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清涼」一個人整個成敗的關鍵,就是空性的智慧

淨界法師

基本上佛法的修學,有兩個很重要的次第:

第一個,就是一種信仰的修學。我們每個人剛剛進入三寶的時候,就是過去的一種信仰的善根,深信業果,皈依三寶,對業力的信仰,對三寶的信仰,淨土宗又多了一個對阿彌陀佛的信仰。信仰式的唸佛,它主要都是在一種事相的修學——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這種淨罪集資的意義,按照經典的說法,就是我們可以把罪業加以稀釋。我改變不了罪業,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的功能稀釋掉。

經論裡面講一個譬喻說,這種信仰式的斷惡修善,就好像說有一桶水裡面有很多鹽巴,這個水鹹度太重了。我們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加了很多的淡水,把鹽分稀釋掉。鹽巴的數量沒變,但是淡水的比例增加了,它整體來說鹽分就縮小了。所以我們在信仰的時候,其實對業力的本質沒有太大改變,當然這是一個基礎。

那麼,從信仰的修學要提升到一種智慧的觀照,這是很關鍵了!淨土宗也很關鍵!我們就開始去注意業力的調伏跟消滅的問題,就是處理生死問題了。

當一個人從信仰而轉到一種智慧觀照,這時候最關鍵的智慧就是空正見。

我們初學者根本沒有資格談假觀,因為你把事情當真,你所有的東西看起來就不是假觀。因為假觀的基礎,就是你要把它當成如夢如幻。假觀對於外境,是借它的相來修心,但是你沒有空觀的話,你把相狀當真,那你叫作住相,你就心住在相狀,那就是心隨境轉了。所以,一個人整個成敗的關鍵,就是空性的智慧了。

從淨土宗的角度,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提起佛號,這個佛號能不能衝過生死關,跟你的空性的智慧有直接密切的關係。因為到了臨終的時候,所有的煩惱業力現前,你不是去處理它,因為你沒辦法處理了。

你這個時候怎麼處理呢?內憂外患了。內有顛倒妄想,外有生死業力,你怎麼處理呢?大凡你想要處理業力,你有這種概念,你就完了。臨終時只有把它看破,就是安住空性,不隨妄轉,這個是最好的處理。

所以,一個人從生死罪障凡夫,要走上了生脫死,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你對空性智慧的體悟。如果這一關沒有過,你今生就不會有太大成就了,因為你完全活在因緣的假相里面,住在假相,你就不可能去處理生死問題了,你今生解決生死問題就跟你沒緣了。所以一個人從一種信仰式的稀釋業力到轉成調伏業力,就是藏教、通教所要說的空性的智慧。

但是,空性智慧的操作,聖道門跟淨土門的態度不太一樣。因為聖道門對業力的態度,是想把業力全部消滅,因為它是靠自力。淨土宗它的優勢在哪裡呢?它還有彌陀本願的攝受。所以它不必把業力消滅掉,它只要把業力沉澱就可以了,這是它今生可以完成的。你用空性的智慧,讓你的業力沉澱下來——就是調伏下來。這兩個目標不太一樣,但是方法的操作完全一樣。

那麼,你說斷除業力也好,說調伏業力也好,總之,空性有兩種操作方式:一種是藏教的析空觀;一種是通教的體空觀。如果你這種執著是帶有貪愛的煩惱,是由感受引起的,就是說你這種執著是來自於你生命的經驗裡曾經有過快樂的感受所落下的影像,你對這個影像揮之不去,帶有美好感受的執著,這個你一定要走析空觀的方法。就是透過無常、苦、無我,然後達到空的境界,這個影像在你臨終之前把它消滅掉。

有一種執著,它不是因為生命經驗,它是來自於你的理想、抱負,一種責任的執取,這種就直接用體空觀——“因緣所說法,我說即是空”,一切法沒有自性。

所以說,在整個操作當中,這兩個空觀的智慧,它的下手處不太一樣。一個是從對治貪愛的感受下手,一種出離的概念;一種是從一切法本來就無生,就是既然無生,人生本來就無所得,那麼你就不要去取著什麼,這東西本來就沒有什麼可以取的,所以它直接觀一切法空。這兩種操作對我們都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