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申論的複習準備

一、廣泛涉獵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政府是社會的管理者、服務者,要與社會各階層、各行業打交道。在政府工作不能“兩耳不聞商外事”,而要“事事關心”,公務員最需要的是廣博的綜合知識。因此,申論考查的重點是考生綜合知識掌握狀況。

因此,申論非一日之功,突擊性訓練可能會幫助你提高一時成績,但缺乏良好的綜合素質依然還是一個街病態的軀體。因此考生成注意自己平時綜合素質的培養,博覽群書,廣泛涉獵,關注時政。這才是穩保申論高分的治木之“道”。知識的綜合性既是申論測試的科學性所在,也是申論準備的難點。綜合知識主要是社會適應面廣的知識,因此博覽群書,廣泛涉獵是提高綜介素質的基本方法。

行政管理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的普適性比較強,瞭解這些學科的基本知識是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方法。我們特別建議考生去瀏覽一下行政管理學、法學和政治學的通俗讀物,這些學科與申論聯繫特別緊密。多年的考試結果也顯示,這些學科的考生申論成績普遍較高。

二、多看新聞,積累社會經驗

其實,在信息化時代,社會經驗的積累更可以通過報刊、電視、網絡等新聞媒介組成。社會新聞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且涉及面也非常廣,因此多看新聞,關心社會生活,是提高綜合素質的根水路徑。例如,關於物價上漲問題,新聞媒體的各種文章五花八門,有分析物價上漲原因的,有提出控制物價建議的,有介紹外國穩定物價經驗的,還有反對政府幹預物價的……民眾、專家、官員都有自己的聲音,看了後會從中學到很多知識,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如果申論考試中遇到這樣的材料,那就容易入手?

一是看新華網、人民網、網易等綜合網站的時政新聞和專題新聞。

二是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經濟半小時等新聞報道。

三是《半月談》《瞭望》《新聞週刊》《南方週末》等報刊雜誌。

考生關注社會問題不能單純停留在積累知識,積累社會經驗的層面上。考生對社會新聞不僅要“看”,還要“思”。“看”是獲取信息,“思”是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自己的判斷和分忻。

一般說來,考生可以用這樣一種思維路徑去思考社會熱點問題:

1.分析社會問題產生背景、形成原因:例如高油價形成的國際、國內背景原因是什麼?再如,我國礦難頻發的原因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去看社會熱點。

2.歸納社會問題具體表現:例如我國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哪些具體的問題?在哪些方面表現尤其突出?

3.分析社會問題的正面和負面的後果:例如,我國提高所得稅免徵額,產生的社會積極效應是什麼,消極效應又是什麼?

4.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已經採取了些什麼措施:例如我國政府為控制物價穩定採取了些什麼辦法?哪些辦法的成效好,哪些措施的成效差?政府、專家、社會各界有些什麼建議?

5.對解決這個社會問題的建議:考生對解決社會問題有什麼建議。

三、提升寫作能力

雖然不能把申論看成是寫作考試,但考生的觀點、看法都是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寫作能力對申論成績的影響還是非常大。因此,考生平時注意訓練良好的寫作能力和培養好的寫作習慣是取得申論高分的重要途徑之一。

1.多讀

多讀的意義在於可以通過模仿提高語言能力。申論有自己相應特定的語言風格,即深刻、準確、簡練、樸實。申論語言“質”(思想內涵)勝於“文”(語言技巧),申論內容上講究言之有物,重理性分析,重邏輯條理:形式上重表達清晰準確,言簡意賅,而不尚文字華麗。

考生可以多讀以下幾類文章:

一是報刊雜誌的評論文章,例如《半月談》的《半月評論》,新華社的評論文章,《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瞭望》、《新聞週刊》、《北京日報》、《南方日報》的評論文章。這類文章和申論文章最接近。

二是近幾年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

三是優秀的申論範文。許多有關申論的教材、網站上都有一些申論優秀範文。多看這些文章可以借鑑別人的長處,汲取寫作申論的經驗。

四是中外著名思想家、作家的經典短文。

2.多寫

寫作是一種實踐活動,多寫才能下筆有神、得心應手,要多寫才能切實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考生可以有感即發,小論長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寫作習慣。當然,在考試前更應該有針對性地習作幾篇模擬作文,檢測自己定時完成作文的能力。

3.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在申論考試中,許多考生因為寫作習慣不好而嚴重影響他的成績,這種情況是非常不應該的,考生成注意培養好的寫作習慣。

概括起來,寫作習慣差的主要表現是:

(1)寫作不規範:小正確劃分段落;標點符號不規範等

(2)書寫不工整,字跡潦草,塗改太多

(3)按格式要求寫作

(4)不規範地使用英文、網絡詞語、簡稱等

小知識:申論四寶

1、社會經驗

2、綜合知識

3、思考能力

4、精煉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