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會那些事兒|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下)

1.對全國的示範作用和促進作用

1956年1月10日,市總工會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慶祝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實現公私合營遊園聯歡大會,慶祝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慶祝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的大城市。參加聯歡會的有市工商聯主、副委,執、常委,全市公私全營企業職工及工商界人士與家屬共65,000餘人。

1956年1月11日《北京日報》發表題為《慶祝本市資本主義工商業全部實行公私合營》的社論。1月15日,北京市各界20餘萬人,其中工商界人士1萬多人,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聯歡大會。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出席了大會。市工商聯主任委員樂松生代表全市工商界向毛澤東敬獻了報喜信,與樂松生一同登上天安門城樓報喜的還有市工商聯副主委浦潔修、孫孚凌、殷玉昆、凌其峻等人。1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在高潮的最前面》的社論,指出:“在全國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首都走在高潮的最前面。北京市的經驗對於全國其他大城市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起到示範作用。”

2.問題和不足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北京市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工作,是在黨中央、毛主席正確方針指導下進行的,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其成功經驗對全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起到重要的示範作用。但是,由於時間上較為倉促,黨政幹部和廣大群眾缺乏經驗,在取得巨大成績過程中,也發生了一些偏差和失誤。如在公私合營前沒有來得及對各行業的生產情況、市場需求、協作關係、企業的生產設備等進行認真調查,沒有對工人和資方做過細的思想工作;全市對資改造的幹部準備不充分,水平參差不齊;對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較粗,改變生產關係過快,形式過於簡單;在經濟改組時,忽視了原有工商企業的傳統特點和豐富經驗,簡單合併;一些與人民生活關係密切的消費網點裁併撤消,給市民生活帶來了不便;在人事安排、公私合作共事的關係上,有的對少數私方人員職務安排較低,或沒考慮特長,安排不當,不利發揮其積極性;有的幹部、職工不尊重、不信任私方人員,使私方人員有職無權等。還應指出的是:在公私合營高潮中,一些屬於獨立勞動者的“三小”(即小業主、小商販、小手工業者)也積極要求參加公私合營,由於當時的政策界限不夠明確,工作不細,就將他們也當作資本主義工商戶實行了公私合營,使他們長期背上了“資本家”的包袱,混淆了階級界限。1979年中共中央下達區分“三小”的指示,北京市從原工商業者中區分出來的“三小”有25,760人,佔原工商業者總數32,395人的79%。這些都是應當認真總結、吸取的教訓。

儘管存在這些偏差,但中國共產黨人以和平方式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仍是一個偉大的創舉。正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分析的那樣:“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一九五六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對於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但整個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瞭如此複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市工商聯引導廣大工商業者順應歷史潮流,在全國率先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作出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並在自身發展史上留下最為光輝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