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他們一家流連白雲山,尋訪奇花異草,如今出書了!

有這麼一家人,爸爸既喜文學又愛植物,媽媽喜歡與文字遊戲,兒子則偏愛用鏡頭收錄美。這一家人從兒子只有兩歲半之時,就開始流連於白雲山中,走訪、尋覓隱匿在山中四處的奇花異木,尋遍花草樹木的四時美態,至今業已20個春秋。

20年來,他們一家流連白雲山,尋訪奇花異草,如今出書了!

白雲山。

用20年爬一座山是一段傳奇,而更難得的是這家人合力把20年的回憶收錄成冊,化作春夏秋冬四冊的《雲山花事經眼錄》於近期正式面世了。在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文學教師朱蘇權看來,與其說這一段經歷是一則傳奇故事,讓他更加珍惜的是與孩子在雲山共度的20年光陰回憶,這部書籍得以出版的最初源頭由孩子而起,在他看來更似在詮釋親子教育的生動範本,留一個空間給當下的父母去感悟、去轉變。

20年來,他們一家流連白雲山,尋訪奇花異草,如今出書了!

20年來,他們一家流連白雲山,尋訪奇花異草,如今出書了!

《雲山花事經眼錄》於近期正式面世了。

走一場20年的大自然“家庭樂”

說起20年前爬白雲山的初衷,朱蘇權說是“被迫上山”。最初有一位摯友特別喜歡待在山中,每回想要探訪摯友來一場兩三個家庭的相聚,唯一的辦法就是上山。久而久之,他發現白雲山不是一趟兩趟就能走完的,直至三四年後摯友都不再堅持,他們一家還在繼續。

20年來,他們一家流連白雲山,尋訪奇花異草,如今出書了!

朱蘇權。

每逢週末早上9點,夫妻兩人帶著兒子朱晴鶴,從南門上山,在山上待上12個小時,晚上9點才從西門下山。媽媽潘小嫻回憶說,小朱年紀尚小時,為了激勵他一路爬上去不放棄,他們往往用山上一家叫做蜜蜂世界裡的蜂花茶做誘惑,告訴小朱如果他爬到西門,就獎勵他一杯蜂花茶,口味任挑,在這個獎勵的助力下,每回小朱都爬完了全程。

“還記得我們當時特別喜歡待在松濤別院,那裡有白蘭、構樹,我們大人在一旁聊天,分享一週來的瑣事,小孩在樹下的石板上攤開作業本做作業。”說起那段時光,潘小嫻說小孩也未必真在做作業,時而看看花草、時而摘摘果子、時而追追蝴蝶,雖然後來別院荒廢了,但這段時光回想起來還是十分美好。

儘管是同一段路,每一次行走都有不同的風景和收穫,而白雲山,這座體量巨大、生態體系完整的景區,成了這一家人最青睞的週末“家庭樂”好去處,更是夫妻兩人“放養”孩子的池子。在山中,小朱的探險精神被激發了,越是沒人走過的難走小路,他偏要走,還能發現大人都未必注意的新事物。有一回,小朱觀察到石頭縫裡有蜜蜂進出,還發現此處有天然蜂巢,為此,他還將此事寫成作文,生動而細緻地記錄觀察蜜蜂的整個過程。

置親情溝通與快樂學習於雲山情景中

無需引導,也不用刻意提醒,豐富多彩的大自然讓小朱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獨有的觀察能力,並將在城市喧囂中不能發現的美好記錄下來,而作為文學教師的爸爸朱蘇權則負責為情景添點文學色彩。這一添,孩子的理解和記憶能力更加深了。

一次,小朱發現大雨過後樹上的水順著葉子仍流淌不絕,稱好比小溪水在往下流。當時朱蘇權告訴小朱,這一現象詩人王維早有發現:“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樹上水流就好比遠處的泉水般傾瀉而下。譬如剛下雨後,水流發源處的小溪邊雲霧繚繞,朱蘇權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作解釋,幾番下來,小朱身在此山中,更深刻地理解到古詩詞的“真面目”。

