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歡上課?多半是家長做了這幾件事情!

孩子不喜歡上課?多半是家長做了這幾件事情!

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厭學,對開學有牴觸等情緒,而大多數的家長則將這些責任歸咎於學校,是學校的生活太過枯燥,難以滿足孩子的課餘生活,再加上學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孩子的學習壓力過重等等因素導致的。但殊不知,學校只是外因,更多的原因家長們可以從自己的身上找一找。以下幾種中國式教育你又用過幾種呢?

孩子不喜歡上課?多半是家長做了這幾件事情!

1、獎懲制度的濫用

在現在的家庭中,對於孩子都比較寬容,並且會通過獎勵制度來激勵孩子學習。但是如果考的不好,則可能會受到一定的批評。

父母的這種做法,可能會覺得比較合理,其實,這種做法會在孩子的潛意識裡面產生一種錯覺,父母只是在意自己的學習成績,並不是真的喜歡自己。並且,這種獎懲制度的濫用,很有可能會使得孩子對外在物質的依賴,孩子在個性培養上,可能會比較功利性,這樣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嚴重削弱了父母的愛。

當然,並不是全部的情況都會這樣,也許有一部分父母會有這樣的經歷,就是在提出獎懲後,孩子的學習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進步。

因此,我們說不贊成使用獎勵手段,並不意味著父母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時候去欣賞和鼓勵他,只是不要試圖去用一些“獎勵制度”去操縱孩子的行為。

在孩子成績並不理想的時候,也應該受到鼓勵,並正確的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的看待失敗,如果孩子取得了一定進步,也需要受到一定的獎勵,但不可以太過誇張,以免孩子的心理扭曲。

孩子不喜歡上課?多半是家長做了這幾件事情!

2、不公平的對比

很多家長在無形中都會做一個動作——經常將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甚至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說別人家的孩子哪裡哪裡好,這是對孩子的一個大忌。其實家長的本意是希望能夠通過別人的榜樣力量,來帶動自己家的孩子,但是做法卻用錯了。

小孩子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過多的誇獎別人家的孩子來貶低自己家的孩子,眼中刺激了孩子的心理,尤其是在6-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了自己的思維能力,不管是性格還是在情緒上,都處於一個叛逆階段,這種刺激性語言反而會導致孩子的觸底反彈,對學習產生眼中的厭惡情緒。

家長應該學會找到自己孩子的亮點,將這個亮點放大,並且對孩子錯誤的做法進行理智的講解,6-12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形成獨立的思考,因此,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父母尊嚴,跟孩子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將孩子的學習動力激發出來。

孩子不喜歡上課?多半是家長做了這幾件事情!

3、學習不是任務

學習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學習的能力並不是獨立在生活能力之外的。

孩子的生活本應是豐富多彩的,學習書本知識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學校生活的主要內容。回到家裡,孩子需要豐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裡的感覺。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的羽翼遮擋了真正的社會。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就應該讓他承擔起相應的家庭責任。如果孩子的學習變差,問題並不在浪費時間於生活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