,從東莞住宅區發出的滴滴訂單,很大一部分是進入深圳等周邊城市。

“單獨一座城市無法封閉式地解讀城市內部的經濟活動,城市間經濟互動明顯改變城市經濟佈局,比如房地產、樓市,校正一個城市的級差地租現象。”宋丁認為,這表明,城市群的價值已經衝出行政藩籬,頑強在經濟層面顯現了。

除了居住走向“大都市圈”,不少產業也逐漸在“大都市圈”範圍內佈局。

以平湖街道為例,近年來轄區企業聚飛光電、大宇精雕、氣派科技、豪鵬科技、旺鑫精密五大科技巨頭紛紛在東莞、惠州拿地,上演“臨深佈局”。

南山往北僅50公里的東莞松山湖,長期接受深圳輻射帶動,主動承接深圳產業轉移,引進了華為、中集、大疆、長盈精密等知名深圳企業。

作為地域臨近的兩個城市,深莞在產業協作、人流聯繫方面日益加強,大量企業將生產部門北上遷至東莞地區。中山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立勳表示,近幾年,深圳、東莞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尤其是深圳的產業、資本向東莞擴散非常明顯。

深圳地域面積不大,但人口和創業密度全國第一。這一現象的背後,是深圳產業空間的愈發稀缺。深圳市國土規劃發展研究中心部長李江曾介紹,從1986年開始到2017年,深圳城市建設用地已達到900多平方公里,接近深圳可建設用地總指標。

深圳市政協發佈的實體經濟調研報告指出,前幾年外遷的企業大多是低端落後的製造型企業,而如今,深圳外遷的製造業中存在不少先進製造業,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業。受其他地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深圳相當一批企業已先行一步,在周邊進行產業轉移。

深圳的二產佔比遠高於北上廣,三產比重僅比全國同期水平高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深圳服務業的潛力尚未很好地匹配其發展水平。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傑曾表示,對比紐約、巴黎、倫敦的情況,把製造產業留在大城市仍然是一種工業化思維,“製造業部分一定會從大城市轉移出去,並且一定與大城市相隔不遠。大城市的功能不是製造,而是創造,深圳的增長真正依靠的是大量創新產業”。

深圳怎样“扩容”?大都市圈引领周边共舞|“深圳九章”⑤

推動跨城合作

超大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初顯

去年10月,深圳召開《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編制試點工作新聞發佈會,提出深圳不僅是經濟特區建設的成功典範,更是代表中國參與世界競爭的國際化大都市,應在50公里範圍內配置深圳作為都市圈核心城市所應有的資源。

堅定不移構建更加均衡更有輻射力的大都市圈,是深圳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提出的“九大戰略任務”之一。落實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深圳正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全面實現特區一體化,攜手周邊共建世界級大都市圈。

專家表示,作為全國超大城市和四大一線城市之一,深圳需進一步明晰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定位,將發展資源放到更大的區域中協調,在50—80公里大都市圈範圍內佈局城市功能,起到“緩解深圳空間資源的緊缺,合理引導城市功能外溢的有序佈局”的作用。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推進,4月召開的深莞惠經濟圈(3+2)黨政主要領導第十一次聯席會議上透露的信息引發社會關注:將參照深汕特別合作區有關做法,推動在東莞、惠州鄰近深圳地區劃出一定區域,規劃建設跨行政邊界的功能協調、產業互補、成果共享的區域協同發展試驗區。試驗區地區生產總值、稅收存量歸當地所有,增量部分由三地政府在協商基礎上按比例分成,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

在合作試驗區的實踐中,深圳已同河源、汕尾共建產業園區。作為深圳最大的飛地,深汕特別合作區已經初步構建起“深圳總部+深汕基地、研發+生產”的發展模式。目前,深汕特別合作區已引進華為、騰訊、華潤等大數據產業項目,將努力打造飛地經濟新樣板。

去年發佈的《深汕特別合作區體制機制調整方案》提出,按照“10+1”(深圳10個區+深汕特別合作區)模式,將合作區打造成為深圳主導的經濟功能區,推動形成深圳全面主導,汕尾積極配合的合作格局。此外,河源高新區也是深圳對口幫扶的產業科技新城,落戶企業70%來自深圳。

除深莞惠以外,深圳也把目光瞄準了珠江西岸。寶安區因其區位優勢,在與珠江西岸的對接中先行一步,去年與江門互動頻頻,有意把總面積8.5平方公里的江門大澤產業園作為飛地發展裝備製造業。

另外,在跨區域產業合作方面,深圳市還提出,建成若干跨區域共建的低碳發展合作試驗區和產業園區;積極參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建設,出臺深圳實施方案等。

