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禁令一週年:中國重拳出擊 倒逼多國環保改革

這些國家恐慌的原因很簡單:中國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進口國。2012年,中國進口的固體廢物達到約5890萬噸的峰值。接下來的幾年,儘管進口量有所減少,但在2017年依然高達4370萬噸,其中583萬噸生活源廢塑料、491萬噸未經分類廢紙、148萬噸釩渣和20萬噸廢紡織物均在《方案》禁止之列。據統計,中國僅進口廢塑料一項就佔了全球廢塑料出口產值的二分之一強。

其實,這還僅僅是官方發佈的數據,如果算上各類違法入境的固體廢物,實際入境的數量將更大。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在2012至2014年間共完成了324例進口固體廢物鑑別,發現屬於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高達77.8%。走私夾帶之盛,可見一斑。

“洋垃圾”進口的歷史原因

中國當初為何要進口“洋垃圾”呢?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認為,許多人之所以有這種疑問,是混淆了進口固體廢物和“洋垃圾”的區別。

他指出,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經濟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產能不足,各類生產物資短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開始進口一些固體廢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當時中國對環保的認識還很粗淺,而發達國家已經普遍進入“過剩經濟”時代,對環境質量要求高。中國進口固體廢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發達國家的難題,是“雙贏”的選擇。

“而真正意義上的‘洋垃圾’,是國家明令禁止的固體廢物,通過走私、夾帶、瞞報、偷運等方式入境。這些垃圾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被嚴令禁止。”

“洋垃圾”之所以能一度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歸根到底還是經濟利益使然。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從1995年到2008年左右,整個“洋垃圾”回收產業反映在經濟價值上都是一條完美向上的曲線。那時,美國1噸9美元的垃圾,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後,能以上千元的價格賣給小作坊。如果從中提煉出一噸廢紙,可以賣到2000元左右;如果提煉出一噸易拉罐,可以賣到4000元;如果提煉出一噸塑料,可以賣到7000元。在豐厚的利潤面前,有人賣自然就有人買。

“洋垃圾”遭禁:從全生命週期衡量垃圾進口的綜合效益

事實上,在2005年和2011年,我國就曾先後出臺政策,對固體廢物的進口進行規範和限制。繼去年7月我國頒佈“洋垃圾”禁令之後,今年4月19日,四部委調整《進口廢物管理目錄》,將16個品種的固體廢物,從“限制進口”改為“禁止進口”,自2018年12月31日起執行。2019年年底前,我國還將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這一系列政策調整的背後,又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垃圾”處理對於環境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200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席專家拉斯基提出這樣的論斷。在很長一段時間,這句話也為進口固體廢料提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劉建國認為,有人過於誇大固體廢物再生利用對於原生資源替代的正面效益。他分析道:“再生利用也要消耗資源和能源,同時排放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如果執行嚴格的環保標準,從全生命週期來衡量,再生資源可能沒有優勢。”

”不然,為什麼發達國家垃圾分類做得比較好,而且擁有先進的再生利用技術,可他們寧願提升垃圾的品質,也不願在本土實現‘資源’的再利用,而是優先尋求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劉建國反問道。

近日,生態環境部土壤環境管理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網採訪時,談到了回收廢塑料可帶來的環境負面效益:“塑料不同於一般原料產品,具有固有的汙染屬性,甚至往往夾帶危險廢物以及病毒、細菌等有毒有害物質,一般需要經過分揀、破碎、清洗、造粒等加工處理過程才能作為原料使用。而在加工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水、廢氣。”

另外,國內相當一批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屬於技術含量低、產業集聚度低、汙染防治水平低的產業,具有典型的“散、亂、汙”企業特點,加重了對區域環境的負面影響。

據生態環境部消息,自去年7月以來,該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五廢”再生利用行業清理整頓,重點整治“五廢”行業集散地194個,排查再生利用企業1.8萬家,關停取締8800餘家——督察的成績也恰從另一方面說明,再生利用行業本身痼疾重重。

其次,“洋垃圾”的產能中相當一部分屬於過剩和落後產能,應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予以淘汰。

劉建國表示,中國目前無論是通過國內生產,還是全球採購,各類原料都可以得到充分供應。再者,現階段我國鋼鐵、建材、玻璃、電子產品、紡織品、塑料製品、紙製品等行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市場銷售價格一路走低,企業利潤菲薄甚至虧損運營;與此同時,固體廢物品質不穩定,只能生產相對低端的產品。“這些產品目前在我國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而且還拉低了高端產品的價格,惡化了經營環境,擾亂了市場秩序。因此,淘汰這些產能是大勢所趨。”

