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商學院——魚腥草栽培技術

魚腥草即蕺菜,其根、莖、葉均有魚腥味,故名魚腥草。又被稱之為十藥、菹菜、龍鬚菜、孟浪菜、臭菜、折耳根、狗貼耳、側耳根等等。魚腥草有白莖和紅莖兩種,紅莖魚腥草香味更濃,但作食用一般選用白莖種較好。

紅日商學院——魚腥草栽培技術

魚腥草喜溫暖溼潤氣候,原野生低溼窪地、水溝邊、田埂,對水分要求較高,整個生長期都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應,保持土壤溼潤;怕霜凍,地下莖較耐寒,在-15℃以下可越冬,12℃開始萌發,生長適溫16—25℃;對土壤及光照要求不嚴,以富含有機質的土壤為好。長江以南和華北、西北各地均有分佈,目前四川、 湖南、貴州和雲南等地均有大面積種植。

紅日商學院——魚腥草栽培技術

魚腥草栽培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沙質壤土為好。前茬作物最好為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前作收穫後整地,結合深翻,每畝用腐熟農家肥2 000—3 000公斤,並結合整地,每畝施15-15-15硫酸鉀複合肥20-30公斤。作30釐米高畦,畦寬1.2~1.5米,長度視地形而定。要根據地勢開好大小排水溝。

魚腥草一般採用無性繁殖,分根莖繁殖和扦插繁殖,但採用根莖繁殖效果較好。要隨挖隨種,不能及時栽種者,應用溼沙保存,儲藏時間不超過7天,播種前用50%多菌靈800倍液浸泡。植株未萌發新苗之前,將根狀莖挖出。 剪成10~20釐米長具有2個以上腋芽的小段,並留鬚根。 於畦面上開橫溝,溝深5—7釐米,溝距25—30釐米,將剪好的節段順溝平放,株距8—10釐米,覆土與溝平,稍壓實,澆透水。栽完後用稻草或玉米秸稈覆蓋床面,起保溫、保溼和防雜草的作用。魚腥草不喜強光,可與玉米套種遮陰,一 般每隔魚腥草一床栽種一行玉米。

紅日商學院——魚腥草栽培技術

栽植後要及時澆水,並保持土壤溼潤;乾旱季節早晚澆水,可採用澆灌或溝灌等方式灌溉,有條件的地方可採用噴灌,忌漫灌,以免土壤板結。雨季要注意清溝排水,防止土壤積水引起爛根。當年的種植地應及時清除雜草,在株行間鬆土,不宜過深。生長期可酌情施肥3-4次,前期生長緩慢,幼苗成活至封行前,畝追施尿素8—10公斤作苗肥,莖葉生長盛期需肥量較大,每畝可追施高氮複合肥10--15公斤。以後改為根外追肥,用0.4%磷酸二氫鉀溶液,每7天噴施一次,共3-4次。待株高10釐米以上時,及時培土,整個生育期不澆灌被汙染的髒水,禁止施用未經發酵腐熟的人(畜)糞尿、硝態氮肥(硝酸銨)等,根莖採收前30天內不施任何肥料。地上部徒長時,可採收嫩莖葉;開花現蕾時及時摘除花蕾,以免開花消耗大量養分而抑制地下莖的生長。

採嫩莖葉食用的,4--10月可多次採收。以地下莖作產品的,進行入10月後可根據市場需求陸續採收。採收地下莖不要撿淨,留下一部分或斷頭,翌年氣溫回升時,即萌發出苗,及時進行拔草、鬆土、間苗、追肥等管理,這樣可連續生產多年。

紅日商學院——魚腥草栽培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