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種稀了好還是種密了好?

北方農村網

玉米種植是稀好,還是密好,通常要根據種植方式,品種及土壤肥力等綜合考慮,使玉米產量的穗數、穗粒數及粒重三要素間優化最大值,才能確保高產穩產。



玉米生長需要一定株數及充足光照、水肥和適宜溫溼度等,並避免倒伏早衰和病蟲害影響等,才能確保提高產量。如果種植過密則穗小,且易發病蟲害,後期易倒伏等,尤其高杆大棒品種嚴重;過稀則穗少,同樣影響產量,尤其穗小適宜密度大品種更是如此。玉米種植時一般柱形緊湊,矮稈,生育期較短品種可適當密植,反之宜稀值,一般春玉米較夏玉米宜密些,土壤肥力低田塊一般要密植,肥力高田塊可適當稀植。育苗移栽的玉米,植株較矮壯、可比直播的適當密些。同時還要結合玉米種植方式等進行考慮。比如:

1. 等行距單株留苗:一般行距50-65釐米,株距20-30釐米。具有植株分佈均勻,能充分利用地力光照等,適於肥料較低,種植較稀時採用,但後期通風透光差,要注意病蟲害防治及適時打葉通風技術。


2. 等行距雙株留苗:一般行距60-70釐米以上,株距35-60釐米,每穴留雙苗,苗距6-10釐米,相鄰兩行以錯穴呈三角形為宜。

3. 寬窄行種植:寬行距85-100釐米,窄行距30-48釐米,株距視密度而定,一般25-36釐米寬窄行以三角形錯穴單株留苗,寬行可以套種花生或大豆等矮稈作物,以增加附加經濟收入,次方式一般種植密度大,即保證了單位面積總株數,又便於田間管理操作,同時還能利用邊行效應,提高增加產量,適用於肥力較高田塊種植。

總之,玉米種植是稀還是密要根據品種特性和種植方式等綜合考慮把握,同時,還要結合適時化控,除草,施肥澆水及病蟲害防治等配套技術,才能確保增收高產。


玉米花生大講堂

“七論”玉米降密度, 穩定高產是正道

序言:2017年2月初,一位內蒙古呼和浩特網名“綠色莊園”的種田戶反映,畝密度6000株以上,連續兩年賠錢。由此,筆者決定將自己近幾年保存的科技資料公開,也算給一些“頭腦過熱”狂熱分子們澆一點清醒的涼水吧。

玉米種植,所謂的“高密度”和“超高密度”,至少現階段在當前的中國是不現實的因為適合的品種不到位。

筆者不同意當前極端的追求“高密度”,也不是倡導極端的“稀植”,僅僅是對當前玉米種植中“過於密植”造成的諸多弊端而提出適當降低密度的“中等密度”的觀點。請那些迷幻著“高密度”和“超高密度”的狂熱分子們,以及更多沒有時間學習和思考的人們,能冷靜理性地看完本文,然後再全面地、客觀地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總結。

“一兩個例子或許是忽悠人的,多個例子相互驗證才是提高自己的”——這是筆者從事農技推廣近30年來的最大感悟。下面筆者將從

“高密度與籽粒機收”、“增產問題”、“品種問題”、“耕地問題”、“肥水問題”、“倒伏問題”、“病蟲害問題”七個方面逐一的分析論述。

“七論”玉米中密度,穩定高產是正道(1)

高密度與籽粒機收的關係: 籽粒機收品種不是當前的普通品種

適合機收的品種,早熟、矮稈、棒子小的玉米品種增加密度,不等於所有品種都適合增加密度。

全國農技推廣中心主辦的“2016年國家玉米新品種核心展示示範”的20個品種中,“蠡玉88”赫然以畝密度3300株位列其中。據河北成安縣調查數據,畝密度3300株畝產1440斤,和其中一個5000株基本不倒伏的品種畝產1431斤相比,產量基本相當。

2017年3月30日,筆者以北方農村網專家顧問團的名義有幸採訪了全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玉米首席專家李少昆博士,李博士指出:“黃淮海地區的密度從2009年到現在的8年間,收穫密度沒有增加,就是4100~4200株。有的品種耐密性強,密度可以高一些,比如,我們推廣籽粒收穫,就需要增加種植密度,因為籽粒收穫的品種成熟期要短。生育期短的話,生物量小,它要通過增加密度來提高產量。”

李博士指出:種植密度增加比較快的是東北地區,比如,黑龍江的第三、四、五積溫帶,每畝種植5000多株近6000株;還有新疆灌溉地區也增加了,主要跟他們選用“適合籽粒收穫的品種”有關係。

“七論”玉米降密度,穩定高產是正道(2)

增產問題:密度提高之後又增產多少呢?

“七論”玉米中密度,穩定高產是正道(3)

品種問題:高抗又很高產的“耐高密”品種,真的有嗎?

“七論”玉米中密度,穩定高產是正道(4)

耕地問題:“看美國地圖,走中國的路”,現實嗎?

“七論”玉米中密度,穩定高產是正道(5)

肥水問題:肥水投入產出比,值不值?

“七論”玉米降密度,穩定高產是正道(6)

倒伏問題:玉米不倒伏,你有多大把握?

