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了專注力的一萬小時定律,都是無用功

脫離了專注力的一萬小時定律,都是無用功

我睡覺也睡夠一萬小時了

文 / 涼爽

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來自格拉德威爾的書《異類》——“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對於某一項技能,我們需要投入10000個小時。按照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我們可能會質疑,幾十年來一直睡覺吃飯,也花了不少於一萬小時了,為何還會隔段時間失眠,掌握不了睡眠的奧秘,也不會規律和健康飲食。這是為什麼?

任何脫離了專注力的一萬小時定律,都是無用功!

脫離了專注力的一萬小時定律,都是無用功

脫離了專注力的一萬小時定律,都是無用功

精準到一萬小時,就能專業到極致?

不用專業領域技能的習得並不總需要一萬小時。心理科學史上從來不存在一個精確的一萬小時。Hacker News網站有證據表明,優秀的專業演員的技能習得需要3500小時左右,記憶類專家只需要數百小時左右。

而且成功與練習時間不成正比,練習的成果也不與時間成正相關。

原因在於身體素質和智力條件有差異,也取決於練習的方法。

古希臘哲學家歐布里德的理論——沙堆悖論,可以駁回一萬小時定律。

1粒沙子不是堆。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麼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麼3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類推,9999粒沙子不是堆;因此,1萬粒沙子還不是堆。

因為1和1萬之間並沒有設定明確的邊界,具體是多少呢?沒有人知道自己從事這專業技能成為專家那一刻是精確到了幾個小時。

脫離了專注力的一萬小時定律,都是無用功

脫離了專注力的一萬小時定律,都是無用功

刻意練習的行動力清單

披頭士樂隊20世紀60年代初在德國漢堡演出之前,大約花了一萬個小時來練習;

比爾蓋茨大約花了一萬個小時來編程,以磨礪技能,為日後創辦微軟公司奠定基礎;

2013年宣佈退隱,七十七歲的宮崎駿攜新作《毛毛蟲波羅》復出;

年幼的莫扎特聽到某種樂器彈奏出來的調子,無論哪種他都能準確辨別出來。

某些人大腦裡有著極其固定的迴路,這些迴路決定了我們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訓練之後,天生的才華得以充分的提升。所以,有著超人般能力的專家,是訓練的產物。

不可否認,人類的本性的貪圖享樂。我們打敗的須得是人性。持續練習,突破極限。

刻意練習的精髓——

1. 帶著目的去練習

2. 提升動力,持續地練習

3. 練習需要專注,需要走出舒適區,也包含正反饋

脫離了專注力的一萬小時定律,都是無用功

脫離了專注力的一萬小時定律,都是無用功

1萬小時的真相

前文也提到時間和吃飯早已1萬小時的問題,大學四年學習專業的時間也早已超過1萬小時,為何本科畢業的人並沒有成為該行業專家。有些人甚至被問“大學四年學了什麼?”的時候啞口無言。

是因為沒有專注。

遲到、逃課,上課睡覺,作業拼拼湊湊馬虎完成,考試臨時抱佛腳……這早已成為了當代大學生最顯著的行為形象。

記得小時候學習英語背課文的時候,媽媽總是在我每天早上起床的同時反覆播放英語課文的錄音。久而久之,無論是我沒理解含義的現教課文,還是還沒學過的課文,我都能倒背如流。因為6-12歲正處於具體形象思維,認知發展中的記憶發展仍然是機械記憶為主,這種方法在小學階段非常適用。但是到了初高中階段,隨著英語課文的難度增強,長度增加,機械記憶發展為意義記憶,我已經不能夠熟練掌握課文了。是因為少了選擇性專注和強化理解。

分心,是阻礙你成就卓越的絆腳石。

我們越是分心,越難深入思考,越難專注練習;思考時間越短,訓練時間越不夠,我們越容易流於膚淺、行於表面,越不可能成為專家。

於是,我們過分地高估了自己的天賦,存在“我不能”的誤導思想,低估了練習效應。

花了一萬小時的工作,脫離了專注力,都難以成功。

Reference

1、《刻意練習》安德斯·艾利克森 . 羅伯特·普爾 . 機械出版社

2、《專注》 丹尼爾·戈爾曼 . 中信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