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航導彈第一旅”營長:一介書生到礪劍先鋒

從一介書生到礪劍先鋒,一心為戰的羅寅生始終探尋著“勝戰之鑰”,書寫著練兵備戰的答卷:10餘次執行重大軍事任務,3次立功,被火箭軍評為“十大礪劍尖兵”,前不久榮獲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巡航导弹第一旅”营长:一介书生到砺剑先锋

追尋“勝戰之鑰”

——火箭軍“巡航導彈第一旅”營長羅寅生練兵備戰紀實(上)

“巡航导弹第一旅”营长:一介书生到砺剑先锋

羅寅生在指揮訓練。馮根鎖攝

初夏,火箭軍一場聯合作戰模式下的對抗演練打響。

指揮方艙裡,“巡航導彈第一旅”營長羅寅生指揮數個發射單元實施火力突擊。勝戰歸營,帳篷徹夜燈火通明,羅寅生就地組織覆盤總結。“他是在尋找‘勝戰之鑰’!”見此,導調部一位領導感慨。

腦子要在導彈之前到達“落點”

羅寅生的案前,掛著一幅軍事地理圖,從作訓參謀到營長,不管辦公室搬了多少回,地圖從未離開他的案前。其實,在他的心中還裝著一幅“國家安全態勢圖”。

每晚離開辦公室前,羅寅生都會梳理當天國內外要聞,尤其是時政軍事新聞,然後對著地圖仔細端詳,有時還會在圖上來回比劃,在筆記本上標註記錄。

新戰士很好奇:“營長在比劃什麼?”老兵們神秘一笑:“導彈落點!”羅寅生愛研究“敵情”其實早已不是什麼秘密。作為“巡航導彈第一旅”,官兵執掌著國之重器,擔負的是“千里點穴、一劍封喉”的特殊使命。“腦子裡永遠有任務”才能把落點看得真切、對戰法研究得明白。

“腦子要在導彈之前到達‘落點’,是因為他總是想在前。”旅政委田濤感慨地說。

2012年12月5日,習主席會見原第二炮兵黨代會代表時,勉勵官兵按照“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真抓實備、常備不懈,紮實推進軍事鬥爭準備各項工作。此時羅寅生在旅作訓科剛“站穩腳跟”,無比振奮的他結合巡航導彈作戰使命,夙夜攻關深研細謀,梳理出20多個新質戰鬥力增長點,提出60多項具體舉措。

當作訓參謀,羅寅生把作戰對手的兵力部署、武器性能、作戰模式、重要目標等悉數研透,建議在全旅推行“三情”日研判、軍情周播報、敵情月報告制度,幫助官兵練就穿透迷霧的慧眼。擔任營長,羅寅生第一件事就是創建“對手信息庫”。“導彈戰是超視距作戰,對手‘看不見’,但要‘想得到’!”他經常帶著官兵研究敵情、研判形勢、研習對策。去年底,全旅組織“敵情、我情、戰場環境”知識考核,他們營名列第一。

思戰研戰,痴心不改。世界上的多場戰爭,都在羅寅生的心裡有過“覆盤”,國家安全形勢的風吹草動,都會撥動他敏感的神經。

比射程更遠的是眼界

羅寅生認為,作為戰略導彈部隊一員,在向世界一流戰略軍種邁進中,必須要有一流的戰略視野。不僅要錘鍊官兵亮劍本領、昂揚鬥志,更要培養官兵創新思維,拓展他們的戰略視野。

去年夏,全營開赴陌生地域駐訓。打仗半月,搬“家”5次,羅寅生至今後怕:全營展開點多線長,既不利於快速轉進,也難實現“動之無痕”。

“部署轉換一定要提速!”發射架下,他現場開起“諸葛亮會”。打破沿襲多年的建制班宿營慣例,按照作戰單元分組,保障要素一律搭上“車輪子”,一座“車載營盤”隨之崛起在演兵場,整營部署和撤收時間縮短一半以上。

一天深夜,接到上級部署轉換命令,兄弟單位尚未拆完床板,羅寅生已經帶領全營消失在夜色中。這一做法推廣全旅,部隊隨時能戰能力大為提升。今年5月,全旅兵分多路執行任務,快打快撤、連續作戰的硬功贏得多方好評。

