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焦慮病,請別傳染給孩子

“雖然我已經被同齡人拋棄了,但是我兒子還小,還有挽回的餘地。”

一位年輕媽媽在讀完了朋友圈的文章後,一面自嘲,一面決定給自己讀小學的兒子追加新的補習班。

近日,一篇題目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熱文刷爆朋友圈,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文章從摩拜單車被收購一事說起,講述了“同齡人胡瑋煒的“成功人生”。

“不管你願不願意,中年都如約而至。”

“不會再有勻速前進的同齡人,你要麼一騎絕塵,要麼被遠遠拋下。”

“你的同齡人,正在無聲無息的拋棄你。"

充滿焦慮的信號,遍佈著文章的每個角落,讓看完的人,會不自覺的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已在無形之中被“同齡人”拋棄。

成年人的焦慮病,請別傳染給孩子

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

焦慮是這個時代永恆的命題。

十五歲開始創業的天才少年,二十五歲的年輕CEO,三十歲登上福布斯排行榜的傑出青年,彷彿每隔一天,就會有一個不曾聽聞的名字從網絡上冒出來,爆炸式的互聯網資訊,讓我們目不暇接,分不清哪些是實,哪些是虛。

看著那些優秀到似乎自己永遠都不可能觸及的身影,再看看自己平庸的生活,巨大的落差感宛若深淵,橫亙在我們的心中。

於是我們都開始變得焦慮,變得害怕被同齡人所拋棄,一種莫名的氛圍環繞在每個人的身邊,讓每一個成年人都如坐針氈,不敢停下行走的腳步。

焦慮感彷彿是一種傳染病,通過語言、眼神、肢體動作,無形的在人群中傳播擴散著。

甚至,這種焦慮感,正在傳染給我們的下一代。

成年人的焦慮病,請別傳染給孩子

他們並不關心自己是否被同齡人拋棄

兒童心理學中提到過一個觀點,叫“情緒樣本”,意思是處在自我認知形成階段的兒童,會將父母對待事物的反應,作為自己情緒參考的樣本。

如果父母開心,孩子也會感到開心。

如果父母不高興,孩子也會覺得不快。

如果父母時常處在焦慮的情緒中,孩子也會感到莫名的壓抑,甚至恐慌。

他們或許在想,這些大人究竟怎麼了?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過類似這樣的時刻:

下班回到家長,看到正津津有味看著動畫片的孩子,莫名的煩躁,甚至不可理喻。

“作業寫完了沒?”

“這次考試落後這麼多,還敢看動畫片?”

於是在孩子不解的眼神中,你陰沉著臉關掉了電視,語重心長的告誡他,如果現在不努力的話,你的那個經常留著鼻涕的同桌,可能就會是你將來的老闆。

孩子懵懂的點頭,眼睛裡卻滿是困惑。

到底什麼才是努力?

成年人的焦慮病,請別傳染給孩子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認清自己。

其實,這些焦慮感的背後,是自我認知的不清晰。

那些在朋友圈販賣焦慮的刷屏熱文,靠的不是給你剖析現實,而是將現實的慾望硬塞給了你,然而這種多餘的慾望,原本不屬於我們。

一個人只有認清了自我,才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努力,才會變得真實。

正如《人民日報》的回應:在每個人的座標系中,需要超越的不是同向而行的同齡人,而是一個個標註成長的過往節點,是過去的自己。正如一首小詩裡寫的那樣,“你沒有落後,你沒有領先,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回想我們的年少時,和夥伴快樂的追逐在大街小巷裡,又何曾想過會被彼此所“拋棄”呢?

成年人身處在自己的時區裡,自然應該好好努力,肩負起生活的責任,但是請別去打擾我們的孩子,別把名為焦慮的疾病傳染給他們,因為他們也生活在自己的時區裡。

孩子的生活不應該被硝煙所瀰漫,而應該是風和日麗,山花搖曳。

成年人的焦慮病,請別傳染給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