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奇書-素書》為人處世古籍「看透人性,直指人心」精華收藏!

《傳世奇書-素書》為人處世古籍「看透人性,直指人心」精華收藏!(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為了方便你的查閱請在文章標題的右下方關注我們哦!)

《傳世奇書-素書》為人處世古籍「看透人性,直指人心」精華收藏!


傳世奇書《素書》,看透人性,直指人心!

《素書》是一本流傳了很久的神秘智典,其伴隨著迷人的神妙故事:漢朝之後的某一個時期,當盜墓者盜竊古墓時,從幽深古墓的玉枕中發現了一本古書。古書的秘戒既苛刻又嚇人,警告此書不能傳給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會遭殃;但如遇合適的人不傳授,也會遭殃。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所作,“素”的本意是白色生絹,含有“質樸”、“根本”的意思,在這裡指的是“簡單的道理”。

這本奇書,僅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但這本書的內容可非同尋常,不僅包含治國安邦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為人之道的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如醍醐灌頂、豁然頓悟,其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值得我們每個人讀上一讀。

1、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譯文:道、德、仁、義、禮,這五者是一脈相承、不可分離的。

做人,需要順道、依德、懷仁、具義、遵禮,這才是古人所稱的“賢人君子”。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就是說,道、德、仁、義、禮,按照遞減的順序,不僅是五種做人的高度,也衡量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

2、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譯文: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苟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傑。

人在其位,必謀其政。愛崗敬業這話不僅僅是口號而已,每個人都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不論職務大小、權責輕重,在位一天,就要忠於職守。在生活中,則要有自己所堅守的原則,即使面對利益生死的衝突,也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即使被人誤解、猜疑,身處是非之地,仍然不會因為害怕被猜忌而推脫自己的責任。面對美色、功利等誘惑,要憑藉自己的智慧,做出冷靜、正確的抉擇。具備上述品德的,必成大事。

3、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 譯文: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慾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

古人歷來強調戒除慾望的重要性。孔子說:“無欲則剛”,去除多餘的慾望,才能剛正不阿。但這些道理說來容易,做起來比啥都難,比如“嗜好”、“慾望”都是很難一時更改的,若真施行起來,需要深刻理解後,依靠強大的意志來執行,方可更改。

4、夫志,心獨行之術。長沒長於博謀,安沒安於忍辱,先沒先於修德。

譯文: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深思多謀;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安於忍辱;最優先的要務,莫過於進德修業。

人能志心篤行,乃立身成名之本。立志的重要性無需多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自古以來,胸有大志的人總是孤獨的,黃石公謂之曰:“心獨行”。要立大志,行大事,離不開安心養德,勇於忍辱,精心謀劃。就像《大學》中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5、以明示下者暗。

譯文:在部下面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 領導本來就所處位勢較高,再加上聰明絕頂,那就更嚇人了。因為自認為聰明的領導,一般犯兩個毛病,一是聽不進不同意見,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剛愎自用;二是不相信別人,在工作上事必躬親。

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對全局洞若觀火、明察秋毫,心中瞭若指掌,面上卻應該不動聲色,在給予下屬適當的信任之餘,更應該把握分寸,不把自己全部真正的意圖全部顯現出來。

6、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3054371" });

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

諸葛亮在《將苑・厲士》有言:“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對自己放縱而假惺惺的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會接受他的道理;只有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才會信服。

正人先正己,自己都做不到,卻教別人如何去做,又如何能讓人信服?老子講:“行不言之教”才是教人育人的正法。也就是說,真正的君子和聖賢是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來示範和感化周圍的人,用無聲和無形的方法來影響環境的。

13、慢其所敬者兇。

譯文:怠慢、輕侮應該受到尊敬的人,一定會招致兇險之禍。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意思是人要敬畏上天,順應天命,同時也要有敬畏的人。在封建時代,畏天命,畏聖人,對於保持社會公序良俗的運行,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於君子須有所畏的人,就是品德端重,能用直言指出自己錯誤的長輩或朋友。

一個社會提倡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形成什麼樣的風氣。一個人沒有敬畏心,就會失去做人的底線,什麼壞事都做的出來。在家裡不孝親,在單位不服從領導,在社會上不懂尊賢,這樣的人必然會遭兇險之禍,這樣的社會必不文明,這

樣的國家和民族也必然會落後。

14、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譯文:善於謀劃的人沒有險惡的事發生;沒有深謀遠慮的人,眼前必將出現憂患。

一個善於謀劃的人必定是心思縝密的,善於謀劃使自己處於主動,遇事也可化險為夷。

俗語說:“放長線釣大魚。”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人不能被眼前的成敗得失遮住眼睛,要有耐心,做長遠的謀慮,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否則只能因小失大。

為什麼成功者只有少數,是因為他們目光長遠,做任何事情都善於謀劃。一個懂得適當放棄眼前利益的人才能收穫更大的利益。懂得取捨之人必定收穫更大的利益。

15、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譯文: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回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

《周易·坤》中說:“履霜,堅冰至。”見到霜就要預見到將有堅冰緊隨而來。這就是“見幾而作”,防患於未然的思想。知道懼怕危險的人,就能適當約束自己,時時保持警惕,確保自己不履險地。同理,知道畏懼死亡的人,就能活得更長久。人只有居安思危,見幾而作,才能永保平安而不敗。


.....親!看後有什麼想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補充!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記得在文章標題的右下方關注我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