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從城市看中國:經濟集聚、人才爭奪與產業遷移

大势|从城市看中国:经济集聚、人才争夺与产业迁移

中國社會科學院與經濟日報社共同發佈社科院財經院重大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6次報告(總報告)》——

從城市看中國:經濟集聚、人才爭奪與產業遷移

大势|从城市看中国:经济集聚、人才争夺与产业迁移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重大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6次報告(總報告)》,從城市層面觀察中國經濟的時空變化及其未來走勢,並有所發現:一是中西部頭部城市崛起,南北分化加劇,以東中一體和一網五帶為標誌的中國經濟空間新格局越發凸顯;二是中部地區人口持續迴流,東中一體趨勢加強,“北雁南飛”成為新趨勢,城市間人才爭奪日趨激烈;三是成熟城市群內製造業向周邊擴散,成長中城市群內製造業則向中心城市加速集聚,非城市群內城市產業結構趨於低端服務業化。

當今世界,城市化進程正在不斷加速,目前全世界有54%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已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從城市角度審視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與趨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正處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中,截至2017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58.52%,城市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因此,從城市層面觀察中國經濟的時空變化及未來走勢就成為觀察中國經濟的一個主要視角。

一、城市視角下的中國經濟格局:中西部核心城市崛起,南北分化加劇,以東中一體和一網五帶為標誌的中國經濟空間新格局越發凸顯

(一)中西部核心城市通過外引內聚使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東部地區中心城市則向周邊及其他地區外溢

中西部核心城市通過經濟內聚方式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中西部城市如重慶、武漢、長沙、鄭州、成都等在過去幾年獲得了快速發展,就2013年—2016年的GDP變動情況而言,重慶、成都、鄭州、武漢、長沙、南昌等中西部核心城市的GDP分別增長40.16%、33.60%、30.83%、31.61%、30.80%、30.54%,遠高於所在城市群非核心城市的增速,同時也要高於東部七個城市群內所有城市的平均增速(27%),說明目前中西部城市群正處於成長階段,城市群內資源要素正向核心城市集聚。

東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則處於要素外溢階段。2013年—2016年,在26個長三角城市中,GDP增長率最快的五個城市分別是安慶、無錫、馬鞍山、蘇州和紹興,而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的GDP增長率分別位居第14、17、23和21位,遠低於周邊城市的增長速度;在14個珠三角城市中,GDP增長率位居前五的分別是韶關、江門、中山、佛山和汕尾,作為中心城市的廣州和深圳則位於第8位和第14位,這也印證了東部發達地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要素和產業正在向周邊城市及其他地區外溢。

伴隨東部地區的資源要素向中西部擴散,中西部核心城市積極對接東部地區的優質資源,通過要素外引方式不斷髮展壯大。

(二)經濟增速“南高北低”日趨明顯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國內區域之間的不平衡是一種常態,究其原因,城市之間因為要素及要素稟賦的差異,導致經濟發展起點不平衡,集聚機制在空間上的差異則導致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不平衡,制約集聚機制發揮效果的外部環境、政策差異則導致城市經濟發展外部環境不平衡。總的來說,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具有長期性,同時這種不平衡也具有相對性,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不同表現形式。

從空間上來看,中國城市GDP增速整體呈現“南高北低”態勢。北方的京津冀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市群的GDP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9.82%、3.6%、-29.95%、15.24%、22.95%、18.5%,南方的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的GDP平均增長率則分別為27.58%、28.04%、24.99%、26.43%、28.96%、31.34%,平均增長率普遍高於北方各個城市群,南方平均增長率最低的成渝城市群都要高於北方平均增長率最高的中原城市群,可見南北經濟增長分化的趨勢日趨明顯。

(三)東中一體和一網五帶經濟空間新格局日益清晰

從城市的視角看,中國正在逐漸形成以多中心群網化城市群體系為支撐的“一網五帶”巨手型經濟空間新格局:東部地區及其近鄰的中部地區構成的區域,北至京呼線、東南臨海、西抵東經110度經線附近山區綿延帶的網絡狀城市體系,將聚合成“一網”;東北和西部作為成長區域,隨著域內中心城市的崛起,以及域內成長型城市群和潛在型城市群的不斷髮展壯大,將延伸出五大城市發展帶。這五個城市發展帶主要包括:一是東北沿京哈線城市發展帶,以京哈線為發展主軸,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為中心城市,依託遼中南城市群和哈長城市群。二是西北沿隴海—蘭新線城市發展帶,以隴海—蘭新線為西北地區的發展主軸,聯動關中城市群、蘭西城市群、寧夏沿黃河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三是西線沿長江上游城市發展帶,依託成渝雙核橫跨四川盆地,向西沿陸橋通道直抵拉薩,形成長江經濟帶的延長線。四是西南沿滬昆線西段城市發展帶,依託湘黔鐵路和貴昆鐵路由湖南延伸至雲貴地區,聯動貴陽、昆明兩大區域中心城市,通過東中部發達的城市網絡體系輻射帶動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五是南線沿南城市發展帶,從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段起點,以海峽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帶動北部灣城市群和瓊海城市群。

