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第一考试之王,高考出分前不妨拜拜他

这两天就是高考出分的日子,回想起当年出分之前的忐忑,大司马祝各位读者及你们的子女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分数!今天大司马要介绍古往今来第一个考试之王,出分前不妨看看他的故事,给自己鼓鼓劲。

古代的高考

古代的科举其实更像是现代的公务员考试,但现代的读书人除了从政之外出路远比古代广阔,不一定要参加国考,而高考考进了什么大学则会对眼界、专业水平、人脉和起点有诸多影响,在现代人这里,高考的重要性胜过公务员考试,足以与古代的科举相提并论。

科举制度成型于隋唐,大盛于宋朝,完善于明清,但自从中国成为官僚国家以来,选官不管经过什么途径,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经过某种测试才授官,这种测试可以是实习,也可以是面试,还可以是考试,故而考试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朝。

东汉因为地方州郡孝廉多名不副实,汉顺帝时的尚书令左雄提出“阳嘉新制”,要求对孝廉分门别类进行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儒生就考他们的经学家法,文法吏则考公文写作,合格的才能做官,这是科举考试最早的源头。

到了南朝梁武帝时代,因为高等士族的堕落,梁武帝主要在次等士族和寒门子弟中选拔人才,其中对寒门子弟的奖拔措施就是开设五馆,每馆专研一部儒家经典,寒门子弟有才能的可以入学,国家包办食宿,只要能精通一部经书,通过相关考试,不论是什么出身,都可具备做官资格,这与科举已经十分相似了。

古今中外第一考试之王,高考出分前不妨拜拜他

科举的奠基人——梁武帝萧衍

经过隋炀帝推出“科举”,天资绝顶的唐太宗看到了此法的妙处,用权位为诱饵,吸引天下人投身官方意识形态的竞赛之中,既获得了高智商的人才,也诱导他们认同官方思想,减少了民间对政权的离心因素,即所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从此,门阀士族把持官场的局面被部分打破,平民拥有了突破阶层的渠道,对于政权扩大执政基础和社会阶层流动都是巨大的利好,但是将社会绝大部分人员的精力诱导到从政上,对与政治无关的各行各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加剧了官本位社会的落地。

到了宋朝,由于已经进入平民社会,从宋太宗开始大幅增加科举的录取人数,而且不再有世家子弟压在科举出身的官员头上,他们可以直接位极人臣,名标青史,王安石改革科举以后,以官方意识形态塑形社会的倾向更重。元朝不重科举,时开时停,到明朝建立,以恢复唐宋文化为号召,对唐宋时代招牌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复兴。

明朝科举的初心

朱元璋对科举在两方面进行了改造,一是确立考试形式即怎么考,二是确定考试范围即考什么。

古今中外第一考试之王,高考出分前不妨拜拜他

科举号房

考试形式上,第一场考八股文(八股这种说法明宪宗时才流行,但文章形式则明初已定型),阐发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第二场考各种文体的公文和应用文;第三场考策论,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第一场八股文最重要,因为如果八股文写得不好就直接黜落,后面两场的卷子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过关,科举就成功了大半,天下人开始苦练八股文。

若单说八股文的文体,不但没什么问题,而且是汉语训练的捷径,八股文练到一定水准,会给作诗词、对联、骈文、散文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但朱元璋规定了八股文只能遵从朱熹《四书》注的思想(朱熹没有注过经书可参考若干其他人的注),半点不得违背,这就大大的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抹杀了华夏文明的无限可能性。

南宋以来,朱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元朝他的《四书集注》已经成为学官的教材,元朝也有针对《四书》的考试“经疑”,但答案不一定要局限于程朱的注解,可以自行发挥甚至质疑,实际上是鼓励思想争鸣。朱元璋却规定只准按程朱的思想来答题,不得有其他想法,这种思想禁锢连蒙元都不如,别说宋朝了。

有人可能会认为人类不需要思想,只要有饭吃就行,所以朱元璋禁锢思想没问题。实际上只有穴居人才不需要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和哲人的探索,人类不但文化上不会有任何成就,科技上也会因为无法摆脱巫术、宗教和权威的束缚而不会有任何腾飞。没有思想,欧洲不会有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也不会有改革开放。

虽然在考试思想上与历史洪流、人类社会为敌,不过在考试制度上,明朝还是十分完善的。虽然举人以下有不少笑料,但通过多次考试,一路过关斩将而来到达进士这个级别的,确实都是文化精英,我们的主人公也是从这一路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奇迹。

中华考神横空出世

在明朝,一个老百姓想要考上进士,要经过六次考试,对比报考人数和录取率,其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难度比今日的国考更高。

首先,每年二月,各县举行县试,知县主持,通过者可参加府试,第一名称“县案首”;当年四月举行府试,知府主持,通过者可参加道试(清朝称院试),第一名称“府案首”;每三年举行两次道试,在省城考试,由学政官员主持,通过者脱离童生,成为“生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秀才”,有了功名在身,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具备了免除徭役、见知县不跪等特权,其中成绩优异的“廪生”,国家还会按月发给粮食,第一名称为“道案首”。这三场合称“童试”,是科举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就是全国精英参加、竞争更激烈的乡试、会试、殿试了。乡试三年举办一次,在省城考试,只有秀才和监生、贡生等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资格的人才可以报考,主考官由皇帝钦派,通过者称为“举人”,理论上具有了做官的权利,其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

会试在乡试的次年举办,在京城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钦命主考官,只有举人和国子监监生可以报考,通过者成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考上贡士,基本上进士资格就跑不了了,之后的殿试只是定排名,基本上不黜人。殿试在皇宫中举办,考官推荐十份卷子给皇帝,由皇帝挑选一甲即前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这三人称“进士及第”;然后会挑三分之一的人赐“进士出身”,是为二甲;剩下的人赐“同进士出身”,是为三甲。

