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濟南跨黃大橋!當地村民:我能走的橋哪去了?

長清黃河大橋禁行非機動車,浮橋還要拆除

部分村民發出疑問“我能走的橋哪裡去了?”

一問:高標準大橋如何兼顧多樣過河需求?

長清黃河大橋通車當日在齊河境內遭遇阻斷一事,於22日下午暫時得到解決。齊河公安局通報稱,“大橋恢復通行”。橋通了,阻斷風波暫時得以平息,然而問題癥結卻難以徹底解決。

三問濟南跨黃大橋!當地村民:我能走的橋哪去了?

齊河黃河大橋收費站處,清晰標識“濟南、德州7座及以下小型客車免費”。

建成大橋,本應帶來通行便利,但齊河縣胡官屯鎮孔官村部分村民反映,新建成的大橋不允許非機動車通行,且封閉收費,一類車15元,二類車25元,農村常見用於打工和送貨的麵包車,一個來回要掏50元。而在大橋下游,一直通行的西魏渡口浮橋,即將按照與大橋投資方的協議進行拆除。難怪有居民發問:“我能走的橋哪裡去了?”

存在了20多年的西魏渡口浮橋,加速了當地黃河兩岸的融合。浮橋周邊的齊河村民,甚至感覺“到長清城區比到齊河縣城還要方便”,瓜果蔬菜也方便販到長清甚至濟南市區銷售。農民農閒時每天往返黃河兩岸,到長清和濟南市區找活幹、打零工。這種融合,已成常態。

三問濟南跨黃大橋!當地村民:我能走的橋哪去了?

站在已拆除的北店子浮橋斷橋上,上游是已經通車的齊河黃河大橋。

新大橋的建成通車,老浮橋即將拆除,改變了渡口兩岸村民之間多年來的出行模式,乃至有村民感慨“原本方便變成不便”。

作為按BOT模式建造的大橋,收費本身沒錯,但居民的渡河要求卻也再正當不過。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毋庸置疑,地方政府既要為投資者保駕護航,也要正視百姓的生活需求。封閉收費如何兼顧融合訴求?有網友建議,大橋投資方不妨把對浮橋買斷後繼續保留,只供非機動車及行人通行,機動車則走新建的長清黃河大橋,這樣既能保障大橋的通行流量也可兼顧兩岸普通村民的渡河需求。也有人建言,應通盤考量,平衡各方利益,兼顧高低端不同出行需求。

黃河兩岸融合發展,順應城市發展需求,亟需重視。

齊河黃河大橋對濟齊小車都免費

建邦黃河大橋卻只對“魯A”免費

二問:跨黃通行的賬怎樣算才合適?

沿濟齊路一路前行,高聳的齊河黃河大橋出現在眼前。雙向六車快車道,跑起來十分順暢,高高的護欄外側是非機動車道。這座黃河大橋,今年5月16日正式通車以來備受黃河兩岸百姓好評。

一支濟南騎行團騎上齊河黃河大橋非機動車道,挺進齊河城區。

三問濟南跨黃大橋!當地村民:我能走的橋哪去了?

一支濟南騎行團騎上齊河黃河大橋非機動車道,挺進齊河城區。

23日上午9點,濟南的一支百餘人騎行團在大橋南岸集合後,浩浩蕩蕩騎上大橋非機動車道,挺進齊河城區。魯A、魯O、魯W等濟南牌照汽車經過收費站時暢通無阻。

來自濟南的騎行團,從齊河黃河大橋經過。

在通車之初,大橋投資者齊河縣政府作出大膽決定:“濟南、德州兩地7座及以下小型客車免費”。大橋通車一週後數據統計,135259輛通過車輛中,80%免費通行,其中,濟南和德州通行車輛數量幾乎平分。齊河縣政府的免費之舉,被很多人評價為“大手筆”。

在大橋通車之前,濟齊兩地居民通行要走旁邊的北店子浮橋或者繞行至建邦大橋。大橋通車之後,從齊河縣城出發到濟南西客站僅需15分鐘,往返於兩地遊玩和探親訪友的車輛也明顯增多。一位齊河企業家表示,免費體現在齊河主動對接濟南,為當地發展帶來更多機會。濟南籍企業家宗明,將分廠開到齊河,他說,一個月下來,免費通行可為企業和員工節省通行費2000多元。

三問濟南跨黃大橋!當地村民:我能走的橋哪去了?

由山東建邦集團以BOT方式投資興建的濟南建邦黃河大橋也連接濟南和齊河,卻只對濟南一地7座及以下小型客車免費。事實上,德州市民走這座橋來濟,可更便捷地開上通暢的高架路,抵達濟南各處。

大橋建好了,一頭出口道路卻沒修好

“一頭堵”引發“腸梗塞”,解決起來費時費力

三問:跨黃髮展是否更需兩岸協調發展?

齊河黃河大橋與長清黃河大橋有共同之處:大橋建成後要拆除此前一直使用的老浮橋。北店子浮橋原址位於齊河黃河大橋下游300米處,今年5月17日,大橋通車次日,這座有14年曆史的浮橋被拆。

留守已拆除浮橋的一名值班人員王先生說,齊河黃河大橋的修建,給兩岸百姓的出行帶來便利,非機動車、機動車都能快速通行。他透露,儘管在大橋通車當天,也出現過附近經營大型運輸車輛的人員提出對大型載重汽車免費通行或半價打折的訴求。但在勸說下,很快得到疏通。“這座大橋,滿足絕大多數百姓的利益,很得民心。”

長清黃河大橋和齊河黃河大橋的通車,都不是一帆風順。以齊河黃河大橋通車為例,去年5月份,齊河投資的大橋已建成,原計劃2017年7月份通車的大橋,卻因濟南段南出口遲遲無法對接而耽擱。大橋這邊的濟齊路一段,不足5公里的路寬度僅14米,雙向兩車道,混凝土路面,坑坑窪窪,塵土飛揚,兩側沒有路燈和紅綠燈。最終,等到濟齊路拓寬工程立項動工並完工後大橋才得以通車。距離原定通車計劃,已推遲接近1年時間。這種“一頭堵”,往往讓修好的路橋遭遇“腸梗塞”。

不能實現通達,再好的路也無法發揮功效。黃河兩岸的融合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宏觀層面的產業、戰略及功能的協同;微觀層面,民間溝通交流的種種細節以及各方利益平衡,往往更容易引發意外波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