深圳怎样“扩容”?大都市圈引领周边共舞|“深圳九章”⑤

全方位融合

從經濟元素先行到公共服務並進

作為廣東省城際鐵路中最重要的一條,穗莞深城際鐵路深圳段架樑通道日前全線貫通,全線有望2019年6月通車。穗莞深城際及其延長線和支線連接廣州東站、琶洲、白雲機場、寶安機場、前海等重要區域,將成為溝通廣州、東莞、深圳的快速交通通道。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大都市圈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其中交通首當其衝。在這方面,深圳已有8條地鐵在深莞惠軌道交通規劃中將明確對接莞惠。此外,深圳已啟動遠景軌道交通規劃修編工作,提出了32條軌道網絡新方案,可實現城市核心區至臨深組團中心快速通達的目標,將修建“七放射一半環”8條市域快線,7條放射狀市域快線將全部延伸到莞惠。值得關注的是,在深莞惠“3+2”聯席會議上,近期共同推進的重點合作事項有46項,其中交通運輸領域就佔了24項。

除莞惠外,深圳還與中山、汕尾等地區謀劃進一步加強互聯互通。2016年開工的深中通道強化了深圳對珠江西岸的帶動作用,中山方面還提出深中修建直連地鐵的建議。深汕高鐵、新深汕高速等規劃建設也被寫入了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廣東省兩會期間,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長陳如桂還建議,將廣州珠江新城到南沙的快速地鐵延伸到深圳機場,增強兩座核心城市的服務能級。

互聯互通只是都市圈產業、社會、空間深度合作的開始,基礎設施包括軌道交通只是城市間合作的一個領域,還有住房、教育、社保、醫療等更廣泛的公共服務合作。

住房方面,6月5日深圳發佈的《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落實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推動建立都市圈城際住房合作機制,結合軌道交通和產業佈局,在臨深片區開發建設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另一困擾“雙城族”的問題則是教育,受訪者普遍表示,孩子是否能受到良好教育是決定他們去留的重要影響因素。

以臨深區域黃江為例,其已意識到教育因素對引才的巨大作用。2016年投資6.6億元的華南師範大學附屬東莞學校落子黃江,計劃用三年時間全部建成。去年,包含幼兒園和小學部的第一校區率先建成招生。按照計劃,第二校區建設將於今年9月竣工,屆時初中部和高中部也將面向社會招生。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表示,大都市圈的建設,從過去只關注經濟元素的融合向社會元素融合的轉變,一體化表現在社會功能的一體化,最重要的是人的融合。

深圳怎样“扩容”?大都市圈引领周边共舞|“深圳九章”⑤

對話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

在50公里範圍佈局城市資源符合深圳發展趨勢

南方日報:深圳大都市圈戰略,對外界來說好像有一種深圳擴容的感覺,提出在50公里範圍內配置城市配套資源。您對此怎麼看?您認為大都市圈戰略對深圳的發展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胡剛:深圳總體來說土地面積比較緊張,行政範圍比較小,在50公里範圍佈局城市資源比較符合深圳經濟發展趨勢。例如北京從天安門到通州是30公里,從廣州市中心去到南沙和白雲機場大約是50公里。現在深圳發展很快,在50公里範圍內佈局比較合理,深圳按照這個範圍去做規劃能夠滿足發展。

國外有都市圈、都市區的叫法,比如大紐約都市區包括美國兩個州,有幾十個行政單元。東京都市區也包括周邊幾個縣,國外的都市圈都存在跨越行政區的現象。中國也慢慢開始這樣演變。以深圳為例,若往莞惠發展,行政區劃不變,按照都市區對重大基礎設施、環保等進行統一規劃和協調,形成深莞惠都市區。

南方日報: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深圳打造大都市圈,應如何與大灣區有機結合起來?

胡剛:通過交通、政策的變化,大灣區將會更加融合,更加一體化。深圳是在一張白紙上規劃建設起來的,打破原來單一中心的城市結構,形成了多組團發展的格局,並且不同組團在開發上也有時序先後,佈局相對合理。和單一中心城市相比,多中心組團式結構讓外圍地區也有自己的中心,實現組團不斷生長,更加容易進一步向外拓展,同時在一個片區可以形成更大範圍的組團。通過軌道交通連接能夠把深莞惠和香港重要節點的組團進行一個大組合,讓其融合程度更加緊密,這是以後的方向。大灣區應按照組團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方向,實現統一規劃,組團內職能平衡。

南方日報:您認為打造大都市圈,最大的困難和瓶頸在什麼地方?涉及到體制機制的諸多問題,又應如何解決?

胡剛:行政區劃會產生一些阻礙。比如有些地方處於城市交界外圍,發展潛力很大,但卻成為空白地帶。我之前曾經提出一個觀點,就是要形成組合城市,在行政區劃不變的前提下利益共建共享,空白地帶存量歸各自,增量共建共享。比如新建一所學校,擴建部分各自投入各自分攤,根據投入不同實現學位共享。不同地區合作也有差異性,優勢各不相同。比如廣州和佛山在交界地區辦學,廣州師資力量比較強,佛山可以進行硬件建設,關鍵是在組合城市的前提下,如何對合作利益、稅收、GDP進行分配。此外,還需要進行統一規劃,比如大紐約都市區有協調委員會,負責港口、高速公路、環保等設施的規劃建設。

【策劃】甘雪明 曲廣寧

【統籌】張東方

【作者】 陳熊海

【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