國內回收行業的陣痛

“洋垃圾”禁令一出,國外的“垃圾”固然走投無路,國內的回收行業也無異於遭逢一場“地震”。

盛敏表示,“洋垃圾”禁令頒佈後,國內再生塑料的短缺對這些企業產生了倒逼作用。再生塑料行業出現了以下三種情況:一部分企業停產;一部分以國外進口廢塑料為原料的企業轉而在國內建立自己的回收體系;還有一部分企業到國外建廠,將回收的廢舊塑料直接加工成原材料,然後再進口到中國來。不可否認的是,回收過程中的汙染也被擋在了國門之外。

著名時事評論員吳學蘭坦言,短期來看,目前的“洋垃圾”禁令的確會對國內的再生資源加工行業產生衝擊。但是長遠來看,“洋垃圾”對環境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禁止進口勢在必行,如果國內企業能夠成功轉型,那麼經過嚴格處理的國產廢塑料可以填補缺口。吳學蘭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千秋大計,事關國計民生。中國政府治理生態環境的決心不會動搖,相關企業要轉變發展理念,調整生產模式,不然就有可能面臨被淘汰關停的局面。”

劉建國認為,再生資源加工行業宜將“洋垃圾”禁令看作一次“有助於產業提升的機遇”。他坦言:“這不僅會促使行業走向以國內固體廢物為主要原料的轉型發展道路,還會進而對前端的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提出更高要求,綜合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的力量,倒逼垃圾分類收集和再生資源回收效率的提升。”

禁令利劍出鞘 多國就地回收本國垃圾

在中國頒佈“洋垃圾”禁令之初,許多國家還寄希望於通過政治手段逼迫中國妥協。然而中國面對重壓,初心不改。各地區各部門重拳出擊、嚴防死守、持續保持高壓態勢,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標誌性舉措,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

據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中國固體廢物實際進口量同比下降9.2%,其中限制類固體廢物進口量下降12%;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固體廢物進口量同比下降57%,其中限制類固體廢物進口量下降64%。

5月22日,海關總署開展打擊“洋垃圾”走私“藍天2018”專項第三輪集中行動。當天,廣東分署以及天津、大連等25個直屬海關,在北京等17個省(區、市)同步開展收網行動,一舉打掉涉嫌走私犯罪團伙39個。

許多國家意識到中國打擊“洋垃圾”的決心,一時之間又找不到“接盤俠”,開始就地回收垃圾,進行環保改革。

據德國《南德意志報》1月報道,德國未來幾年要逐步增加塑料回收。目前36%的塑料垃圾被回收利用,到2022年,這一比例應上升到63%。

歐盟也在起草新的循環經濟一攬子計劃,並將增加垃圾回收利用作為目標。1月23日,歐盟宣佈首個處理塑料垃圾的計劃,將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目標是到2030年,歐盟地區使用的所有塑料包裝必須能夠回收利用。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1月表示,英國將在25年內消除所有可避免的塑料垃圾。針對中國的垃圾禁令,英國議會下院還成立特別調查組,緊急推出重磅措施。其中一項提案是對星巴克使用的紙杯每個徵收25便士(約合人民幣2.2元)的“拿鐵稅”。於是從2月1日起,星巴克在英國倫敦市區的25家門店向使用一次性紙杯的顧客額外徵收5便士(約合人民幣0.45元)的附加費用。

法國《科技與未來》雜誌網站3月發文稱,中國“洋垃圾”禁令促進了法國回收行業的發展。目前面臨營收困境,回收企業一定會想辦法儘快提高廢品的分揀質量,達到中國的進口標準,以便重新進入更大的中國消費市場。這樣一來,法國垃圾回收行業的整體環保標準都會提高,繼而影響上游生產商,最後倒逼整個國家進行環保改革。

美國環境政策專家弗蘭克稱,為達到中國的新標準,美國目前正在啟用人工智能,對垃圾進行分揀。

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指出,中國打擊塑料“洋垃圾”的進口,對於富裕國家來說應該是一個信號,要加強回收,減少塑料吸管等非必要產品。“普通美國人每年消費600根吸管,產生了大量的塑料垃圾,所有人都可以直接從杯子或瓶子喝水。”他還透露,包括可口可樂、雀巢和達能在內的企業正在採取措施提高塑料製品的循環使用率,或者改用可生物降解的包裝材料。

“中國以往作為廢塑料接收國令人心存感激。”德國《南德意志報》曾在一篇報道中如是評價。而如今,中國禁收“洋垃圾”,不僅將改善本國的生態環境,也將推動垃圾出口國儘快立法,促使垃圾就地回收。這或許正是中國的“洋垃圾”禁令對於整個世界的環保意義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