東中部城市群的GDP佔全國GDP比重近年來一直維持在70%上下,東中部地區已然成為一隻網絡狀的“巨手”,正在托起中國經濟的明天。與此同時,中部城市群的GDP佔全國比重近年來雖稍有下降,但一直維持在17%左右,而中部地區所有城市的GDP佔比則在22%上下,由此可以看出,中部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二、城市視角下的中國人口流動:中部地區人口持續迴流,東中一體趨勢加強,“北雁南飛”成為新趨勢,城市間人才爭奪日趨激烈

(一)中部城市人口迴流趨勢明顯,東中一體趨勢有所加強

從區域角度看,中西部地區經濟改善帶來人口迴流,人口流入態勢日益明顯,特別是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口持續流入。從2013年—2016年間地級及以上城市常住人口的變化來看,相較於人口增量為負的東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城市的人口增量普遍為正,其增速也相當可觀,中部地區81個城市的平均人口增速為2.91%,西部地區85個城市的人口平均增速為0.86%,東部地區88個城市的人口平均增速為1.02%,與此同時,東北地區人口則持續外流,東北地區35個城市人口平均下降2.23%。中西部地區尤其是中部城市的人口流入主要得益於返鄉就業人口的增加,人口迴流現象在過去的勞務輸出大省如安徽、四川等地表現十分明顯。更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中西部城市人口迴流主要集中在部分中心城市,尤其是成都、重慶、武漢等城市。

從人口分佈的角度來看,東中一體的趨勢日益明晰。伴隨著中部地區人口的持續流入,中部地區人口占全國的比重也有所回升,2016年中部地區人口占全國比重為25.73%,與2015年的25.7%相比略有回升,如果將東中部地區的人口加總,其佔全國人口的比重更是達到63%。由此可知,東中部地區已經成為中國人口的主要承載地,東中一體的趨勢也越加明晰。

(二)不同等級城市之間分化加劇,核心城市人口流入持續加強

目前大城市集聚現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在人口分佈方面,城市分化和大城市集聚現象非常明顯。2013年,人口總量前十位城市的人口為16021萬,佔全國總人口的11.77%,而到了2016年,前十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增加了611萬,相當於增加了一個特大城市的人口量。從中可以清晰看到,中國城市人口正越來越向核心城市集聚,城市之間的分化正在加劇。

從城市行政等級的角度看人口在地區間的流動可以發現,城市等級越高的城市,人口集聚能力越強。由於不同等級城市所擁有的行政資源不同,處於高等級地位的城市憑藉龐大的行政資源正在集聚大量人口,而處於較低等級的城市由於手中掌握的資源有限,對人口尤其是人才的吸引力相對較為欠缺,由此導致不同城市之間的分化加劇,這一現象在中西部地區更加明顯。

(三)“北雁南飛”成為中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新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經歷了三輪相互疊加的大規模流動:第一輪是由西向東的人口流動,由對外開放的前提下實現工業化的道路所決定。人口由距海較遠、交通不便的西部地區,向距海較近、交通便利的東部沿海地區流動。第二輪人口大規模流動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主要由快速工業化帶動急速城市化所導致。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入新階段,中國人口流動的方向出現了新特點,也可稱之為第三輪人口大規模流動:首先,由過去的“由西到東”逐漸轉向“由東向西”,其次是由北到南流動,最後是發達城市群中心城市向周邊及其他地區外溢,總體呈現三重疊加特點。

“北雁南飛”成為新一輪人口流動的標誌性趨勢。根據2017年末常住人口數據,南方省份人口持續淨流入。在30個已經公佈數據的省份(除雲南外)中,廣東、浙江、安徽三省的增量位居前三位,這三個省均為南方省份。在人口增量超過30萬的11個省份中,除山東、河北和新疆3個北方省份以外,其餘8個均來自南方。與此同時,北方地區的人口則在持續淨流出,並且範圍有所擴大。在六個出現常住人口負增長的省份中,京津滬三大直轄市由於人口規模控制而出現下降,另外三個則分別是吉林、黑龍江和遼寧,均來自東北地區,並且延續了多年人口流出的趨勢。

造成人口“北雁南飛”現象的主要有如下原因:首先,經濟發達、產業密集的南方省份始終保持著對外來人口的持續吸引力。其次,南方省份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普遍比北方好,大大增強了對外來人口尤其是北方人口的吸引力。

