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巔上小山村,如詩如畫般的人間仙境,引得無數人前往


十幾年前,幾個畫家為探尋北方山水畫派之祖“五代後梁畫家荊浩”的畫風,幾經周折來到山西平順縣東寺頭鄉,一個點綴在太行山深凹中的小山村“張家凹”,發現這裡竟然與世隔絕,大部分村民都遷移山凹外,村裡只剩兩戶人家,村內、村外的景象基本上沒有外來人的侵擾,景色怡人,奇山幽峽,保持著70年代初那種原貌、原味,畫家們驚歎到“沒想祖人在這裡還給我們留下如此般人間仙境。”

畫家們站在太行之巔眺望,巍巍太行山在這裡造型獨特、鬼斧神工,層巒疊嶂,原始的自然生態,雄奇的大山峻石,厚重的人文歷史,賦予了這片土地得天獨厚的源頭活水,成就一副如詩如畫般的美景。

村民搬到山外後,村裡這些房子就閒置了,雖然都是石頭房、石板房頂,但都很精緻,基本上都是小樓院子,畫家們看好這裡的風景、山水,便購置了幾處農民的院子,簡做裝設、掛上畫作,非常有山野閒居的味道。

由於常住寫生,在此臨摹、學習先人的畫風,畫家們即興給這個大山深處的小山村又起了個藝術名字叫“畫家村”,並給這裡的大山賦名“畫山”。

由此,畫家們經常攜友、帶生來此畫畫,後來,聞聲的攝影人、戶外也來了,尤其是攝影人拍攝作品獲得大獎後,張家凹便名聲大噪,如詩如畫般的人間仙境,引得無數人前往探尋。

張家凹由好幾個自然村組成,地處山西平順縣東寺頭鄉東30公里、河南林州市石板巖鄉西20公里的太行山之巔斷裂帶上,海撥1600多米,由於地處深山,交通極不便利,過去非常閉塞,2011年修通了12公里進村的盤山水泥路。

張家凹自然風光四季皆美,萬物復甦的春日,漫山遍野,柳枝吐芽,冰雪融化,春意盎然,好似一幅充滿生機的春日山水圖;每到百花爭豔的夏日,雖烈日當空,驕陽似火,人們或徜徉於樹中樹木濃蔭之下,或流連於洞中清涼之中,涼風習習,休閒避暑。讓畫家畫不盡的山水,讓野驢們踏不盡的春色。


在紅葉滿目的秋季,登高遠望,眼見遠方村落,秋色斑斕,紅楓蒼松相間,耳聽百鳥谷鳴,彷彿世外桃源,如臨其境,塵世間煩惱皆忘;到了朔風凜冽的冬日,漫山遍野,四周銀裝素裹,冰清玉潔,晶瑩剔透,分外妖嬈。讓攝影人拍不完的風景,讓遊人看不盡的風光。

張家凹村不但景色怡人,還有美麗的傳說。一說,古時,女媧娘娘煉就王彩石補天,正好路過此處,當時封裝彩石盒的鎖子不慎落入此地,砸在了大山中間,正好形成一個大山凹,成就此處美景如畫,留下人們可以立足山頭遙望前方,觀遠處谷山桃花盛開美景,看山下古村落炊煙,品山谷雲霧清香,陶冶心境情操之人間仙境。

二說,張家凹村是五代後梁畫家荊浩繪畫寫生之地。荊浩,後梁時期因避戰亂,退隱不仕,隱居於太行山洪谷,故自號“洪穀子”,在方圓百里的太行山深處幽美的環境中,躬耕自給。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迴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其間,曾經遊覽到此創作。


三說,清朝道光年間,河南省今林州遭遇大旱,人們生活苦不堪言,於是便有人攜家帶口逃難來到了此處,開荒種田,恰好這裡的地形為一處坑凹,又因逃難的人中張氏較多,所以就叫張家凹。

傳說只是傳說,美麗是人們對美好願景的期望。不過,走進畫家村,村子裡古老的石磨、手工編織的簍子隨處可見,房前屋後的核桃樹、花椒樹傳遞出濃濃的生活氣息,氣勢雄偉、秀奇險峻的太行山和生活在張家凹的人一起組成了一幅美麗的中國畫,站在村外太行之巔,確有那種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的意境感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