小朱從小沒有上過課外輔導班,夫妻倆一直把白雲山這個不可替代的場所當作教育孩子的課外學堂。潘小嫻稱,小學課本里何其芳寫的《秋天》裡寫道:“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為了讓小朱知道“青鯿魚似的烏桕葉”長什麼樣,夫妻倆在山上找了許久,終於找到烏桕樹,最終給小朱展示了葉子,小朱一下子就理解了其中的韻味。

爬山,不僅讓小朱理解了書中難點,更讓他感悟出人生道理。杜牧的《贈別·其一》寫道“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常言的豆蔻年華正是出於此,以豆蔻來比喻13歲的青春少女,然而,在山中小朱看到了豆蔻,發現其並不如詩人所描述的那樣好看。在母親的解說下,當時讀四年級的小朱在自己的臥室寫下“生活是不完美的,夢也是不完美的,只有筆下的文章才是最完美的”。

20年來,他們一家流連白雲山,尋訪奇花異草,如今出書了!

朱晴鶴用鏡頭捕捉花草之美。

20年來,他們一家流連白雲山,尋訪奇花異草,如今出書了!

20年來,他們一家流連白雲山,尋訪奇花異草,如今出書了!

20年來,他們一家流連白雲山,尋訪奇花異草,如今出書了!

鏡頭中的白雲山花草

當時的小朱已經能夠寫上萬字的科幻小說,還有《千字文》《三字經》等各類古文,小朱都在山中入情入境背下來了。朱蘇權稱,每回小朱在家裡煎熬背不出來的時候,就帶他上山,好比《聲聲慢》只用十來分鐘就背下來了,在大自然中他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作為父母也從來不會覺得與孩子溝通難,在大自然的氛圍下,他自己就願意找父母聊天,親情也在其中得以溝通。

將20年點滴凝聚成春夏秋冬讀本

就這樣,白雲山上的一花一草一木既是教育符號,又成了這一家人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鏈條,這一家也將花草樹木附在生活點滴中。小朱是4月初出生的孩子,潘小嫻說無憂花是兒子的生命花,小朱離家上大學,每回生日,夫妻兩人就到山上看無憂花,拍下照片給兒子發去,這代表著給兒子送去“一生無憂,快樂成長”的祝福。

“回顧這20年,滿滿的歷史感!”潘小嫻說,除了與兒子共渡的美好時光外,還有心底對花草樹木由衷的喜愛,仍然記得漫山遍野找發現的第一棵黃花風鈴被遷移後的失落和偶然找到的驚喜,還有為了看紫玉盤開花,大雨中抄小路偶遇一隻“擋路”的小螃蟹的樂趣,每回去龍虎崗時半路傾盆大雨,但是在不同的路口出來時,發現了找了十幾年的瓦松的興奮……

20年來,他們一家流連白雲山,尋訪奇花異草,如今出書了!

潘小嫻。


這20年的故事三天兩夜也說不完、道不盡,大約五六年前,要把這段經歷編撰成書的想法萌生了,並付諸實踐。此後,每回爬白雲山,朱蘇權負責詳細記錄所見花草的地點、數量、開花時間、結果情況,潘小嫻賞花之餘記錄林間趣事,小朱則負責用鏡頭收錄花草樹木的美態。

近期,這本《雲山花事經眼錄》正式出版了,春色、夏影、秋韻、冬彩四冊記錄了128種花草樹木。在朱蘇權看來,書中只是記錄了植物四時的美態,而這20年的爬山經歷化作讀本,讓其感悟最深的是走過的一段親子教育歷程,他說希望以其20年經歷,啟發當下的父母,善於利用生活中隨時可去的場所,帶著孩子走出家門,擁抱大自然的美好,在輕鬆的氛圍下溝通親情,也給予孩子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希望這冊親子教育的生動範本,能夠帶給都市人一份借鑑。

文|陳淑嫻

圖|受訪者供圖

排版|陳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