(四)人口爭奪尤其是人才爭奪成為城市競爭的新戰場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市發展動力正在由過去的投資驅動型向消費和創新驅動型轉變,消費市場的擴大依賴於人口的大量集聚,創新則依賴於人才的集聚,在此大背景下,各個城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求人口。由此,城市間的人才爭奪成為城市競爭的新形式。

本輪人才爭奪由新一線城市最先發起,主要瞄準本科以上高校畢業生。進入2017年,伴隨著新一線城市多年來的快速發展,其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強,原來的人才流失現象成為阻礙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這些城市開始廢除阻礙人才進入的條條框框。首先,在戶籍政策方面實行本專科以上學歷畢業生零門檻進入,同時積極推動落戶手續電子化便利化,在此基礎上,又瞄準購房貴、租房難的問題,推出各種租房補貼和人才公寓,確保人才能夠安心工作,最後針對部分高級人才,推出金額不等的資助措施,確保創新創業的順利起步。隨著全方位吸引人才措施的推出,人才引進效果立竿見影。從2016年第4季度至2018年第1季度,人才淨流入率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主要是積極招攬人才的新一線城市,其中,杭州的人才淨流入率最高,屬於第一陣營。其次是長沙、成都、武漢、深圳、西安等城市,屬於第二陣營。青島、南京、鄭州、合肥、上海屬於第三陣營。北京、重慶、廣州、蘇州則屬於第四陣營。

其次,部分二三線城市也相繼加入人才爭奪中,主要瞄準本專科以上畢業生,南昌則允許中專以上學歷畢業生零門檻落戶。最後,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加大吸引人才力度,主要瞄準高層次人才。

三、城市視角下的中國產業遷移:成熟城市群內製造業向周邊擴散,成長中城市群內製造業則向中心城市加速集聚,非城市群內城市產業結構趨於低端服務業化

從中國城市發展現狀來看,城市群在中國城市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日趨提升,城市群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形式。因此,從城市群視角來觀察中國城市發展的現狀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切入點。從本質上來說,城市是人口的集聚,而人口的集聚又依賴於產業,產業興則城市興,尤其是朝陽產業及新興產業集聚的城市,競爭力往往較強,而一個積聚了夕陽產業和衰退產業的城市,未來的競爭力將堪憂。因此,從產業角度觀察城市興衰也可以窺一斑見全豹。

伴隨著世界經濟深入調整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乃至全球產業的空間佈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浪潮正在洶湧而來。一方面,為挽救經濟,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計劃,吸引相關高端製造業向本土迴流,另一方面,在要素成本不斷增加的壓力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大量製造業、服務業企業已經或正在向中國內地以及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更加低廉的周邊國家轉移。對於中國內部的產業轉移,基本上可以從城市群內部、城市群之間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城市群之間的產業空間重構:製造業向城市群特別是中部城市群集聚,高端服務業向東部發達城市群集聚,非城市群內城市產業結構趨於低端服務業化

目前,在加快構建國家價值鏈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中國區域產業佈局正在重構:東部地區雖然優勢依然顯著,但是中西部地區的優勢已經開始凸顯。部分中西部城市群及中心城市開始崛起,這對構建以國內市場需求為主導的價值鏈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趨勢:

1.產業結構方面,非城市群城市去製造業趨勢要明顯快於城市群內城市,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城市群的去製造業趨勢相對較不明顯。

2.製造業正在向中部地區集聚,中原城市群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對製造業的承接容量不斷增強,非城市群內城市制造業持續外流。

3.信息軟件業正在向珠三角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集聚,非城市群內城市的信息軟件業持續外流。

4.房地產業普遍繁榮,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增長快,非城市群內城市也有所增強,而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則相對放緩。

5.科研技術產業正在向長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成渝城市群集聚,遼中南、北部灣、關中平原、海峽西岸城市群的科研技術產業則出現流失。

6.就商業租賃業而言,遼中南城市群和北部灣城市群發展滯後,珠三角、京津冀、中原、成渝、關中、哈長、海峽西岸等城市群則發展較為迅猛,非城市群內城市的商業租賃業也得到較快發展。

(二)城市群內部的產業空間重構:成熟城市群內中心城市趨於高端服務業化,製造業向周邊擴散,成長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通過外引內聚實現製造業加速集聚

由於不同城市群發展階段不一致,成熟度也不同,使得不同城市群在產業結構空間重構方面表現出一定差異性。一方面,成熟城市群內中心城市的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加,正在邁向消費型社會,對本區域內的經濟拉動作用較為明顯,但是其製造業比重有所下降,出現“去製造業”現象。另一方面,成熟城市群內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率先升級,呈現服務業快速發展趨勢;成熟城市群內大部分非中心城市的製造業區位商有所上升;成長中城市群中心城市制造業持續流入,製造業區位商不斷提升;成長中城市群內非中心城市去製造業現象比較明顯,製造業逐步向中心城市集聚。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課題組)

大势|从城市看中国:经济集聚、人才争夺与产业迁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