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昨天,劉若英的電影《後來的我們》上映,大家都去看了嗎?

影片中,周冬雨飾演的方小曉,與井柏然飾演的林見清,在北京漂泊了十多年。他們一起飲過烈酒,愛過彼此,最終愛了痛了,也散了。

後來的後來,她和他各走各的路。

小曉和見清的愛情過去了,可電影的高潮,卻是田壯壯飾演的林爸爸。

如果說小曉的回家,是對家的儀式感;那林父在小飯館的守候,則是對家的堅守。

影片改編自劉若英的小說《過年,回家》,故事中的愛情,只是小曉和見清兩個人的;家的意義,及遊子背離家鄉的疏離感,或許才是劉若英真正想要表達的。

01

爸爸的粘豆包

小曉父親早亡,母親常年在國外,她無依無靠,也沒文憑,她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

她每年過年都回老家,是為了陪伴早已離世的父親。在父親的黑白照片前坐一坐,剝開兩粒巧克力,父親一粒,小曉一粒。

小曉吃著巧克力,臉上不自覺露出愜意又滿足的笑容。

大概巧克力的味道,就是父親帶來的回憶:很苦,又很甜。

苦的是生活,甜的是,還有家能回。即使家中僅剩一張遺照,可回味起來也是甘甜甘甜的。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而一年才回一次家的林見清,進門就像個孩子似的和爸爸說,“過年哪能沒有粘豆包啊”,林爸爸打開蒸籠,粘豆包卻早已做好了

看見日益老去的爸爸,見清在心底暗暗許願,要讓爸爸過上好日子。這也是他在北京拼命的最大動力。

林爸爸在做飯,講往事、講孩子,又牽掛又不好意思的樣子,就像生活中無數位深愛孩子的父親。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那時候,林爸爸的小飯館,是熱鬧而溫暖的,充滿了小曉想要的家的感覺。

02

爸爸的遙控器

林爸爸不太會用電視機的遙控器,見清回家的時候,會耐心地教爸爸怎麼怎麼用遙控器。

好廚藝的林爸爸,每年會在兒子回來前,精心地寫一份菜單,張羅好一大桌講究地菜色,一屋子人熱熱鬧鬧,團團圓圓的。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爸爸即使關心孩子,也不會過多的去表達,只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默默做著什麼。

而我們,即使關心爸爸,也不會輕易地說一聲:爸,我愛你。

就像中國大多數的父親一樣,外表嚴厲內心柔軟,靜默無聲地為這個家付出。

我們也像大多數的孩子一樣,小的時候喜歡纏著爸爸鬧騰,等到長大了,卻連一句問候的話也說不出。

03

年輕人愛來愛去

只有父母關心你吃得飽不飽

臨近過年,見清因為倒賣盜版碟,被拘留了一段時間。怕林爸爸擔心,小曉獨自回到老家探望他。

其實在林爸爸心中,早已把小曉當做自己的女兒,這一點從剛剛講的小曉替入獄上午見清回家,可見端倪。

小曉回家的時候,林爸爸都像從前對待見清那樣,也給她挖上一罐子自制醬。

林爸爸常說,“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誰吃。吃得舒心、踏實,這才是我最在乎的。你們常年在外頭忙活,就怕你們吃不好,那些外賣能好吃麼?”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想想每次回家時,父母唸叨最多的可能就是,不要捨不得吃,你看看你都瘦成什麼樣了,一邊說一邊往你碗裡夾肉。

年輕人愛來愛去,只有父母關心你吃得飽不飽。孩子有沒有出息不重要,重要的是平安健康。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林見清和父親相依為命,父親覺得他搞遊戲是不務正業,但還是默默地支持他。

林爸爸對小曉說,見清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我們路過北京中關村,看見賣遊戲的碟《命令與征服》,真貴啊,我那時一個月才掙一千塊,那個碟就要一百六一張。

回到家,見清把自己鎖在衛生間裡,我說你幹嘛,他說,爸,你給我買張碟吧。

我說,我揍死你!

他說,你要是給我買碟,揍死就揍死!

最後,我把碟給他買了。

現在我就在想,

他現在這麼迷戀遊戲,是不是我害了他?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聽完這段話,小曉走出門,旋即淚流滿面。

林父望著小曉離去的背影,心裡覺著見清應該是出事了,但小曉的到來,還是給了他不少寬慰。

見清出來的時候,小曉去接他,給他捎了粘豆包,見清一見就知道,她去他家裡了。

之後,每年小曉和見清一起回來看他,也成為了林爸爸的節日。

他也相信長不大的見清,只有小曉才能照顧好。

就算見清在北京吃著山珍海味,但心裡惦記著的還是父親做的粘豆包。

曾經,林見清回家就抱怨每年都是那幾道菜,真沒意思。父親說,哪年都沒少了你的粘豆包。

後來,見清和小曉在大城市裡奔波,卻忘了回家看看爸爸。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林爸爸一直惦記著他們,見清和小曉搬去地下室的時候,林爸爸打來電話,見清說卻,“這邊吃火鍋呢,還有燒烤、烤鴨, 不用吃你那粘豆包了。”