如果一个人在考试中先后取得乡试头名“解元”、会试头名“会元”、殿试头名“状元”,称之为“三元及第”,这样的人可以算是考试之王,历史上总共有十几个,明朝有两个,其中一个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商辂商阁老。

另外还有一种比“三元及第”更变态的“六元及第”,就是县试、府试、道试(院试)中都得了“案首”,然后乡试得“解元”,会试得“会元”,殿试得“状元”,六次考试都取得头名。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考试王中王,历史上有两个,分别是明朝的黄观和清朝的钱棨,但钱棨在童试和乡试中多次落榜,六个第一来得不连贯,47岁才考上状元,而黄观则是从第一场开始,一口气得了六个第一,27岁就当上了状元,比钱棨更胜一筹。

古今中外第一考试之王,高考出分前不妨拜拜他

中华考神黄观

所以说,黄观可以称为考试界的万王之王,尊他为考试之神也不过分,时人称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商辂是商三元,他就是黄六首,但是他的名气为什么不够大呢?因为他的资料被人有意销毁了,销毁的人就是明成祖朱棣。

独夫也无法抹杀的荣光

黄观,字伯澜(一字尚宾),池州贵池人,其父黄古因家贫还不起贷款,入赘许家做了赘婿,生的孩子要跟许家姓,所以黄观一开始叫许观。在中国古代,赘婿的社会地位极低,黄观的童年肯定不会太美好,但是他自己勤奋学习,加上有一个好老师黄冔(xú)的教导,使他夙慧早成。

黄冔是元朝的翰林待制,儒学和文学水平俱佳,而且还是一位坚持原则的忠直之士。当明军攻克元朝的首都大都时,黄冔因身为士林清选,跳井自杀,为元朝殉难。黄冔从知识和为人两方面指导了黄观,黄观不但从他那里学到了科举知识,而且立志也要做忠臣义士。

经过六场考试,黄观一路过关斩将,在宫殿中答朱元璋防御蒙古之策,大得朱元璋欢心,被钦点为状元,六元及第,从此官运亨通,十几年后做到礼部侍郎,请求恢复黄姓成功,做忠臣之前先做了孝子。

朱元璋死后,黄观作为他留给建文帝的人才之一,与方孝孺等人一起得到建文帝重用。建文初年,藩王强大,窥伺王位,燕王朱棣入朝,傲慢无礼,想依仗叔父的身分不拜建文帝,黄观当廷怒斥朱棣,主张公共场合要守君臣之礼,私人场合再谈叔侄之情,朱棣对此怀恨在心,靖难之战开打后,黄观更是对朱棣这种乱臣贼子的行为深恶痛绝,写檄文痛骂朱棣。建文四年,朱棣放弃与南军纠缠,率孤军长驱直入,突袭南京,南军阵脚大乱,连战连败,黄观又为建文帝到安徽等地募兵救驾,更被朱棣所恨。

攻下南京后,朱棣开出文职奸臣榜,黄观名列第六位。对于这些反对他的士大夫,朱棣不但要杀,而且要辱,把黄观的妻子翁氏许配给象奴为妻,翁氏宁死不屈,率全家投水而死,黄观听闻京师失陷,建文帝不知所踪,至罗刹矶穿朝服向建文帝方向叩拜之后,投水而死,追捕者只捞到了他的帽子。

听闻黄观死讯,朱棣余怒未消,用草扎成人形,戴上黄观的帽子一寸寸铡岁,还灭其九族,连他的朋友都被充军不少,唯有其弟黄觏携其幼子逃脱。朱棣还革除了黄观的科举功名,剥夺了他六元及第的荣誉。

黄观的悲惨遭遇只是建文忠臣的一个缩影。比他悲惨的还大有人在,诛九族这都是标配不在话下了,像痛骂朱棣的方孝孺在九族之外还杀学生、朋友,诛灭十族;行刺朱棣的景清被剥皮实草,碎辄骨肉;济南让朱棣吃足了瘪的铁铉被割掉耳鼻,煮熟了让他吃下去,然后寸磔骨肉,骨架放进锅里油炸;黄子澄、齐泰、铁铉的妻女被发放到教坊司做鸡,生的女儿继续做鸡。

除了用成王败寇为朱棣辩护的流氓之外,不会有人认为他们真有什么罪行,他们唯一的罪行就是忠义,朱棣不是跟这些人为敌,而是跟忠义为敌。同样当乱臣贼子,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魏征、王珪,宋太祖错杀韩通悔之无及,比朱棣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朱棣出于合法性脆弱的恐惧,也出于人格的卑劣,干出这样天怒人怨的事情,他和他的后代也就只能用利益来诱使他人出力,不配享有忠臣义士在利益之外额外的效忠。

但是,权势终究无法长久的与人心为敌。即便朱棣凶焰滔天,在他孙子明宣宗时,就有人偷偷的为黄观立祠,暗中祭祀;明神宗万历帝时,正式为黄观平凡,官方为黄观修建黄公祠、状元坊、衣冠冢,其夫人翁氏则留下“血影石”的传说,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对于靖难功过,我以为总结得最好的是济南大明湖畔铁公祠的对联:

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

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

古今中外第一考试之王,高考出分前不妨拜拜他

铁公遗像

朱棣篡位后,主打“继承祖制”的口号,恢复洪武前期的恶政,使明朝转型失败,其制度拖累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亦即“燕(燕王)子龙孙”,对明朝灭亡不无影响。而铁铉的忠肝义胆,则万古长存,与景清(景忠)、方孝孺(方烈)以及黄观一起,成为华夏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