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如一日,每天读一本书是怎么做到的?

40年如一日,每天读一本书是怎么做到的?

一直有人问我是如何积累知识,怎么保持过目不忘的,其实,我的阅读习惯超过40年,每天一杯茶、一本书是雷打不动的保留节目。都说一个习惯坚持21天,就养成了。可知,这40年如一日的爱好已经形成血脉贯穿我全身。

饭可以一日不食,书不可一日不读。回想年轻时,那些身陷泥沼无能为力的日子,多少个深夜是一本书、一杯茶陪我度过的。其实,那些书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但是它们让我目中有花,耳中有声,心中有物,让我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还拥有迎接明天的勇气和希望。

我常常想,作为《一站到底》开播3年来第一个60后“站神”,赢了那些比我小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算不算胜之不武?从年龄上看,确实有以大欺小的嫌疑。但是跳出竞赛本身,年龄和阅历是守恒的,我比他们富有的恐怕只是生命的沉淀和领悟。岁月赐予我的从容,非两鬓飘霜时不能拥有。


让一辈子的时间充满几辈子的体验

参加《一站到底》不是我第一次上电视,却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益智类的竞赛节目。事实上,我并不是真心喜欢站在镁光灯下,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况且,炫弄学问是读书人最为不齿的。节目播出后,耳边也曾传来一些说我“出风头”的不悦之声。但我认为,只要有合理的出发点并保持内心的安宁,任何追求都不应该被诟病。

我追求的只是“好玩”,只是让生命多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纪德的《人间食粮》中有句话,一直印象深刻:“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了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让一辈子的时间充满几辈子的体验,是我毕生所求。与生命的长度相比,生命的厚度和广度才是区分庸庸碌碌与卓卓铮铮的标尺。比如我每年都会去台北看陈升的演唱会,最近还在考直升机的驾照。于我,有趣二字足以成为不走寻常路的动力。比赛的时候我特意准备了一条橙色的领带。橙色是荷兰的国色,我崇尚荷兰足球全攻全守、一路到底的作风,有锐气有风骨,是我的菜。

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然而那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助我当上站神的是99%的知识面+1%的从容,这1%的从容便是我比其他年轻选手走得更远的法宝,也是我在这个年纪收获的财富。


读书的量与质是共生共荣的

一站封神后,一直有人问我是如何积累知识,怎么保持过目不忘的,其实,我的阅读习惯超过40年,每天一杯茶、一本书是雷打不动的保留节目。都说一个习惯坚持21天,就养成了。可知,这40年如一日的爱好已经形成血脉贯穿我全身。饭可以一日不食,书不可一日不读。

也许是经年累月的阅读锻炼了我看书的速度,也许是碎片化的时间迫使我一目十行。通常,我看一页书只需15到20秒,一本300页的书,一个半小时即可阅毕。有人质疑,这样读书会不会不求甚解?以我的理解,量与质是共生共荣的。很久以前,这种囫囵吞枣也曾让我迷茫过,但是当我看的书足够多,储备足够多的时候,我发现我可以在十行俱下的速览里轻松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明白个中含义,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管工作多忙,压力多大,只要徜徉在诗书之泽,听到弦诵之声,我的心就能在纷繁世界中沉静下来。

读书有很多种境界。最初级的是把书当做一种工具,为了满足眼下的需要,临时凑书,或为增加谈资或为追赶时髦读些畅销书。比如明天要去西藏,今晚读一本关于藏传佛教的书,这样或许可以让你在旅行途中收获更多感受,但未必能让你收获内心的充盈。比这个高级一点的是为自己读书,读一些经典的大家之作,灯下长卷修身养性。这类人非好书不读,多少有点功利心。我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不管好书坏书,都不妨一品。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在抛却功利心态后,才能在真知灼见、笔底波澜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所谓开卷有益,大抵也是这个意思。


40年如一日,每天读一本书是怎么做到的?

用持之以恒的阅读影响女儿

在对小孩的教育上,我秉持的也是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我的女儿今年上大学三年级,是2012年上海市的文科状元。身边人都说是我把她教育得好,然而说良心话,我并没有过多指导、监督过她的学业。她特别爱睡觉,睡眠不足的话第二天整个人都萎靡不振。上高三时她每天都要十点上床,我从来没有因此责备过她,因为我相信她会找到平衡的方法。

果不其然,据她的老师和同学反映,女儿的学习效率非常高,完成同样一张卷子,她只需要别人一半的时间。在选书上,我也给她最大的自主权。哪怕她不小心选了一本很烂的书,也未必是坏事。以此养成批判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不是更难能可贵吗?

我想我对她最大的影响就是耳濡目染、持之以恒的阅读。让她从我身上看到读书的快乐,进而得到快感。她是我的骄傲。


旅行和读书赐予的美好

40年如一日,每天读一本书是怎么做到的?

阅读和旅行是我放飞灵魂的一对翅膀。我去过将近50个国家,护照已经用到第六本了。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有我的足迹。

走过名山大川,看过长河落日;住过精品酒店,也寄居过小巷人家。我有四分之一的德国血统,精通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和韩语可以进行对话,节目中我也和几位选手用英语和韩语简单交流过,此外我还会15种方言。这些在别人眼中的一技之长、天赋异禀,于我而言,都是跟这个世界交流的工具而已,它们让我更接近真实,接近自然。

旅行和读书,让我离自然很近,离红尘不远。自然是山长水阔任我行,红尘是黄金屋颜如玉揽怀中。回想年轻时,那些身陷泥沼无能为力的日子,多少个深夜是一本书、一杯茶陪我度过的。其实,那些书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也没能给我一条锦囊妙计,但是它们让我目中有花,耳中有声,心中有物,让我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还拥有迎接明天的勇气和希望,这些都是读书赐予的美好。当人情洗练,世事洞明,唯有洗去铅华的文字和天地原味最能抵达人心。


《围炉夜话》里的雅致人生

40年如一日,每天读一本书是怎么做到的?

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从你翻开一本书的第一页开始,你就在跟它谈一场专属于你们的恋爱。这恋爱或许让你一气呵成,或许意犹未尽,或许点燃了未来的火把,或许带你重温了旧梦。不管何种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不太喜欢列书单,但是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我阅读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围炉夜话》。这本书是清代王永彬所著,和明朝人洪应明写的《菜根谭》、陈继儒写的《小窗幽记》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鹅毛大雪天,夜深人静时。红泥小炉、一壶好茶、半坛青酒,情酣时,意浓处。”《围炉夜话》营造的就是这种意境。从修身、治家、教子、安贫等方面阐释了朴素的儒家思想。事实上,我们苏州昆山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有些金句传世更广,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家训,《治家格言》更严肃,有点正襟危坐,而《围炉夜话》则更随性无拘束。比如有这么一句“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贪小便宜的没有人品好的,患了懒癌的人是当不了学霸的。”还挺有趣的。

这本书阐明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和愿望:有书读、有茶喝、有三两至交,有丰富的故事可说。希望有朝一日,赋闲在家,我也能和挚友围炉畅谈,抛弃纷繁的俗,唤醒心底的雅。

最后,我想给这些仍然奋斗在路上的年轻人一句暖心话:愿那些在黑暗而寒冷的夜里,曾经鼓舞过我梦想的光芒,永远在你们身上闪耀。

年龄:47岁

星座:双子座

出生地:上海

目前职业:公务员

现居住地:苏州

人生格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王张荣推荐书单:《围炉夜话》王永彬著,《老人与海》[美]海明威著,《曾文正公全集》[清]曾国藩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