目之能及,行之有至。一位領導感嘆,吃一次“螃蟹”可能是一時之勇,羅寅生經常成功蹚新路,其創新思維和前瞻意識難能可貴。

羅寅生當營長1年多,全營時時想創新、事事謀創新、人人能創新已蔚然成風。

傳統軍體課目訓練,負重跑、加碼訓是慣用招法,羅寅生卻主張巧練。在他的支持下,擁有國家一級健身教練資格的梁友麟等官兵集智創新,把訓練大綱要求、運動生理學等要素相融合,創造性提出“群體複合循環訓練法”。

半年後,全營軍事體能考核優秀率上升12%,居全旅第一,傷病率卻大幅下降。上級考核組評價:一升一降兩組數據,對戰鬥力建設的作用不可小視,部隊需要這樣“視野開闊、思維前瞻”的優秀指揮員。

讓訓練的標尺比戰場再高一寸

去年8月,該旅高分通過火箭軍考核評估。在全旅檢討式總結中,羅寅生所在營扣分最少,自我梳理出的問題卻最多,一共5類27個。

這份“清單”是橫亙在他腦海裡的無數問號。正如他的營長“就職演說”所言:讓訓練的標尺比戰場再高一寸,才能清理榮譽光環下的“靶場思維”。

對照火箭軍“隨時能戰、準時發射、有效毀傷”核心能力標準,羅寅生牽頭反覆研究,將這12個字細化成6類37條措施,建立起一套全旅戰鬥力評估系統,倒逼訓風演風考風聚焦實戰化。

上級對該旅進行核生化防護綜合能力考核。考前訓練中,幾名戰士為取得好成績走“捷徑”,偷偷將防護服褲腿鬆開。他發現後通報全旅,並對防護裝具進行“過篩子”查驗。

不久後,羅寅生接到去當營長的通知,他卻惦記著幾名戰士考核作弊未了一事。有人勸他,你都要離開了,還管這事。羅寅生較起了真:“戰場上敵人會讓咱們過得去嗎?”最終,在他交接工作之日,處分通報下發。

在羅寅生心裡,練兵備戰這把標尺,猶如百鍊鋼。

那年該旅參加全軍重大軍事演習,遇上軍委首長抽點拉動。一聲令下,部隊打了個“滿堂紅”。部隊正欲班師回營,羅寅生找到旅長張正紅:“個別課目沒有訓全,整旅合成也沒達到預期效果,建議延長一段時間。”

“那咋行?”張正紅聽了直搖頭,“兄弟單位還等著進場駐訓,我們不撤,整個基地訓練計劃都亂了。”

“真打起來,誰也難料戰鬥何時結束,協調的事是小事,也正好練練部隊應急保障能力。”羅寅生據理力爭。

第二天一早,羅寅生又堵在旅長帳篷門口,還沒等他開口,張正紅松口了:“你的建議不無道理,練兵不能留死角。”加訓20天,部隊滿載而歸。

在營長崗位,練兵有了更多自主權,羅寅生用得淋漓盡致——

組織編寫《指揮勤務手冊》《戰法手冊》,讓官兵職責一目瞭然,一有行動忙而不亂;探索推行導彈部隊“合成營”訓練模式,減少指揮層級,提高訓練效益;用“實戰操作規範”替代“實裝操作規程”,把“技術特情”拓展為“戰術特情”,讓訓練更加貼近實戰;要求人手一個小本,記錄訓練中的問題、故障和經驗、體會,確保“打一仗進一步”……

短 評

強軍在我 興軍有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強軍重任落在我們這一代官兵肩上,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實現強軍夢的生動實踐中實現人生價值?火箭軍“巡航導彈第一旅”營長羅寅生用實際行動作出了精彩詮釋。

入伍以來,羅寅生自覺堅定強軍信念,始終以高度的忠誠和熱愛投身巡航導彈事業,以戰鬥姿態鉚在練兵備戰一線,以強烈的憂患意識歷練能打仗、打勝仗的過硬本領,以“強軍在我、興軍有我”的責任擔當,刻苦學習鑽研作戰指揮、帶頭攻關戰法訓法,帶領官兵見第一就爭、見紅旗就扛、見任務就上,時時處處爭當“刀尖子”,帶動營隊形成“練兵不懈怠、備戰不鬆勁、打仗不怕死”昂揚士氣,展現了官兵精心鑄劍、潛心礪劍、勇於亮劍的精武風采,反映了基層指揮員思戰謀戰、練戰備戰、敢戰勝戰的使命追求。

在強軍興軍的宏偉征程中,廣大官兵都應像羅寅生那樣,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練兵備戰、精武強能上,刻苦學習鑽研軍事專業技能,熟練掌握手中武器裝備,努力鍛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精兵勁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