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單店虧損540萬,2017年收入過億,“起死回生”依靠這種能力

曾經他同時經營足浴中心和粥店,身兼兩職,三心二意,單店一年虧損540萬元。

如今他把自己的粥店開遍全國各地,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年收入突破1億元。

他的創業生涯充滿風浪,他的創業故事跌宕起伏,他的成功經歷讓人欽佩,他叫廖俊青。

2012單店虧損540萬,2017年收入過億,“起死回生”依靠這種能力

廖俊青說,“做餐飲並不難,一靠專注,二靠知識。”

確實如此,從單店年虧損540萬到如今的年收入過億,他這一路走來,依靠的就是他“善於學習”的這種能力。

1. 靠學習重新定位商業模式

創業初期,廖俊青把自己的粥店定位成“粥城”,採用“大而全”模式。當時的店鋪有上千種產品,就像是一個“百貨公司”,聚集了川湘粵菜、粥、粉、面、快餐、點心等,老少咸宜,無論顧客什麼時候來都可以,從早到晚,每天生意都非常好。

當時,廖俊青遠沒有想到,讓他引以為傲的商業模式正在逐漸老化,“大而全”非但不能成為優勢,反而成了他開店的“絆腳石”。

2012年,廖俊青盲目擴張,接連兩年內開了東莞黃江店、龍崗維也納店,這種“大而全”的模式導致人工、運營管理、停車位等成本的上漲。因為業績不好,廖俊青一年內單店虧損540萬元。這種虧損持續2年,廖俊青不得不關門。

痛定思痛,廖俊青帶著公司骨幹,走上了求學之路。求學期間,廖俊青捨得花十幾萬買課程,願意低頭向同行討教,樂意和朋友們交流。在長達半年的摸索中,廖俊青終於對品牌發展進行了重新的梳理:重新定位,聚焦產品,在傳統門店的基礎上進行迭代升級。

廖俊青摒棄了原來“大而全”的模式,轉而做“小而精”。面積從原來的的上千平米變成300平米,1000+的菜品只剩下十分之一,縮減了近90%,聚焦東莞粥和點心,定位為粥點專門店。

2012單店虧損540萬,2017年收入過億,“起死回生”依靠這種能力

2. 靠學習進行品牌升級

店面好轉後,餐飲行業開始興起“品牌升級”的潮流,一夜間所有品牌都開始年輕化,廖俊青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學習和了解,終於他也開始進行品牌升級。

•在產品上做升級,把主打產品東莞粥做到極致,把門店的品質穩定放在第一位,每個季節都會對產品進行迭代,做得好的留下來,做得不好的砍掉,再把新品補上來,讓消費者保持新鮮感;

• 在環境上做升級,由工業風變成小清新風,顧客可以在一個通透、明亮、清新的環境裡喝著粥、吃著點心;

• 消費體驗的升級,打造東莞市第一個開放廚房,透明的櫥窗,消費者一眼就能看到有美女廚師在現場熬粥,點心師傅在包著包點,而油鍋裡,金黃色的油條正在等待著出鍋,通過這些細節來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

• 打造文化差異,員工應該是熱情、開朗的,以此來向顧客傳遞品牌的快樂文化——一碗粥的小幸福。

2012單店虧損540萬,2017年收入過億,“起死回生”依靠這種能力

3. 靠不斷學習迎接未來

為了未來更好的連鎖加盟發展,去年,廖俊青又成立了商學院。

廖俊青認為做餐飲最重要的是人才,而商學院是為了專門打造餐飲人才孵化的一個基地,去為未來發展做鋪墊。

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這是廖俊青始終相信的。

2012單店虧損540萬,2017年收入過億,“起死回生”依靠這種能力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