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時的儲位之爭——閒雜聊

上以泰好文學,禮士大夫,特命於其其別置文學館,聽自引召學士。《資治通鑑•卷一九四》

貞觀二年,年僅九歲的李泰便遙領揚州大都督一職,此後又兼任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鄜州大都督、相州大都督等重要職務,於貞觀十年改封魏王。從貞觀十年起,隨著太子李承乾的日漸墮落和屢教不改,李世民內心的天平開始逐漸朝魏王李泰傾斜。因為李泰喜好文學,所以李世民就特准他在魏王府中開設文學館,任他自行延攬天下名士。

唐太宗時的儲位之爭——閒雜聊

歷史這個玩意吧,就怕對比,想當年,當然也沒有多少年,太宗皇帝還是秦王的時候,設文學館就有十八學士,還畫了畫像的,十八學士登瀛洲。今天太宗皇帝讓魏王設置文學館,是不是也在釋放什麼政治信號。

正所謂“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歷史的教訓要吸取,歷史的經驗也要借鑑呀。所以很多人開始押寶魏王,認為魏王李泰在太子日益失寵的狀態下,必定能夠,取太子而代之。一時間有心人對魏王李泰趨之若鶩,於是“士有文學者多與,而貴遊子弟更相因藉,門若市然”。

當政治的天平開始傾斜,周圍的人越來越多時候,利益集團就開始形成,圍繞在魏王李泰周圍的人,開始鼓動李泰,李泰逐漸也興起了奪嫡之心。

唐太宗時的儲位之爭——閒雜聊

所以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開篇中所說的那樣,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太宗朝的太子之爭,是太宗皇帝對太子李承乾的失望,給了魏王李泰不適當的名分,導致興起了奪嫡之心。雙方的利益集團不斷進行碰撞和鼓動,最終導致了兩敗俱傷。

作為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項原則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是一個成功併成熟的繼承製度。這個繼承製度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但萬一在對其他兒子出現某種異常的偏斜時,不能圍繞在嫡長子身邊的人,就去圍繞在了另外一邊,形成了另一個奪嫡集團。

所以皇帝要謹慎表達對其他兒子的喜好。這就亦是帝王的無奈。

唐太宗時的儲位之爭——閒雜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