【你家玉米倒伏啦?!】
要從你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今後不倒伏:
①選擇抗倒性強的品種【別聽賣種的忽悠】。
②施肥多用鉀肥,噴施藍色晶典和控旺劑,或噴施“玉米壯漢一噴十防”專用產品(1盒5樣)。
③合理稀植,不要太密。
④別一次性大量施肥而不追肥。

“七論”玉米中密度,穩定高產是正道(7)

病害重、蟲害重、空棵、缺粒:你想好怎麼應對沒有?

給你更新、更真、更好的三農科技,“十星科技”幫你成為當地精英!

作者從事農業技術近30年,有足夠的經驗能幫助到你!

在該試驗中,春玉米畝密度3750株畝產1687斤達最高值,既高於畝密度3000株的畝產1633斤,也高於高密度的4500株的1673斤。但是,請注意:

3750株比4500株,增產約1%,
3750株比3000株,增產3%,
4500株比3000株,增產2%多,如此的增產幅度,增加密度有必要嗎?!


十星科技

玉米想高產,掌握適當的株距是很必要的!


這個得根據品種土質等實際情況決定!

通常我們在購買種子時包裝袋上有說明書,一般情況下按照說明書去確定株距也是可以的,因為這是每個品種在培育試驗過程中得到的科學答案!

自留的種子的播種密度應根據不同栽培方式、不同品種、不同水平、土質等因素去選擇!


1.常規情況下,耐密品種每公頃保苗5.5--6.5萬株;

2.稀植品種,每公頃保苗4--5萬株;

3.密植通透栽培,每公頃保苗6.5--7.5萬株。

當然,玉米高產還得從選茬、整地,選種、處理,播種、施服等方面去把握才行!


搬起石頭砸


燕趙小西

種植太密了也不好,主要是不耐旱,不方便管理,空間太小後,想施肥難,澆水,難,除草,難,還會營養被搶,導致營養跟不上,玉米不耐旱,會發黃,玉米秸稈很細小,玉米也會很小!玉米太密,也容易倒!

如果種植在行距60公分,株距30公分左右,比較耐旱,不會互相搶營養,陽光好,也便於管理,比如:人工去除草,施肥,澆水,都很方便!


阿榮小哥

玉米種植密度跟玉米品種,種植區域,適用機械等有關,總體來說密度過密,玉米田間競爭增大,影響單個果穗,密度過小,影響產量!現在農業現代化給傳統種植帶來了一定的衝擊,農業就是一個經驗的東西,老農民會根據自己的種地經驗來決定種植密度,科技的發展會讓農業種植從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專門實驗研究研究確切的最合適的值,這是更有說服力的,咱們也要轉變思想,相信科學!特別是現在農機化的發展,農機廠商在設計農機的時候會考慮農藝,所以種植密度很多時候是由你使用的農機來決定的,雖然機具上也會有一些調節裝置,但是如果過於追求個性,在田間管理和收穫方面反倒給自己帶來麻煩~


農機合作社

今天著重想說一下華農138,因為這個品種在我縣種植面積最大,這個品種包裝4200粒,袋上標註每畝3800株,因為在審定以前我己用不同密度搞試驗,在4000一4500株左右,產量沒有335和702高,後來種到5000株發現產量高於335和702,該品種最大優點是抗倒伏,所以農民自發的把密度提高到5500株一6000株,前提是讓農民增加肥料和化控藥的用量,由於該方法產量高,從2015年一2016年該品種在我們縣的銷量遠遠高出其它品種,成為我縣玉米冠軍,但華農公司不接受我們縣的種植方法。為了避免出現問題,今年春天銷售種子的時候,我們要求零售商一定讓農民把密度降下來,最高不要超過4500株,可由於今年氣候特殊,一些美系品種出了問題,出現了苞葉短,瘤黑粉病,密度過大的地塊相對嚴重。我認為單純追求產量風險大,再說玉米也不值錢,所以我覺得在近期內應以穩產為主,稀植可以減輕倒伏和病害的發生,當然我有各種密度的對照產量,因為品種太多,數據太多,就省了吧。以上是根據我縣實際情況總結出來的,各地有各地的種植習慣,種多大密度當地農民都懂,我們無非是互相交流而己。


就半工半農

這個問題好回答,農業八字好憲法。

合理密植最重要,稀稠不妥危害大。

過稀產量又低下,稠密最怕大風颳。

雖然稀了捧子大,基數不夠量不佳。

都盼高產棵密麻,玉米棵細風吹趴。

謝您提問我來答,關注黃河不會差……






黃河奔流

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範圍廣,面積大,產量高,要科學種植,才能獲得高產。我也玉米種植者,種玉米有親身體會,現在農戶種植的玉米普遍過於太密,投入高,通風不好,光照又不足。和稀植相對比,結果產量並不高,那麼,玉米種稀了好還是密植好?根據現在的玉米品種來看,都產量高,是經過高產實驗田培養出來的產量,按照它的要求,我們是無法達到這個產量的。玉米的產量和種植的稀和密有直接的關係。那麼怎麼把好這一關,才能獲得高產量?根據以往的經驗,如果我們把種子種在土地平整肥沃的地塊上,選擇了密植品種,按照種子種植說明應適當稀點好,不是密植品種,應適當密點好,要是種在普通地塊上,應適當稀點為好。所以,種植玉米,一般株距在7---8寸左右,每畝保苗4000株左右為宜。才能獲得好收成。


天天快樂張志波530

要根椐地的情況而定在我們這裡有一戶是這麼種的行距|米株距0.5尺這麼算下來棵數不少於4千株這樣種抗岡光照好增產機高不防學一學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