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國產自主CPU公司,除了兆芯

上個月中旬中央國家機關發佈了“2018-2019年信息類及空調協議供貨的徵求意見”,包含打印機、計算機(臺機和筆記本)、空調、交換機、服務器五類產品。其中,服務器產品的技術要求引人注目。

本次增設服務器品種有三類,並非是傳統的機架、刀片、塔式之分別,而是三款國產芯片;龍芯、飛騰、申威。

有媒體採訪了龍芯中科胡偉武,他表示:“這體現了國家對國產芯片有著大力的支持,既然國家層面列出了這個採購名錄,說明與國產芯片相配套的服務器產品已經準備好了,你不可能說沒有米就煮飯吧?”

盤點國產自主CPU公司,除了兆芯/海光/龍芯還有誰?

兆芯

盤點國產自主CPU公司,除了兆芯/海光/龍芯還有誰?

在5月初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覽會(CIDEX 2018)上,上海兆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在展會期間發佈了開勝KH-S20000安全增強型處理器,並攜公司自主研發的國產x86解決方案、配套主板以及多款軍工整機亮相展覽會,吸引了大批業內人士和觀眾的關注。可見兆芯最近在軍工方面有著自己一塊市場。

關於兆芯的詳細身世介紹可以瀏覽《中國芯勢力︱揭開上海兆芯身世/產品/未來三大謎團,國產CPU只能吃“官家飯”?》

海光

海光經常會和兆芯一起比較,有媒體得出的結論是:海光和兆芯頗具相似之處,都屬於國家重點扶持企業,壓根不差錢。而且都屬於X86 CPU,能跑Windows,就現階段來說,從安全性、自主可控方面來說,兩者都是有瑕疵——海光的國產X86芯片,內核是源自AMD的Zen;兆芯的國產X86芯片,其實是VIA的馬甲。

那兩者企業能否在國有天量資金的扶持下,實現高鐵模式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呢?

龍芯

龍芯系列CPU包括面向行業應用的專用小CPU,面向工控和終端類應用的中CPU,以及面向桌面與服務器類應用的大CPU。

盤點國產自主CPU公司,除了兆芯/海光/龍芯還有誰?

龍芯成功包攬了我國三項CPU界的“首款”稱號,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我國首款64位通用CPU(龍芯2B)、我國首款四核CPU(龍芯3A)。

關於龍芯產品詳細的發展史,可以參考《國產處理器(二)自主研發很光鮮,龍芯/申威為啥卻賣不出去?》

相關閱讀《與龍芯有說不盡的“緣”,胡偉武的長征還在路上》。

君正

君正和龍芯同屬於MIPS陣營,與龍芯著力於桌面PC處理器不同,北京君正是國內較早專注於可穿戴、物聯網領域的本土IC設計公司之一。由於嵌入式芯片的軟件一般按需求定製。這導致在智能可穿戴市場,相當一部分可穿戴產品和應用軟件具有專用性,軟件生態鏈相對較短,加上應用需求的多樣化,因此不能用一套通用方案來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所以在這個領域沒有某個廠商可以實現壟斷。因此,在智能穿戴市場不容易出現PC和移動手機市場那樣被x86與ARM架構壟斷的情況。

中晟宏芯

中天微

盤點國產自主CPU公司,除了兆芯/海光/龍芯還有誰?

在4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全資收購中天微,收購金額暫未透露。

背後資本的中天微,能否起勢,還得靠時間去檢驗。

申威

申威處理器簡稱“SW 處理器”,源自於 DEC 的 Alpha 21164,採用基於 RISC 的自主指令集,Alpha 架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其研製得到國家“核高基”專項資金支持,其產品有單核 SW-1、雙核 SW-2、四核主頻 SW-410、十六核 SW-1600、SW-1610 等, SW1600 運用到我國公開面世的首臺採用自主研發生產處理器的“神威藍光”超級計算機上,達到每秒千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SW-1600、SW-1610 突破了我國自主設計 CPU頻率 1.5GHz 的界限。 申威處理器多應用在高性能桌面及國產服務器上。

飛騰

據官網介紹,飛騰公司主要致力於高性能、低功耗集成電路芯片的設計、生產、銷售與服務,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高性能、低功耗的CPU、ASIC、SoC等芯片產品、IP產品以及基於這些產品的系統級解決方案。

起初飛騰大火的原因,是因為它設計出的代號為“火星”(Mars)的CUP芯片,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基於ARM架構的64核CPU,這款ARM陣營最強大的CPU居然是由一個低調的中國團隊設計出來的,無論如何在業界都是爆炸性新聞;第二個原因是,作為第二家受邀站上HotChips舞臺的中國CPU團隊——第一家是2008年的龍芯,飛騰代表的是這七年裡整個中國通用CPU芯片的進展。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懷揣著“為國造芯”的夢想,飛騰組建團隊開啟了“中國芯”研發的征程。到2006年,飛騰團隊研製成功了兩代國產CPU,在關鍵領域實現了規模化應用。“十一五”期間,在國家 “核高基”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下,以 FT-1000/FT-1000A和FT1500為代表的第三代飛騰CPU走向商業應用。第三代飛騰CPU使用的是SPARC指令集架構,但SPARC孱弱的生態系統無法支撐飛騰CPU的大規模商用,飛騰真正進入跨越式的騰飛,是開始於第四代飛騰CPU的問世,即兼容ARM指令集研發的FT-1500A和FT-2000系列CPU。

直到2011年,飛騰堅定地轉向ARM。飛騰轉向ARM體系後,研發團隊迅速擴大,研發速度、芯片性能及生態建設得到明顯提升,7年不到的時間裡,先後推出了FT-1500A、FT-2000、FT-2000+等一系列高性能CPU產品,聯合了400多家企業構建了以飛騰CPU為核心的全自主生態系統。

華為海思

這個公司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就稍微簡單介紹一下。

展訊

除華為之外,展訊是另一家國內手機芯片的翹楚。2016年展訊的芯片出貨達到67000萬套,2017年6月宣佈成功研發其自主的ARM架構處理器,展訊宣稱在SC9850 4核(Cortex-A7)芯片同樣大的面積上實現了6核的設計,功耗和性能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調配,標誌著展訊成為了除蘋果、三星兩家智能手機廠商之外(三星和蘋果的自主芯片主要都是自用),繼高通之後,第二家擁有自主ARM CPU關鍵技術的手機芯片廠商。

華芯通

北大眾志

北京北大眾志微系統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北京大學微處理器研究開發中心的產業化衍生,成立於2002年11月。

國內最早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微處理器,自主定義了RISC類型的UniCore 指令系統體系結構標準,採用裝入/存儲形式的通用寄存器結構。1999年12月30日,推出了國內第一套支持微處理器正向設計的開發平臺及16位定點微處理器UniCore16原型系統,實現了國內 CPU“零”的突破。目前指令系統包括 16位、32 位、64 位定點指令系統UniCore16、UniCore32、UniCore64,以及64位浮點指令系統UniCore-F64和多媒體指令系統 UniCore2D/3D,具有高性能、高代碼密度、低功耗和實時性等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