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与泛读:聊一聊读书的方法

精读与泛读:聊一聊读书的方法

精读与泛读 作者 吴涛

继续说读书的话题吧,虽说这个话题在一些人看起来并不那么有趣。

读书,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有精读,有泛读。有一些书需要精读,需要反复地读,甚至到能背诵的程度。

比如我读《论语》的时候,读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觉着意犹未尽,然后读杨树达先生《论语疏证》,钱穆先生《论语新解》、钱逊先生《论语浅解》、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等等。后来,我自己把《论语》全文输入到电脑里,反正也不多,不过就一万六千字。接着,我把《论语》的条目全部分分类,比如孔子提到仁的一百多条罗列出来,提到礼的一百多条罗列出来。如此这般之后,一部《论语》就基本上了然于胸。我过去的确是基本能背《论语》的。

精读与泛读:聊一聊读书的方法

比如《庄子》,我先读张耿光先生的《庄子全译》,接着读陈鼓应先生《庄子今注今译》,然后是曹础基先生《庄子浅注》、王先谦《庄子集解》,看看自己觉着不太清楚、不太明白的字句,这些书中都是如何解释的,相互对比,相互参照。如此,虽然费时费力,但是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精读与泛读:聊一聊读书的方法

读书还需要泛观博览。即便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除了前面我曾经向大家介绍的基本典籍以外,尽可能地多读些东西。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尽量快速地阅读,要学会一目十行地看书。没有必要在读书的时候,每一本书都如同中学我们学语文一样,分析句群句意,总结中心思想。

精读与泛读:聊一聊读书的方法

我经常遇到很多人告诉我说,看书总是看不快。我就问他们是怎么读书的,原来他们读书从来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书,个别人甚至必须用手指头或者那根笔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才能读。这样读书,效率是非常低下的。要想训练读书的速度,不妨去读小说,尤其是以情节见长的小说,让情节吸引着你快速地读下去。当然,不同的人所感兴趣的东西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合适的小说来读。对于我来说,过去非常喜欢读武侠小说。那时候金庸的作品都看过不止一遍的,往往都是在读第一遍的时候飞快,完全是在跟着情节走。后来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完全就是为了琢磨其中的味道了。就这样,自己的阅读速度就被训练出来了。记得我看《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也就是几个小时的功夫而已。即便是读《穆斯林的葬礼》,我也是七个小时。虽说这部书很有内涵,毕竟我不是学当代文学的,我没有必要细读,完全可以泛读。

精读与泛读:聊一聊读书的方法

需要精读的书,最好能选择完整的时间段来读。只有这样才能够沉得进去,保持思维的高度集中。如此才能收到精读的效果。零碎的时间,最好用来泛读。这些零碎的时间,假如你用来精读,你需要首先回忆起上次阅读时你的思路到哪里了。所以只能用来阅读轻松的东西。比如,看看我的杂谈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精读的时候,脑子一定要转起来,一定要思考。既然是精读,就不要求快,切不可囫囵吞枣。“读书不求甚解”那是针对泛读的东西,个别看不懂,或者一时理解不了,暂时放过也无所谓。而泛读的时候,脑子放松一点儿,被动地接受阅读的信息,也是一种休息。

至于什么书需要精读,什么书可以泛读。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取舍的标准也不同。假如你要是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那么《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约是需要你精读的。

好了,今天就谈这么多吧。

—————————————

野叟者,不误正业的大学历史老师,虽僻居荒野,但所讲并非野史。

这里没有高头讲章,也没有高深的论著。有的只是对历史的点滴采撷,对文化的一点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总会有趣,总是力图呈现出历史丰富的本来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