爸爸頓了一下,輕輕說:“哦……我還給你留著呢。”

後來,他倆誰都沒回來。

林爸爸一直把粘豆包留著,直到餿掉了,才扔。

04

“孩子,你再不陪陪我

爸爸就老了”

為了從前許下的願望,見清拼命地在北京掙錢。不知不覺,他已經好幾年沒回家了。

終於在後來,他掙到了足夠的錢,買了大房子,還給爸爸換了臺液晶電視。

他完成了自己的衣錦還鄉,在家裡,爸爸又問見清,這個遙控器怎麼用,見清卻不耐煩教爸爸了。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爸爸越老越沉默。可是見清不知道,爸爸只是想借著遙控器,和兒子說說話,想兒子多陪陪他啊

也許林爸爸一直沒說出口的那句話是,孩子,你再不陪陪我,我就老了。

05

“孩子,這麼多年

你也像我的女兒一樣了”

多年後,當見清和小曉分手,事業小成的見清帶著懷孕的老婆回家時,接近全盲的林爸爸在火車站等著他們,剛一見面就說,“小曉,你回來了!”

縱使林爸爸在給小曉的信中說,是為了戲耍見清,但這一聲“小曉”,卻是他一直以為“他們倆,會一輩子”的真心話。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多年後,在北京獨居的小曉,收到林爸爸臨終前寫給她的一封信,信中寫道,“剛剛蒸了兩屜粘豆包,我給你留了一屜。”

一路走來十多年,爸爸用粘豆包,填滿了小曉的心,他把她缺失的父愛、親情,都送給了她。

小曉成了他的女兒,也是林爸爸心底的惦念。

《最後的我們》林爸爸寫給小曉的一封信

爸爸還告訴她,即使你和見清沒有走到一起,但在我的心裡,這麼多年,你也已經像我的孩子一樣了。

林爸爸在信裡寫道,“緣分這事,只要不負對方就好,不負此生太難了!”

這個世界上,最懂小曉的只有他。

因為他知道,小曉和見清在一起想要的,不是什麼所謂的大房子,而只是一個溫暖的家。

06

“爸,我想好好

教你一次怎麼用遙控器”

打從一開始就不會用遙控器的林爸爸,直到去世之前,眼睛盲了也沒有學會。

後來,已經結婚生子的見清,在家裡的廚房忙碌著,兒子奶聲奶氣地叫他,“爸爸!爸爸!遙控器壞了!”

他急忙跑出來,耐心地教著兒子怎麼用遙控器,教完了,他的眼淚也呼的一下子流了下來,就跟開了閘一樣,止不住。

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

身為人父的他,此時才突然明白了,父親也許不是學不會用遙控器,而是想找個小理由,和兒子多說說話啊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只是現在,就算他想教父親怎麼用遙控器,他也不在了。

回想起來,原來以前與父親相處的每一點每一滴,都是父親無聲的愛。

可是,等他終於明白了,父親也已經過世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就像電影中林爸爸說的:“做父母的,你們跟誰在一起,有沒有成就,賺多少錢,都不重要。我只希望你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日子,過得踏實,過得快活,健健康康的。”

父親的心願很簡單,他從不會對你說,自己有多愛你,他只會用微小的行動,去守護著你,用畢生為你保駕護航。

可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發現,他對我們的愛呢?

07

來日並不方長

我們還能陪伴父母多久?

我們一天天的長大,父母卻一年年地老去。我們還能陪伴父母多久?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用行動去孝順給你生命的人。

子女的陪伴,是老人晚年生活的最大期盼。也許有的人會說:我現在很忙,陪伴父母來日方長…

但你有沒有算過,我們還能陪伴父母多久?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個計算公式:

假如一年中,我們只有過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頂多相處11小時,若父母現在60歲,活到了80歲,滿打滿算我們能陪伴父母20年,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們曾以為的“來日方長”……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畢淑敏曾在文章《孝心無價》中說,“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願望,相信來日方長,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的脆弱。”

沒有人願意父母老去,但誰都不能阻止這一天的到來。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們能為父母做得,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可以給父母多打打電話,多回家陪他們吃吃飯,節假日帶他們到外面走一走,父母生病時及時出現在他們身邊……

別不好意思說出自己對父母的愛,千萬別讓父母等太久了。

多陪陪父母吧!不要讓那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每天守在窗邊張望,一次次地希望,失望……

也不要讓自己在很久很久以後,才追悔莫及……

- END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轉發

《後來的我們》最讓人淚奔的不是愛情,而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